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想讓孩子優秀,“逼迫”不是辦法,培養自我價值感也許更有效

我相信有一些爸爸媽媽可能聽過這樣一句話:“好孩子都是逼出來的”,也有一些爸爸媽媽把這句話奉為育兒信條。這句話有一定道理,孩子小,不懂得未來是什麼,不懂得自己的未來有多麼重要,也不懂得自己應該如何掌握自己的未來,是以會懈怠,如果爸爸不逼孩子一把,可能會抱憾終身。

想讓孩子優秀,“逼迫”不是辦法,培養自我價值感也許更有效

可是,要想讓孩子發自内心的願意去學習,爸爸媽媽真的能逼孩子一輩子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外在的因素終究不能幫孩子一輩子,隻有内心的東西才是持久的。是以,如果爸爸媽媽想讓孩子一直上進,就培養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也就是讓孩子專注自己,為了自己去學習、生活。

想讓孩子優秀,“逼迫”不是辦法,培養自我價值感也許更有效

孩子應該有自己的人生,父母不要過度的幹預,适當引導就好

其一,孩子需要有自己的人生,教育孩子要學會“課題分離”

心理學上有一位大家曾經說,要想處理好人際關系,尤其是和情侶、父母、孩子的親密關系,就要學會“課題分離”,課題分離就是學會區分一件事情到底是自己的課題還是别人的課題,自己的課題掌握在自己手中,别人的課題則不需要自己去操心。

想讓孩子優秀,“逼迫”不是辦法,培養自我價值感也許更有效

爸爸媽媽作為孩子的父母,作為最關心孩子的人,難免會關心孩子、為孩子操心,可是,爸爸媽媽也應該明白,孩子的認識是“孩子自己的課題”,通俗一點說,為孩子人生負責的,是孩子自己,隻有明白課題分離的道理,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爸爸媽媽才能有分寸。

想讓孩子優秀,“逼迫”不是辦法,培養自我價值感也許更有效

其二,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一輩子,他們自己的路需要自己走

爸爸媽媽在孩子小的時候,看到孩子不學習,可以适當地督促孩子,孩子慢慢大了,也能勉強限制限制孩子,可是,等孩子“翅膀硬了”,能飛走,飛到爸爸媽媽看不到的地方的時候,爸爸媽媽還能逼孩子優秀嗎?

想讓孩子優秀,“逼迫”不是辦法,培養自我價值感也許更有效

有很多孩子,小的時候學習很好,可是一到高中、大學就堕落,原因就是爸爸媽媽對他們的限制太多,讓他們習慣了被管着,一旦離開了爸爸媽媽的管束,他們就容易懈怠。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爸爸媽媽外在的督促隻是一時的,不能持續一輩子。

自我價值感的培養,能讓孩子更自覺,比“逼迫”孩子更有效

自我價值感,能讓孩子知道學習的目的

“自我價值感”通俗一點一點就是孩子擁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孩子知道“課題分離”,知道哪些課題是自己的,哪些課題是别人的。比如,在學習這一方面,有自我價值感的孩子,明白學習不是因為爸爸媽媽的期望,不是因為老師的管束,不是為了超過同學,而是為了自己。

想讓孩子優秀,“逼迫”不是辦法,培養自我價值感也許更有效

能真正做到這一點的孩子,不僅有着清晰的自我定位,而且更容易有自己的目标,因為這樣的孩子為了自己的未來願意去學習,也能有持續的動力去學習。孩子能做到這一點,真的很可貴。

自我價值感,能讓孩子認清自我

不管是孩子,還是爸爸媽媽,都應該學會“清醒地活着”。也就是說,要為自己而活。對于爸爸媽媽來說,孩子的人生終究是孩子自己的,如果爸爸媽媽太在乎孩子有沒有聽話,不僅會給孩子壓力,而且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的煩惱。

想讓孩子優秀,“逼迫”不是辦法,培養自我價值感也許更有效

對于孩子來說,如果孩子有自我價值感,能活得清醒,就很難因為其他人的語言、行為改變自己的生活。隻有對自我認識清晰的孩子,才能更堅定。

自我價值感,能讓孩子懂得應變

擁有自我價值感,還有一個很深層的含義,那就是“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爸爸媽媽逼着孩子去優秀,其實是在剝奪孩子自我選擇的機會。而培養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則是讓孩子學會“我命由我不由天”。

想讓孩子優秀,“逼迫”不是辦法,培養自我價值感也許更有效

他們明白命運是自己的孩子,不會過分沉迷于過去的挫折、悲傷,因為他們明白,過去發生的事情本身其實不會對他們造成傷害,對孩子造成傷害的,是孩子解釋這些事情的方法。這樣的孩子,會比其他孩子更願意去改變、更有勇氣去改變。

教育不要逼迫,也不要過度幹涉,要引導孩子自我價值感

别過度幹涉孩子,獨立自主更關鍵

曾經有一位心理學家講過一個小的案例,讓我記到現在:孩子不會系鞋帶,有的父母會耐心地教孩子,而有的性子急的父母,會直接上手幫孩子系好,在第二種情況下,孩子到頭來不僅什麼都沒學會,還有可能被父母埋怨。

想讓孩子優秀,“逼迫”不是辦法,培養自我價值感也許更有效

這個案例雖然不起眼,很生活化,但是卻很有代表性,因為這是很多父母的映射——幹涉孩子的人生。爸爸媽媽可以在孩子迷茫的時候拉孩子一把,可以在孩子不知道做什麼的時候教給孩子,但是不能直接幫孩子把事情處理好。

别主動向孩子提供幫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爸爸媽媽可能會疑惑了,孩子萬一不願意學習,難道自己就什麼都不做嗎?其實不是的,爸爸媽媽應該起到一個督促的作用,應該鞭策孩子,但是不應該“越過孩子”去幫孩子。

想讓孩子優秀,“逼迫”不是辦法,培養自我價值感也許更有效

比如說,孩子因為心理原因不願意出門,爸爸媽媽不要強制把孩子拉出門,而是應該向孩子表明自己的态度:爸爸媽媽就在你身後,如果你有什麼疑問、請求,爸爸媽媽會盡全力幫助你,可是爸爸媽媽不會替你做決定。這樣既不會給孩子帶來壓力,還會讓孩子感到溫暖。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