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型婚姻關系”悄然出現:那些躺在夫妻懷裡的人,依然孤獨

“新型婚姻關系”悄然出現:那些躺在夫妻懷裡的人,依然孤獨

來源丨十點讀書(ID:duhaoshu)

人到中年,你的婚姻還幸福嗎?

被問到這個問題,很多人可能會一下子愣住。

說不好吧,沒有天天吵架,也沒有鬧着離婚,經濟情況也尚可,按道理應該知足了;

可說好吧,卻怎麼都說不出口:

搭夥吃飯睡覺刷手機,連接配接吻和那件事都變成了例行公式;

晚上雖然睡在同一張床上,卻各想各的事,說的最多的是“幫我給手機充個電”“你壓我頭發了”;

實在扛不住了,跟對方訴說自己的不開心,可他卻冷眼看着,仿佛是發生在陌生人身上的事情……

明明是最親密的夫妻,卻漸漸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沒什麼明顯的不可調和的沖突,但兩人卻客氣得像同僚、像室友、像親戚。

卻唯獨不像夫妻。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現代婚姻家庭出現的一種新型婚姻模式:

假性親密關系。

這是源于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

指的是,兩個人的關系表面看不出問題,甚至是親密的;

卻始終處于淺層的狀态,缺乏真正的坦誠和接納,也缺少對對方真心的付出。

用“形式親密”逃避内心的靠近。

“談什麼都行,就是别談心”。

形成假性親密關系的原因有很多,我們先來看看出現最多的三類:

倦怠式假性親密、創傷式假性親密以及依賴-共生式假性親密。

前兩天,網上看到一位妻子的文章:

結婚五年,沒有出軌,沒有家暴,沒有沖突,但是我卻想離婚了……

結婚前2年,她跟老公的關系還算正常,可剛過了第三年,婚姻就變得按部就班,毫無波瀾。

在外人眼裡,他們極其般配。

老公工作體面,工資按月上交,沒有不良嗜好,下班按時回家;

妻子溫柔顧家,孝順長輩,把家裡一切都照顧得很好。

可真正的情況,隻有他們自己知道。

下班回到家裡,除了正常交談,沒有任何交流。

安靜得掉根針都能聽見。

想吵架都吵不起來。

“有的時候,我在外面受了委屈,氣到一個人哭,也等不來他的安慰。”

“我知道,我倆早就達成了某種默契,各幹各的,互不幹擾。”

但她依舊對自己的婚姻有所期待,對面前的這個人有期待。

她不想活成婚姻裡的工具人。

“那種感覺就如同,我在扮演一個妻子的角色,而他也不得不扮演好丈夫的角色。”

她安慰自己,可能這就是婚姻三年之癢,可能大多數婚姻過到最後都是如此:

表面夫妻,實則室友。

“新型婚姻關系”悄然出現:那些躺在夫妻懷裡的人,依然孤獨

這就是“倦怠式假性親密”。

婚姻退化到隻剩下“契約功能”,完全失去了本該有的情緒和情感流動。

造成這種親密假象的本質,是關系倦怠。

坦白說,這不是人為能控制的,甚至可以說是人性的弱點。

随着時間的推移,産生愛情的荷爾蒙的消減,人們對待感情的濃度,就會不可抗拒地一點點退卻。

而在新的情感動力還沒有出現之時,基于婚姻的“束縛”,處在關系中的兩個人就會表現為“表面親密”:

隻踐行搭夥的責任,卻拒絕任何深層的溝通和共情。

婚姻變得“吹彈可破”。

讀者琪琪在背景和我們分享“跟老公的相處模式”。

堪稱是冤家相遇。

每次她隻要發現老公有問題,就會激發自己的攻擊模式。

整整6年,以至于周圍人早習以為常。

舉個例子:

有一次,老公外出應酬,到家很晚了,還喝得醉醺醺的。

琪琪内心的怒火“蹭”地就被點燃了。

“看看現在幾點了,你還知道回來,下次幹脆别回來了。”

丈夫反駁道:“我工作壓力有多大,你不知道嗎,就隻知道罵人。你看看你現在變成什麼樣子。”

一來一往,吵了整整一晚。

可第二天,倆人又像沒事人一樣,各上各班。

别人總說他倆是“打是親,罵是愛”,琪琪也試着這樣說服自己,但每次争吵之後,内心的痛苦卻總在折磨着她。

她很想改變,但總是控制不了自己。

琪琪咨詢過心理醫生,對方告訴她:

面對老公的喝酒和晚歸,你可能本來想說“希望你能夠早點回家,少喝一點酒,注意身體健康”。

但話一出口,卻變成了攻擊和指責。

在咨詢師的引導下,琪琪聊起了自己的童年。

小時候,她的母親也是這樣對待父親的,隻要父親有一點讓她不滿意,她立即破口大罵,罵完又哭訴自己的不幸。

從小耳濡目染的琪琪,某種程度上,複刻了父母的相處模式。

在原生家庭裡,她沒有獲得多少父母的愛,長大後,就不知道該如何經營自己的親密關系。

咨詢師告訴她:

“你可以試着向伴侶表達自己真實的訴求,而非用一種傷人的方式。”

琪琪也吐露了心底的想法:

“我擔心真實的需求被人拒絕,是以才會用這樣一種激烈的消極的方式。”

我們看到,在琪琪的親密關系裡,她一直用假設和防禦,去壓抑内心真實的需求。

這就是這段關系出現問題的底層原因。

也就是“創傷式假性親密”。

“新型婚姻關系”悄然出現:那些躺在夫妻懷裡的人,依然孤獨

《假性親密關系》一書中寫道:

“任何一個從壓抑家庭氛圍裡掙紮着走出來的人,都會對親密關系裡的棘手問題異常敏感。

他們的表現為逃避親密,情緒被長期壓抑,性格焦慮且極度不自信。”

因為擔心不能夠被愛,是以幹脆把自己包裹起來。

變成一隻刺猬。

而當伴侶一次次試圖觸及對方的真心,卻一次次被紮的時候,假性親密就開始了。

其實,我們常常說,好的親密關系是可以治愈原生家庭的傷的。

如果你真的愛你的伴侶,不妨試着卸下防備,袒露内心,允許他看到你的傷疤,也允許對方在你的傷口上藥。

那些原本裂痕,終可以成為陽光照進來的地方。

同僚洋芋也分享過自己一段情感經曆:

老公小她4歲,工作能力一般,動不動就呆在家裡,不想上班。

洋芋覺得自己薪資比老公高,而且年紀也比老公大,照顧他無可厚非。

隻要兩人好好相愛,誰花誰的錢都無所謂,是以總是用姐姐的心态包容他:

戀愛時,男友交不起房租,她讓對方住進自己家裡;

後來,老公失業,她拿錢補貼對方;

等結婚了,老公不願工作,徹底擺爛,肆無忌憚地要錢,她也總是滿足。

到最後,他直接不裝了。

隻要一缺錢,就甜言蜜語地哄洋芋開心,讓她滿足自己要求。

可反過來,隻要洋芋一次沒有答應他,他就表現得異常憤怒。

洋芋調侃自己:

“我老公就跟付費購買的一樣,隻要往裡面充錢,就能得到一個完美體貼的老公,隻要停止付費,老公就開始出問題。”

在外人看來,這是典型的“女強男弱”,隻要雙方覺得沒問題,那就一直過呗。

但洋芋卻不這麼認為。

“我們似乎隻有利益關系,情感的連結少得可憐。”

在這段關系裡,洋芋充當的是“供養者”,而老公則是“索取者”。

當索取的一方,對供養者的資源形成依賴;

而供養的一方,對索取者無底線縱容;

“依賴-共生式假性親密”就形成了。

與前面兩種模式不同,這種假性親密,可以說是由雙方共同完成的。

兩個人既是兇手,又是同謀。

一方索取對方的資源,另一方依賴對方的情緒價值。

但一旦關系中的一方,對自我有了新的認知,想要深刻的情感渴求。

注定會感到痛苦。

“新型婚姻關系”悄然出現:那些躺在夫妻懷裡的人,依然孤獨

心理學博士約翰·貝曼在《隻想和你好好生活》裡寫過:

“不夠親密,是中國夫妻最大的問題。”

外表和諧,内心割裂。

真得令人絕望。

想要破除婚姻中的假性親密,我們需要修煉幾個課題。

第一個便是,了解;

看到自己過往的創傷,以及真正的需求;

也看到對方的柔軟和脆弱,以及最不為人知的一面。

了解别人和被人了解,都要付出很多情緒勞動。

是以,我們才會選擇性地逃避和掩飾,這樣的确很輕松,也很安全。

可結果,就是會陷入孤獨。

試着找對方聊聊天吧,聊聊你們彼此未曾參與的童年,聊聊對方的父母和家庭,聊聊在工作中最近遇到什麼麻煩或是開心的事,聊聊那些不敢或者不甘心的事。

實在難以開口,可以一起約着做些對方喜歡做的事,或者從未嘗試過的事。

開心或興奮的時候,話總是會多一些。

隻有足夠了解自己,才能做出改變;

隻有足夠了解對方,才能對症下藥。

第二個是,接納;

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無缺的,我們生來都帶着瑕疵。

而我們要找的另一半,就是“即使看見你的瑕疵,也會覺得是閃光”。

當一個人最真實的樣子被人接納時,那便是安全感産生的來源。

否則,防禦機制永遠會存在。

或是逃避,或是攻擊。

真正的愛意,是我見過你真正的樣子,或許不完美,依然堅定地跟你站在一起。

第三個是,回應;

親密關系,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兩個人的共舞。

沒有回應,即使一個人抱着巨大的熱忱,最終也會累倒。

而好的親密關系,則是在互相交手、你來我往的過程中,達到一種平衡。

是以,下次你的伴侶和你抱怨或炫耀時,甚至是表情和行動上的“反常”,一定記得,要給一些回應:

怎麼,遇到什麼麻煩了嗎?

是餓了麼?一會兒去吃什麼?

買新衣服了?真好看!

這樣會逐漸産生良性循環,溝通越來越多,關系也就越來越親密。

最後一點是,分享;

有人說,分享欲就是愛一個人的最好的展現。

當生活在日複一日中失去新意,分享就成為親密關系中的巨大動力。

當一個人把自己喜怒哀樂分享給對方時,立即會啟動對方的情緒泵。

這時,雙方不是在互相隔絕,而是建立連接配接。

而進階的親密,就是跟對方閱曆、見解、認知的彼此交融,在不斷碰撞中完成新的成長。

“新型婚姻關系”悄然出現:那些躺在夫妻懷裡的人,依然孤獨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将人的需求分為五層:

生理需求、安全感的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最高的級别是自我實作。

我們在親密關系中的需求,也是一樣,在歲月中逐漸加深。

當需求未被滿足的時候,我們就需要正視自己和伴侶的問題,進而做出行動改變。

家庭治療大師米紐慶說過:

一個理想的家庭,其實就是一個有修複能力的家庭。沒有一個家庭是沒有沖突、沒有問題的。

可隻要這個家庭具備了修複沖突、解決問題的能力, 那它就是一個足夠好的家庭。

其實,每一次問題的出現,都代表一個需求沒有被看見、被滿足。

而一旦這些需求,被我們用溝通、行動去修複、去磨合、去滿足。

關系就會更上一層樓。

愛從來不隻是一個名詞,還是一個動詞。

它需要我們用言語和行動,去打理兩個人的内心花園。

同時,愛也是一種能力,并非先天擁有,也需要後天習得。

在不斷的探索中,逐漸由“我和你”,成為“我們”。

作者 | 蘇善書,不會講道理,隻會說故事。本文首發十點讀書(ID:duhaoshu),超30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号,轉載請在“十點讀書”背景回複“轉載”。

“新型婚姻關系”悄然出現:那些躺在夫妻懷裡的人,依然孤獨

插圖:本文插圖原作為個人收藏,想購買相關畫作及了解其他更多畫作資訊,歡迎加入"藍襪子藝術賞析群"。

在"賞析群"裡,喜歡藝術的朋友們一起欣賞畫作,分享日常,還有無底價0元拍賣活動。如果您喜歡藝術,添加下方藍襪子微信,并回複“入群”,一起過有藝術的生活。

添加藍襪子微信

好課推薦

強大的大腦,讓我們習慣于理性思考和控制情緒,但過分的壓抑,讓很多人開始焦慮、抑郁。越優秀,越焦慮。

為什麼,身體變成了隻會工作的機器?生命變得像一潭死水?為什麼我們不再像原古人一樣充滿生命的激情與活力?

也許我們應該重回生命之初,看看舞蹈的本質——自由表達,在原野上自由自在的舞動身體,找回那種特别樸素、特别本質的生命力。

一朵花不會羞澀,一枝樹沒有跳舞的難題,我們把自己遺忘了很久……

那就跟着現代舞大師高豔津子老師來跳舞吧,在舞蹈中放下面子、放下标準,放下成見,卸下那些所有強加給我們的束縛,自由表達。

讓身體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這是你想要的,也是現代舞在追求的。

隻有放下大腦,生命才能全然打開。——高豔津子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了解課程詳情

今日推薦好書

内容簡介:《年齡是一個謠言》是作家周國平暌違七年的全新散文集。作者自悟一生,從精神、自我、人生、文化、文學、讀書、教育、哲學不同次元與讀者分享自己的思索與解讀。七十餘年人生智慧,親身傳達了:年齡是一個謠言,就當它不存在,人都活在當下,當下的狀态年輕,就是年輕。無論什麼年齡的人,唯有一件事是應該做和可以做的,就是活好每一天。

優質文章推薦

會找樂子的人,生活要有趣得多

擁有這些特質的人,更容易遇到靈魂伴侶

如何做到靈魂無煩惱?

親密關系中最忌諱的一件事

回複以下關鍵詞,送你一篇周國平哲理美文

愛| 愛情| 善意| 感情

孩子| 父母| 父親| 女兒| 教育

命運| 位置| 快樂| 欲望| 妥協| 弱點

道路| 人生| 沉默| 真實| 覺醒| 尊嚴| 使命| 本質

智慧 | 年輕|自白| 友誼 | 大自然| 雄心 | 謙和 | 懷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