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文化】唐朝才女薛濤作《籌邊樓》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唐朝才女薛濤作《籌邊樓》

女詩人薛濤,原為長安良家女。幼年随父入蜀,不幸父死,舉目無親而流落為歌妓。她自幼聰慧,善彈唱,又工詩,與當時的元稹、白居易、劉禹錫等名詩人都有酬唱往來。

唐德宗貞元五年(789年),薛濤因一件小事得罪了當時的劍南西川節度使韋臯,被罰充軍至松州(今松潘)。後幾經熟人疏通,薛濤獻詩本一冊,方獲釋回成都。

薛濤充軍時,得知李德裕任西川節度使期間,在維州修建籌邊樓。據《通鑒》記載:“德裕至鎮,作籌邊樓,圖蜀地形,南入南诏,西達吐蕃。日召老于軍旅、習邊事者,雖走卒蠻夷無所間,訪以山川、城邑、道路險易,廣狹遠近。未逾月,皆若身嘗涉曆。”

【曆史文化】唐朝才女薛濤作《籌邊樓》

可見李德裕建籌邊樓,不僅供登覽之用,而且與軍事有關。在他的任内,收複過被吐蕃占據的維州城,西川一帶一直很安定。直到薛濤垂暮之年,驚聞西部邊疆戰事又起,故撫時感事,在成都寫下七絕《籌邊樓》。

籌邊樓

平臨雲鳥八窗秋,

壯壓西川四十州。

諸将莫貪羌族馬,

最高層處見邊頭。

詩的開首兩句寫樓:“平臨雲鳥”,則樓之高峻可知;“八窗秋”,則天曠氣清、四望無際的情景可見;次句“壯壓西川四十州”,着“壯”字,點明籌邊樓據西川首府形勝之地。這兩句詩不僅勾勒出籌邊樓的氣象雄渾,點明了李德裕的建樓用意,還飽含了詩人百端交集的今昔之感。後兩句則寓嚴正譴責于沉痛慨歎之中,意思是說,由于将軍們的目光短淺,貪婪掠奪,招來了與羌族的戰争,而他們又沒有抗禦的能力,以至連這西川的首府成都,都遭受戰争的威脅。

【曆史文化】唐朝才女薛濤作《籌邊樓》

詩以“最高層處見邊頭”作結,這“高”,這“見”,和首句“平臨雲鳥”遙相呼應;而“見邊頭”,則和次句“壯壓西川”是個鮮明的對照,意思是這座巍然聳立的高樓,它曾經是全蜀政治軍事的心髒,成為西川制高點的象征;而時過境遷,如今登樓便能看到邊地的烽火了。通過這樣的對照,将西川地區今昔形勢的變化,朝廷用人的得失,從這座具有特定曆史意義的建築物集中地表現了出來;而詩人感時傷事、憂深思遠的心情,亦即杜甫所說“西蜀地形天下險,安危還仗出群才”(諸将)之意,也就深情若訴了。再從句法上來看,“諸将”句陡然一轉,與上文跳脫開來,而末句又一筆兜了回來,仍然歸結到籌邊樓,說的仍然是登樓眺覽,真是硬語盤空,力透紙背。

此詩前兩句寫景,聲勢恢弘,豪邁中不失莊嚴氣象;後兩句議論,托意深遠,以景示警又老到精當。詩人的沉痛感受與前兩句的壯偉形成鮮明對比,充分顯示出薛濤心系天下的匹夫意識和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在這短短的七言絕句裡,有議論,有感慨,有叙述,有描寫,有動蕩開阖,有含蓄頓挫,在中唐詩中并不多見。

據說,李德裕将此詩發給全軍将士,告誡他們要以國家為重,以大局為重,切勿以一己之私而廢邊防。

薛濤一生,雖自幼遭逢巨變,曆經坎坷,飽嘗苦難,但她位卑不敢忘憂國,對百姓生活的苦難感同身受,這種心系國家的安危和百姓冷暖,願民族和睦的情懷一直為後人敬仰。

來源:志中阿壩

供稿:理縣黨史研究和地方志編纂中心

方志四川部分圖檔、音視訊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資訊。文章所含圖檔、音視訊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