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師要我帶兒子去看心理醫生”,這位媽媽的做法讓人點贊

朋友家有一位7歲的男孩子,讀國小一年級。

都知道這個年齡段的男生活潑好動,專注力不強,還有幾分叛逆。

本來從幼稚園進入國小,這個适應過程就讓很多家長焦慮,再加上老師動不動就打電話給朋友:孩子在學校裡今天和同學打架,明天上課做小動作,後天又帶領同學們搗亂......

朋友和老公花在孩子身上的功夫并不少,奈何怎麼做都無法周全。

然而終日說教孩子,不但夫妻兩人焦頭爛額,孩子的壓力也與日俱增,甚至産生厭學的念頭;

而另一方面老師三天兩頭告狀,甚至讓朋友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

這句話一度讓朋友陷入了沉思狀态,說實在話,自己家孩子身上有什麼問題她心裡最清楚,而老師所反映的孩子的毛病,其實也都是尋常孩子愛犯的。

“老師要我帶兒子去看心理醫生”,這位媽媽的做法讓人點贊

可是老師的态度,讓朋友有些不知所措。

有人建議朋友給老師送禮、請客吃飯,這樣一來老師就會改變對孩子的态度。但朋友并不想采用這樣的方法,畢竟這并不能解決孩子對老師抵觸的心理。

倘若按照老師的意見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雖說7歲年齡不大,可如今孩子大都早熟,是否會産生其他影響,她無法想象。

再則,否認七年來夫妻兩人對孩子的栽培,這也是朋友不願意看到的事情。畢竟除了在學校的這些情況,生活中孩子一向正常,對待長輩有禮貌,和同齡人相處愉快。

如果非要把孩子按不正常的情況處理,反而會給孩子增添更大的壓力。思來想去,朋友做出了如下選擇。

“老師要我帶兒子去看心理醫生”,這位媽媽的做法讓人點贊

老師的話,要有選擇性地聽。

人無完人,老師也是普通人,有個人的主觀情緒。當老師對待學生發表看法時,并非都是客觀而理智的。

如果懂得把老師看成普通的職場人,一方面有工作的壓力,一方面有個人情緒的影響,就能夠了解老師對家長告學生狀的想法了。

國小教師尤其是低年級教師,面對的孩子要有一個從幼稚園階段步入國小的适應過程,這個時期的孩子也普遍有焦慮情緒,抵觸學業,抵觸規矩和紀律。

如果教師不能和孩子更好地融合、适應,雙方都會感到崩潰。而大多數老師的做法,就是把這種情緒轉嫁到家長身上,帶有主觀性地給孩子定位。

“老師要我帶兒子去看心理醫生”,這位媽媽的做法讓人點贊

尤其是一些人到中年的女教師,身負工作壓力以及競争壓力,還有來自婚姻家庭方面的,也有生兒育女的苦惱,也可能面臨喪偶式育兒的生活......

說白了,她們和任何職場女性沒有差別,存在對生活現狀的不滿,現實與理想的差距......是以在工作時表現出焦慮狀态,行為并不見得都會冷靜。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學會冷處理,既不能忽視老師找家長的“談話”,也不能完全相信老師的話,尤其具體事情要及時和孩子溝通,問清楚事情起因和經過。

七、八歲的孩子是人生的第三個叛逆期,這個階段的心理疏導是很重要的,如果家長不問青紅皂白,把老師反映的問題都算在孩子頭上,若存在誤解,反而不利于親子關系和諧。

是以,處理好老師、孩子和家長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尤其重要。

“老師要我帶兒子去看心理醫生”,這位媽媽的做法讓人點贊

學會和孩子做朋友。

朋友改變了以往的說教方式,和孩子以朋友的形式聊天,讓孩子談談關于對老師的看法,以及對父母教育的建議。

孩子坦誠自己在學校裡犯錯,有時候是因為遇到問題老師不給解決,是以自己就想辦法,結果能力不足沒解決好,就受到老師的懲罰。

他說老師偏袒聽話的孩子,不給他解釋的機會,時常冤枉自己。

遇到這種情況,作為成年人其實深有感觸,畢竟在工作和生活中遭人誤解的并不少。是以朋友站在客觀的角度,談了自己人生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引起孩子的同理心。

她告訴孩子:“老師也是普通人,人無完人,都有自己的弱點,一旦對某個同學建立起不好的印象時,就容易産生鄰人疑斧的錯覺。”

“老師要我帶兒子去看心理醫生”,這位媽媽的做法讓人點贊

“《鄰人疑斧》的故事講到,有個人斧頭丢了,懷疑是鄰居偷的,怎麼看鄰居的一舉一動都像偷斧子的樣子。後來斧頭找到了,再看鄰居咋都不像偷斧頭的了。

如果想讓老師改變對你的印象,那麼就要懂得控制自己的行為,減少不良習慣,遇事冷靜思考、情緒穩定,時間久了,老師自然而然就會對你的新形象有新的看法。

改變别人沒有那麼容易,那麼就學會改變自己。”

孩子聽了後,反思了自己的行為,讓父母以後監督自己,并希望父母能看到自己的進步。

而解決了與孩子之間的問題後,朋友明顯地感覺輕松了許多。此前,每遇到老師反映孩子在校問題,她都選擇急躁型處理方式,先劈頭蓋臉罵孩子,再解決問題。

結果很長一段時間,孩子不開心,她也不快樂,而老師告狀愈來愈頻繁。

“老師要我帶兒子去看心理醫生”,這位媽媽的做法讓人點贊

可是,當朋友選擇與孩子和解,聆聽孩子的心聲後,她發現發生在孩子身上的很多事情,其實是因為老師對于孩子安全問題的擔憂,對于自己工作的焦慮。

老師的職責不僅僅是做好教書這項工作,還要負責一個班級孩子的安全,擔心孩子在自己管理的時候會受到傷害,影響自己的職業,這些都在情理之中。

是以,當家長的要和孩子良好地溝通,要讓孩子能夠站在老師的立場上想一想,減少一些不安全的行為,在學習上努力上進,與老師達成良好的約定。

如此一來,當三方處于一個水準的情況下,基本上就都不會有多少的焦慮了。

其實,仔細想想,與其坐在那裡埋怨孩子,或者想換老師,倒不如想方設法解決好事情。

畢竟在大方向上,老師也是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績優異、平平安安的,并不是為了和家長找沖突。

“老師要我帶兒子去看心理醫生”,這位媽媽的做法讓人點贊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