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論苑】從孔子的智慧說開去(外一章)‖莫語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從孔子的智慧說開去

(外一章)

莫 語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他是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後人尊為萬世師表。孔子在中國特别是民間的認識上,存在諸多誤區:一方面,學術研究無限拔高;另一方面,把一些糟粕強加于他,諸如命運、迷信、迂腐等與之相連。其實,孔子不信命運、不信神力,遇事随機應變。他主張複禮,一生從事教育,弟子三千,賢者七十有二,因材施教,注重特長。他是一個特别有智慧和懂得變通的人,略舉兩例:

孔子和他的弟子外出旅行,他們的一匹馬跑進地裡吃了莊稼,農民很生氣,把馬扣了下來。學生子貢去向農民解釋,說了很多道歉的話,農民就是不買賬。孔子說:“一個人聽不進另一個人的解說,就如同讓野獸去享受貴重的祭品,讓飛鳥去欣賞高妙的音樂。”于是派馬夫去處理這樁事。馬夫見到那農民說:“你老哥不是在東海邊種地,咱們也不是在西海邊旅行,這馬哪能不啃你的莊稼呢?”農民一聽這話,立即高興地把馬還給了馬夫。

各種人因類别、品性相同而聚合,在農民面前講述讀書大道理,不懂得凡事應分析情況、差別對待,這正是書呆子們誤國的原因。馬夫的話确實說得好,但假如出自子貢之口,農民還是不會答應的。為什麼?兩人的文化差别太大,感情合不到一塊。那麼,孔子為什麼不立即派馬夫去,而讓子貢白跑一趟呢?假如先派馬夫去,子貢肯定不服,待到子貢碰了釘子,馬夫的神奇效應就顯現出來了。聖人通曉人的感情,是以能發揮各種人的作用。智慧沒有一成不變的格局,以運用得恰如其分為上。上等的智謀都是自然心境的流露,進而與事理相符,而不僅僅是反複思考所能達到的。

孔子住在陳國的時候,有一次離城外出。他經過蒲國時,正好公叔氏在蒲國謀反。蒲國的人就扣留住孔子,對他說:“如果你不去衛國,我們就讓您走。”孔子便和蒲國立盟。但孔子出了蒲國東門之後,立刻就去了衛國。子貢說:“這樣做不是違背盟約嗎?”孔子說:“這種被迫立的盟約,鬼神是不會理會的。”這就是說,最守信用的人也不會墨守成規,懂得權變才能遊刃有餘。

中國共産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在血與火的戰争考驗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确立了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和靈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我們黨在任何時候,遵循實事求是,就會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從勝利走向勝利;背離實事求是,就會造成巨大損失,付出慘重代價。

現今一些地方和部門,為了出政績,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一切唯書唯上,搞瞎指揮,根本不顧當地實際情況,不講實事求是。其結果是勞民傷财,天怒人怨。人們不禁要問,“實事求是”哪兒去了?而五花八門的檢查、考核、拉練、評比,讓基層應接不暇,難于應付,近期一個鄉鎮同一天竟有各級9個方面的檢查,有的不得不敷衍塞責,有的不得不弄虛作假,有的不得不欺上瞞下……面對這些官僚作風,有誰能挺直脊梁大聲說“不!”往往是唯唯諾諾。

我們做任何事情,把複雜的問題弄得簡單,才是正理,所謂“大道至簡”是也。而現今一些人,缺乏基層煅煉,缺少實踐經驗,總喜歡搞些所謂的“創新”,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讓人一頭霧水,好像很高明似的。一些程式、資料、台賬、筆記、印迹等等弄得非常繁瑣,讓人不知是以,既難操作,又耗時費力,完全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

進入新時代,如何面對複雜多變的世界格局,抓住發展契機;如何深化改革,謀劃地方建設發展;如何統攬全局,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這就需要我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學習借鑒古人的經驗和智慧。

張飛的智慧

“莽張飛”這句口頭禅民間流傳甚廣,張飛粗魯直暴的莽漢形象深入人心。其實,張飛的形象和性格與小說、戲曲中的說法有很大不同。張飛魁梧雄俊,間有幾分儒雅,其顔體書法蒼勁俊美。張飛甚有智慧,也很有治軍能力,自東漢建安十九年至蜀漢劉備章武元年,他做了七年巴西郡守,而在任中政績斐然,口碑甚佳,這絕不是一個莽漢所能做到的。按現代人的觀念,張飛還是一個美食家,張飛牛肉非常馳名,直到今天,阆中的許多名吃都以“張飛”冠名。

“三計賽孔明”“張飛審瓜”“義釋嚴顔”在文學作品和民間都有很多演義,許多朋友都耳熟能詳,但教誨馬超卻鮮為人知。

劉備一見馬超,就任命他為平西将軍,封都亭侯。馬超見劉備待他很寬厚,就大大咧咧的也不注意君臣禮節了,和劉備說話常常直呼名字。關羽對此很生氣,請求殺了馬超,劉備不同意。張飛說:“這樣的話,我們應當給他做出禮節的示範。”第二天,劉備召集全體将領,關羽、張飛一同帶着刀恭恭敬敬地站在劉備身旁。馬超進帳,看座席上沒有關羽、張飛,擡頭見他倆站在那兒侍候,很受震動。此後就非常尊敬劉備了(見《白話智囊》)。

義釋嚴顔,教誨馬超,都是細心的行為,後世把張飛看作粗人,實在是冤枉。

張飛義釋嚴顔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莫 語(南部縣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檔、音視訊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資訊。文章所含圖檔、音視訊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