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了解自己的“親密關系距離”麼?

你了解自己的“親密關系距離”麼?

每個人都身處關系網中,我們既和他人保持着聯系,也保持着恰當的距離,這樣才能讓我們的關系網不會糾纏和混亂。這個距離既是身體的距離也是心理上的距離。對于親密關系,每個人内心感覺舒适的适宜距離其實也略有不同。

你不妨和伴侶做這樣的實驗,和他/她相距五米面對面站好,然後彼此靠攏,走到你覺着很合适和舒服的距離就停下來,那就是你和他/她相處時感到舒适的距離,也可以反映出你對親密關系的心理距離。

如果兩個人同時停下,則說明你們相處的舒适距離非常一緻,而更多的情況是:兩個人之中會有一個人先停下來。另一個人如果很在乎自己的感受,那麼他/她還會獨自走一段;而他/她如果比較善于照顧對方感受的話,當發現對方停下來時,自己往往也會盡快停下來。

你了解自己的“親密關系距離”麼?

這個心理小實驗告訴我們:其實每個人與他人相處的舒适距離還是有一些差别的。而在親密關系中,兩個人常常會因為心理舒适距離的差别而發生誤會和沖突。

有些人非常愛自己的伴侶,他們的需求是和伴侶形影不離,對方的冷落是讓他們最難忍受的。還有些人對夫妻敢于赴湯蹈火,隻是他們不習慣過多表露自己,他們獨立了太久,是以無法割舍自己的獨立空間。由于觀念和習慣的差異,常常讓相愛的兩個人很難了解對方的愛也較難獲得情感上的滿足。

你了解自己的“親密關系距離”麼?

我們對愛的需求和看待方式與我們各自的原生家庭、成長經曆有着很大關系。在我們的童年,我們從與父母的相處中,會得到很多感受,并會對人與人的關系形成主觀上的态度。通常情況下,這些态度會一直伴随我們。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Brennan發現人們對親密關系的态度可分為四種不同的依戀類型。依戀類型決定着我們看待愛情和伴侶的态度,決定着我們情感需求的偏好,決定着我們選擇什麼樣的伴侶,還決定着我們與伴侶的互動模式。左右我們愛情的與其說是緣分,不如說是我們在親密關系中的依戀類型。

你了解自己的“親密關系距離”麼?

專業測評推薦

今天向你推薦的《依戀類型專業測評》,基于美國社會心理學家Brennan和Clark、Shaver的研究成果,通過兩個次元來對被測評者進行評估,綜合判斷被測的親密關系依戀類型。通過測評,你可以了解自身的依戀關系類型和特點,還會獲得個性化的調整建議,幫助你有效提升親密關系品質。收獲和諧的親密關系從了解自己開始。

面對伴侶,你是哪種依戀類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