大家總覺得媽媽們生完孩子後
隻要坐好月子就大功告成了
于是所有的關注都放在寶寶身上
“是母乳喂養嗎?”
“寶寶長了多少斤啦?”
“寶寶會叫媽媽了嗎”
卻很少有人關注媽媽産後的身體怎麼樣
因為,她們看起來“還不錯”

但是你仔細聽
你有聽見她們有時也會小聲的抱怨嗎
“肚子上的贅肉好難消失啊”
“性生活沒有以前滿意了”
她們的媽媽甚至也會悄悄訴苦
“跳廣場舞時漏尿了”
這些不被在意的尴尬與煩惱
很可能和産後恢複不全有關
為什麼産後肚子難消失?
很多寶媽産後出現大肚腩,不管怎麼減肥都很難甩掉肚子上松弛的肉肉,很可能是腹直肌分離了。如果在這時做仰卧起坐等運動練腹肌,則會越練越嚴重。
導緻腹直肌分離的原因是女性在懷孕期間,随着胎兒成長,肚皮會被慢慢撐大,到了孕晚期,增大的子宮将腹肌拉長,使兩條腹直肌從腹白線的位置分開,腹直肌之間的空隙也就越來越寬。
腹直肌分離不隻是外表上“肚皮可能松垮”,嚴重的話會因腹直肌變位支撐力降低,身體須借助脊柱兩旁肌肉來支撐日常活動,導緻脊椎承受比以往更多壓力,容易腰酸背痛。
為什麼一不小心會漏尿?
在大陸已婚已育的女性中,很多女性在生育之後均患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其中,尿失禁是發病率較高和較為普遍的症狀。
女性的盆底肌就像一張“吊網”,緊緊吊住尿道、膀胱、陰道、子宮、直腸等器官,固定其正常位置,并具有多項生理功能:如控尿控便、支撐盆腔器官、維持正常的性功能等。
整個孕期,寶媽都是依靠盆底肌來承托日益增大的胎兒,盆底肌肉便在持續受壓中逐漸松弛,這種現象在未分娩之前就已經存在。
是以,不管是順産還是剖腹産,都不可避免地對女性的盆底功能造成一定的損傷。一旦盆底功能受損,盆腔内的器官無法維持在正常位置,就可能出現相應的功能障礙,如陰道松弛、盆腔髒器脫垂、大小便失禁、性生活障礙等。
為什麼産後會出現“媽媽臀”?
有的寶媽在生完孩子後會出現臀部扁平、高低肩、長短腿、婦科疾病、子宮下垂,腰酸腿疼等狀況,可能是骨盆變形。
骨盆在人體的中間,承載着上半身的力量,同時又協調着下肢體的活動,由骶骨、尾骨和左右兩塊髋骨及其韌帶連結而成,在人體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孕期身體會分泌一種叫做”松弛素“的激素,它能夠讓骨盆恥骨聯合,韌帶和肌肉都變得松弛。在分娩時,恥骨聯合及兩側骶髂關節均出現輕度分離,使骨盆短暫性擴大,有利于胎兒的娩出。産婦大都在分娩後黃體素分泌恢複正常,松弛的韌帶及軟骨也随之恢複。
如果産程過長,胎兒過大,産時用力不當或姿勢不正,有可能使骶髂關節軟骨面發生錯位,繼而導緻恥骨聯合面不能恢複到正常位置。
身體經過十月懷胎的過程後
盆底肌,腹直肌,骨盆等看不見的變化
會悄悄影響寶媽的生理機能和身形體态
是以抓住産後修複黃金期
及時進行專業的鍛煉和修複很有必要
溫馨提示:
産後半年内是進行産後修複的黃金時期,産後超過42天、子宮恢複良好、無感染的女性可及時到醫院進行盆底肌檢測及康複,這樣有利于及時發現并減少盆腔器官脫垂、陰道松弛以及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