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固執、頂嘴、哭鬧不休,和父母喜歡說“反話”脫不了幹系

面對哭鬧不休的孩子,許多父母都容易生氣上火,引發各種情緒,甚至因為無法保持理智的頭腦,而做出傷害孩子的事情。

首先,我們要相信,孩子出現固執、頂嘴、哭鬧不休的情況,不僅僅是表面看到的那樣,是孩子在耍賴和蠻不講理,孩子每個情緒的背後,一定都是有原因的,而且這個原因,大部分和父母有關。

喜歡說“反話”的父母。

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喜歡說“反話”的父母。當父母與孩子溝通時,不給予孩子正面回應,結果,孩子的認知水準和接受能力沒達到父母想要的标準時,孩子會與父母對着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時,喜歡說反話,最初的目的可能是希望孩子能快速警醒,放棄自己的“無理”要求,但大多時候,結果都事與願違,孩子一點都不賣帳,還變得越來越固執了。

孩子:媽媽,我想吃棒棒糖。

媽媽:你想長蛀牙嗎?你不怕牙齒爛掉嗎?你看看你的牙齒,就是小時候吃太多糖,才會變得這麼醜的。你說你,吃飯的時候不好好吃飯,整天就想着吃零食......

孩子瞬間被媽媽一連串的指責、抱怨、否定給轟炸得昏了頭,開始不再說話。但過不了幾分鐘,如果是年齡小一些的孩子,開始找各種理由,無休無止的哭鬧,讓媽媽也要昏頭。

而年齡大一些的孩子,開始頂嘴反擊:長蛀牙也沒關系呀,我不怕醜。别人都能吃,為什麼我就不可以呢?難道每個吃糖的孩子,都長蛀牙了嗎?學校都沒有規定不可以吃糖,老師還會獎勵糖呀。媽媽開始被孩子的固執、頂嘴氣昏了頭。

這就是媽媽用“反話”來教育孩子,引發的一連串後果,一點都沒有達到規勸孩子的效果。

如果媽媽不用“反話”就用一句話來回應孩子,效果就會截然不同。

媽媽:吃糖容易長蛀牙,為了牙齒的健康,我們要盡量少吃,最好是不要吃糖。

父母和孩子溝通時,為什麼喜歡說“反話”呢,這和父母對孩子的誤解有關,在大多數父母的心裡,總覺得孩子還小,不懂事,孩子的要求都是有問題的,總喜歡有教訓的口吻和孩子交流。

而且一些父母還有一種錯誤的認知,覺得和孩子說事情的時候,越是說嚴重一點,惡劣一點,孩子更能記住,更能達到刺激孩子的效果。

父母們沒有意識到,無論多大的孩子,他們都有自己的感情,随着年齡的增長,認知也在不斷增加。父母平時給予孩子的回應不同,就可能造就了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想要讓孩子健康、積極、正向的發展,在與孩子溝通、交流時,父母也應該給予正向的回應,用最簡單明了的表述,讓孩子快速明白父母的真正意圖,孩子也能快速作出判斷,才有可能配合和回應父母。

多用正面方式回應孩子,孩子更願意服從。

意義明确,直面主題,不翻舊賬。

和孩子因為某一件事溝通時,所交流的内容就圍繞這一件事,而不是總扯到别的事情上,甚至把不知多久之前的舊賬翻出來和孩子一起算,這隻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針對這一件事,父母的想法是怎麼樣的?希望孩子如何去做?不同的做法會産生什麼樣的結果?父母隻需平靜的陳述出來,不指責、抱怨。同時,也要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義,不要輕易否定孩子,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了解和重視之後,一切溝通都會變得順暢起來。

說話算數,赢得孩子的信任。

與人溝通,信任是基礎,和孩子相處時,也是同樣的道理。

雖然孩子對父母有一份天然的信任,但如果父母總是出爾反爾,說話不算數,這份信任也就會消失不見。

真正的為孩子好,不是去吓唬孩子,而是溫和、正面的向孩子解釋。用孩子能接受的語言和資訊,簡單明了的表達。

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方式應該随着孩子年齡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用符合孩子年齡段的認知、語言和孩子溝通,平靜的擺事實,溫和的講道理。

當了解到孩子哭鬧、固執、頂嘴背後的原因之後,父母也能對孩子多一份了解,少一份指責。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包容,也就能多一份順從,少一份固執。

分享、在看與點贊,至少我要擁有一個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