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人文蔚起話城廂
益都雨點
在川西壩子,有一座全國素有盛名的千年古鎮,這便是成都市青白江區城廂鎮。
城廂鎮地廓形似龜背,狀同成都,素有“小成都”之稱,是成都平原一座縣治格局完整、文化内涵豐富、旅遊特色鮮明的四川省首批省級曆史文化名鎮。自西魏設縣治以來,已有1600年建制史、1000年縣治史,呈現4街32巷64院,儲存着漢、唐、宋、元、明、清至民國豐富的曆史文化遺存,擁有彭大将軍專祠、文廟、武廟、明教寺覺皇殿、繡川書院、陳氏宗祠等6處省級文物保護機關,創造了燦爛的“書院文化”“縣治文化”“宗祠文化”“英雄文化”“抗戰文化”。王勃、李商隐、蘇東坡、陸遊、楊慎、于右任、張大千等名人先後來此生活。
城廂鎮名氣最大的,當數“繡川書院”。
位于城廂鎮大東街的繡川書院,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間,原在城廂鎮西街,名為金堂書院。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金堂縣令陳舜明将書院遷建于大東街現址,因附近有毗河支流繡川河,更名為“繡川書院”。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縣令張南英,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縣令饒學曦,清嘉慶十年(1805年)縣令謝帷傑三次維修和增建,使其成為成都地區修建最早、規模最大、藏書最多的書院之一。繡川書院曆任山長(類似院長),皆為博學之士。“蜀中三才”的李調元,清末“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清四川唯一的狀元駱成骧來往書院講學。著名革命家、國務院原總理李鵬母親趙君陶曾執教書院,傳播革命星火。
成都市青白江區城廂鎮繡川書院(益都雨點 供圖)
書院萌芽于唐朝,興盛于兩宋,延續于元代,普及于明清,是中國曆史上一種特殊教育組織形式,也是中國教育上極具特色的一種教育制度。作為一種具有相對自治權的教育組織制度,書院是中國古代傳統教育高度發展的結果。從孔子創立的私學到諸子百家的争鳴,再到漢唐精舍的自治型教育組織,無不表現出這種相對自治權的私學教育制度的優長。書院能夠成為一種新型文化教育組織,就在于它繼承、發揚了中國古代私學教育制度的特色和優長,并以其學術研究與傳播的基地,堅韌地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脈,推動中國文化不斷發展,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産生極其重要而深刻的影響。
繡川書院為坐北朝南的四進四合院落制,以中軸線對稱布局,穿鬥式木質結構,一院一景。中國人崇尚天人合一,古代建築多為四合院,即四面圍建的一進四合院。而在大陸古代建築中,四進四合院則是比較少見的,《紅樓夢》的賈府就是四進四合院。繡川書院的大門,門匾上面的“繡川書院”幾個大字由流沙河先生題寫。一進院落不大,門内為庭院,四四方方,左右為廂房,屋脊正中由有平安、吉祥之意的寶頂祥雲和寶瓶圖案構成。二進院落大門建築類似照壁,中間開門,大門上方石刻的清代金堂縣令李淇章撰書“人文蔚起”四個字,雄健,酣暢,渾厚,兩側分别為“博學多能養成佳士,依仁遊藝勉作通儒”的楹聯。二進院兩側為廂房,中廳為外講堂,屬齋長輔導處,其屋脊兩端的翹角為龍尾,寓意望子成龍。進三進院落有一過廳,三進庭院最大,為長方形,兩側是學員上課的主要場所。四進院為正方形,東西廂房是高年級學生上自習的地方,而内講堂中廳是書院最高等級的課堂,授課老師隻能是掌管書院的山長,或者是從外面請來的名家。中廳屋脊上的寶頂很特别,是由蝙蝠、獅頭、繡球、銅錢、寶鼎、祥雲圖案所組成,意味前程似程。屋脊兩端的翹角則是“麒麟望月”,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成都市青白江區城廂鎮繡川書院二進院落(益都雨點 供圖)
作為區域性最高學府,繡川書院在漫長的曆史歲月中,文化傳播與人格淬煉相輔成,民族精神和巴蜀文化相融合,禮樂教化蓬勃興起,對該地區産生了獨一無二的文化影響,在文脈傳承和文化發展中,發揮了非可或缺的功能作用,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斑斓烙印,培養出了一大批舉世聞名的名人志士:北宋政治家黃中庸、一代鴻儒謝湜、明代刑部尚書杜銘、清代文史學家張晉生、戎馬書生何元普、孫中山稱贊為“功收彈丸”的革命義士彭家珍、被譽為“東方黑格爾之父”的賀麟、植物學家何鑄、著名現代學者流沙河和成都大學前校長何壽等。
“人文蔚起”,給書院帶來的不隻是聲譽和名望,更為城廂這個地方帶來文化興盛和延續。青白江區啟動城廂天府文化古鎮項目,作為首批文物修複工程之一的繡川書院也進行了修繕,“換裝”後的繡川書院實作了“華麗蛻變”。毗鄰書院配套建設的繡川秀裡新型文化商業街區,依循古鎮傳統風格,在保護好書院前提下,豐富古鎮新業态,更新消費新場景,讓市民體驗本土民俗非遺文化。秉持“做真、做精、做赢”理念,以現代設計融合傳統川西建築特色建立的城廂會客館,以“本地文化”為主軸,以“城廂記憶”為核心,以“博物館+”的創新文化業态,建構出全新在地文化體驗。城廂是“川劇鼻祖”魏長生故裡,川劇票友戲迷衆多。企業家蔣大根熱心傳承川劇藝術,不僅把自己的女兒蔣金津培養成全國戲劇小梅花金獎“雙冠王”,還投資1.2億元建設貴和川劇文化博覽園,集川劇藝術傳承、演義交流、研習教育訓練等生态産業鍊為一體,植入養生茶道文化、有機川菜體驗、川西林盤民宿等現代複合型功能業态,成為全國唯一、獨具特色的文旅融創型川劇文化傳播基地。
“人文蔚起”,既是繡川書院立足傳承儒家理學和振興巴蜀文化的宏圖願景,也是曆史為城廂古鎮撐起的精神家園,更是新時代城廂古鎮的符号性标志。其文化意義,遠遠超出事實意義。随着城廂天府文化古鎮項目的全面實施,貴和川劇文化博覽園的提檔更新,中國文聯“文藝兩新”集聚區實踐基地的建設申報,将為“人文蔚起”的城廂古鎮,建構成都北部文化新地标,助力世界文化名城建設,提供充分的曆史機遇和巨大的想象空間。
作者簡介
益都雨點,本名李順治,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在全國公開刊物發表小說、詩歌、散文逾百萬字。所著中國首部方圓文化長篇小說《北河東去》獲中華文學獎、四川方言版長篇小說《毗河之上》獲流沙河文學獎。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益都雨點
方志四川部分圖檔、音視訊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資訊。文章所含圖檔、音視訊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