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花堪摘直須摘——品味周朗筆下的杜秋娘

周朗,字伯高,号冰壺畫隐。元順帝時宮廷畫家,善畫鞍馬,亦工仕女畫。所繪仕女面容豐滿端莊,衣帶飄拂,婀娜多姿,衣紋用筆細勁飄灑,頗有唐人遺韻。關于周朗的生平事迹,史籍記載寥寥。其中最著名的是元順帝至正二年(1342年),羅馬教皇委派使者至大都(今北京)進獻佛郎國馬,周朗奉敕圖繪一事。

有花堪摘直須摘——品味周朗筆下的杜秋娘

周 朗 《佛朗國獻馬圖》明人摹本

在周朗所繪作品中,《杜秋圖》是其當今僅存的孤本佳作,也是其仕女畫的代表作。

《杜秋圖》,紙本設色,縱32.5厘米,橫28.5厘米,圖繪一位唐妝女子,手持排箫而立。卷後接紙有康裡巎巎(1295—1345年)行書錄杜牧《杜秋娘詩》全文,識雲:至元二年歲丙子正月廿四日,冰壺為餘畫杜秋娘,遂書杜牧之之詩于其後。二月十七日,子山識。據此可知,此圖是周朗于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為康裡巎巎作。

有花堪摘直須摘——品味周朗筆下的杜秋娘
有花堪摘直須摘——品味周朗筆下的杜秋娘
有花堪摘直須摘——品味周朗筆下的杜秋娘
有花堪摘直須摘——品味周朗筆下的杜秋娘
有花堪摘直須摘——品味周朗筆下的杜秋娘

康裡巎巎 題周朗《杜秋娘圖卷》

畫創作于至元二年歲丙子正月廿四日,是周朗為杜牧《杜秋娘詩》中人物所作肖像。杜牧借杜秋娘的遭遇感歎榮辱無常,從“兩朝尊母儀”到“作婢春黃糜”,聯想到“蕭後去揚州,突阙為阏氏,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難期”,借以感歎自己前景的黯淡。在後世文人墨客中,也多有借杜秋娘的故事以為諷喻感懷,于是她也就成了人們熟知的形象。

傳奇人生中的多舛命運

杜牧在《杜秋娘詩序》載:“杜秋娘,金陵人也。年十五,為李绮妾。後鎬叛滅,借之入宮,有寵于景陵(指唐憲宗)。穆宗即位,命秋為皇子傅姆。皇子壯,封漳王。鄭注用事,誣丞相欲去己者,指王為根。王被罪廢削,秋因賜歸故鄉。予過金陵,感其窮且老,為之賦詩。秋因賜歸故鄉。”根據《杜秋娘詩序》能夠了解到:杜秋娘是一名金陵女子,在她十五歲時,鎮海節度使李锜以重金将她買入府中為歌舞妓。杜秋娘多才多藝,譜寫了一曲《金縷衣》,深得李锜之愛便将她納為侍妾,并把杜麗的原名易名為“杜秋娘”。後李锜舉兵反唐被殺,杜秋娘入宮為奴。有一次杜秋娘為唐憲宗表演“金縷衣”,憲宗被深深地感染。兩人陷入愛河,杜秋娘被封為秋妃。不料元和十五年,憲宗突然死在宮中,有人傳言是内侍弘志蓄意謀弑,但當時宦官專權,此事不了了之。二十四歲的太子李恒嗣位為唐穆宗,杜秋娘則負責照顧皇子李湊。李恒好色荒淫,沉迷于聲色犬馬,不滿三十歲便一命嗚呼。十五的太子李湛繼位為唐敬宗,他隻知道打獵遊玩,不理國事,不久又在宮中被刺身亡。這時,李湊已被封為漳王,是以其弟李昂繼位,為唐文宗。杜秋娘眼見三位帝王連續暴死,必為宦官所弑。文宗大和元年(828年)發生宦官王守澄與宰相宋申錫派的沖突。于是與宰相宋申錫密謀,決心除掉宦官王守澄,立李湊為帝。豈知宦官的耳目衆多,計劃被王守澄所知,結果是李湊貶為庶民,宋申錫則谪為江州司馬,而杜秋娘也削籍為民,傳回了故鄉江南,情況悲涼,結束了她的“折花”歲月。

《新唐書·李德裕傳》說:“漳王養母杜仲陽歸浙西,有诏在所存問。”《舊唐書·李德裕傳》說:大和八年(834年)李德裕至潤州,“奉诏安排宮人杜仲陽于道觀,與之供給……九年三月,左丞王璠、戶部侍郎李漢進狀,論德裕在鎮,厚賂仲陽,結托漳王,圖為不軌”。可見,杜秋娘放歸潤州後,無親無戚,無兒無女,無家可歸,隻能住在道觀中,靠官府供養。大多數學者認為,李德裕在潤州時,杜秋娘可能生活尚有保障。李德裕因“厚賂仲陽”之罪免浙西觀察使後,繼任官員即使想“供給”必定也有所顧忌,是以推斷此時杜秋娘的生活一定是很艱苦的。杜牧經過潤州時,“感其窮且老,為之賦詩”。詩中說:“歸來四鄰改,茂苑草菲菲。清血灑不盡,仰天知問誰?寒衣一匹素,夜借鄰人機。”杜秋娘要靠自己織布縫衣,而織布機卻要向鄰居借用,而且隻能在夜間鄰居不用織布機時去織布。她窮困潦倒,百無聊賴,也就可想而知。

有花堪摘直須摘——品味周朗筆下的杜秋娘

周 朗 《杜秋圖》之杜秋娘

賦予意象的杜秋娘

周朗《杜秋圖》中,杜秋娘着唐裝,梳高髻,身材豐腴,具有唐代仕女的特征。她手執排箫,表情平靜,内心憂思。畫家周郎運用細勁流暢的線條描繪出人物的裙衫長帶,呈現了其高超畫技與飄逸的風格。此時當是她入宮侍奉皇子時的畫像,以吹箫排遣郁悶的心境。人物面相豐潤,又帶清麗之姿,形象刻畫簡練傳神。畫面整體的設色清欲寡淡,不同于唐人以往的重彩法,更恰當地突出了杜秋娘的淡泊人生。

《杜秋圖》從創作角度來看,主題性突出,無任何襯景點綴,僅繪杜秋側身沉思狀。作者運用暗喻的藝術手法,根據詩意成功地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杜秋形象。其雍容豐滿的體态及身着的唐裝表明了杜秋所處的時代特征,發髻上考究的頭飾暗示出她的身份與地位,手中所持排箫則揭示出其内在的文化修養。

《杜秋圖》在人物造型上與唐代周昉《揮扇仕女圖》中的人物相仿。杜秋濃密的頭發梳理得齊整服帖,前額不見散絲,鴨蛋形臉,丹鳳眼,高鼻梁,嘴唇小而豐滿,面部沒有過多的表情。軀體豐腴,着以直筒形長裙,遮掩了其腰身的曲線,顯示出唐代仕女畫的審美意識。

有花堪摘直須摘——品味周朗筆下的杜秋娘

周 昉 《揮扇仕女圖卷》

《杜秋圖》在表現技法上,受到宋代以來白描畫法的影響,周郎通過以“莼菜描”和“鐵線描”的表現手法,兼取唐代張萱、周昉的“琴弦描”和吳道子的“蘭葉描”,把經曆過一場政治風暴的杜秋娘刻畫得惟妙惟肖,充分表現了作者對線條的了解和娴熟地運用能力。人物面部輪廓以細勻的墨線勾勒,線條外柔内剛,富有彈性,頗有“吳帶當風”的遺韻。以簡潔凝練的線條勾出人物淡談的眉頰,點出思緒綿綿的雙眸,與以濃墨暈染的高挽的發髻共同襯托出杜秋白皙的面容及細膩光滑的肌膚。衣紋用曲、直兩種線條表現,直線條落筆果斷,飄灑,勁健有力,曲線條連綿婉轉。兩種線條的有機組合成功地表現出衣料柔軟下墜的質感。人物肩上的披紗則用細勁流動的線條勾描,不僅展現出紗帶輕薄飄逸的美感,而且以其動勢使畫面更為活潑,頗與表現唐代女子的題材相和諧。

在元朝,曆史人物畫并不發達,也可以說在當時人物畫中,道釋人物畫反而成為大端。是以周朗《杜秋圖》即有了一個特殊的價值:它作為範例十分珍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