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愛孤獨症群體:假如孤獨與生俱來,如何用愛驅散心中陰霾?

“我渴望朋友,可我卻不知該怎麼跟他們做朋友。”

有這麼一群孩子,他們天真純粹,卻生性沉默寡言。因為不會表達,經常被誤解、被拒絕。

他們被稱為來自“星星的孩子”。嚴重的社交障礙讓他們難以與人溝通交流,隻能像星星一樣在遙遠的夜空中孤獨地閃爍着。

據中國殘聯公布的資料顯示,大陸有超過1000萬孤獨症譜系障礙人群,且發病率每年以近20萬的速度增長,占中國各類精神殘疾首位。第十五個“世界孤獨症日”來臨之際,奧一新聞記者走進這一特殊群體,分别采訪三位生活在廣州,不同年齡段的孤獨症患者,記錄下發生在他們身邊的悲喜故事。同時呼籲社會各界聚攏愛心與能量,讓每一簇星光擁有更多可能。

“就是要給她足夠的愛和安全感”

昵稱:楠楠

年齡:4歲

性别:女

坐标:廣州天河

“楠楠是3歲左右被确診的。”楠楠的爺爺表示,“在這之前,我們完全不知道什麼是孤獨症。”據介紹,楠楠小時候和普通孩子一樣,看不出有差别。直到兩歲以後,才發覺好像哪裡“不對勁”。比如說“發現孩子越來越難帶,隻會仿說,不能對答。你不知道她想要啥,也不知道她不想要啥。”還有,她和其他孩子的交往方式也不對:“經常用手去拍、去抓别人。可能她認為這是一種打招呼的方式,可别人感受的是她在‘打人’。”

2歲多的時候,楠楠被送去了幼稚園,因為“不合群”,完全沒有辦法融入集體。“我們後來就去找醫生看,在 中山三院兒童行為發展中心被診斷為有‘孤獨症的傾向’。當時我們全家都陷入焦慮,不知道該怎麼辦。”

因為楠楠屬于輕度,醫生建議不需要住院接受治療。回家後,全家人就開始學習相關的知識、尋找針對性的康複機構,這個過程并不容易。“網上形形色色的康複機構很多,各有各的觀點,沒有完全達成共識,我們也不知道該聽誰的。”而且“每個月動辄上萬元的學費”也是家庭難以承受的壓力。

但是孩子的情況不容耽擱,“因為認知能力跟不上,很多事情楠楠了解不了,我們也不知道該怎麼跟她溝通,她有某些方面的需求也表達不出來,隻會大哭,嚴重起來還會用頭撞桌子、撞牆。”為了避免和其他小朋友産生沖突,楠楠經常被“刻意”地與其他小朋友“隔離”開,但時間久了,反而更加增強了她的“行為問題”。

轉機出現在幾個月之後,經曆了一段時間系統的康複訓練,楠楠的情況有了改善。全家人也通過學習,開始更多地了解楠楠的需求,“就是要給她足夠的愛和安全感。”楠楠爺爺告訴記者,在機構和家庭共同幹預之下,楠楠有了很大進步,會跟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也會主動詢問:“可不可以給我玩一下?”而不是像之前“直接上去搶走。”此外,和大人之間也有了互動,會表達簡單的需求,能力也提升了“穿衣服、吃飯、上廁所基本都可以自己完成”。

楠楠目前在廣州市護苗兒童康複服務中心接受融合教育,“我們希望以後她可以上正常的幼稚園,畢竟融合隻是一種過渡。”接下來,怎樣從康複中心順利轉到 公立幼稚園?楠楠的爺爺表示擔憂:“楠楠之前很多的問題表現都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家庭和機構給了她一個足夠包容的環境,她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是未來的幼稚園能不能給到她這種環境?我們目前也不知道。”

“盡力将他拉進我們這個世界”

昵稱:峰峰

年齡:8歲

性别:男

坐标:廣州白雲

峰峰是一個35周就出生的早産兒,當時在保溫箱裡觀察了好幾天。幸好沒有出現其他的并發症,順利地出院回家。5個月大的時候,峰峰被送到了梅州鄉下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爸爸媽媽則繼續在廣州打拼。雖然相隔兩地,媽媽一直堅持定期接峰峰回廣州做“兒保”。

當時對“幾項落後的名額,比如走路慢、語言發育遲緩等等”奶奶覺得“可能是跟早産有關,後面慢慢恢複就好了。”

關愛孤獨症群體:假如孤獨與生俱來,如何用愛驅散心中陰霾?

峰峰小時候睡覺一定要摸着這個小被子。受訪者供圖

峰峰四歲的時候,開始回到廣州上幼稚園。“剛上了一個學期不到,就被幼稚園勸退了。”峰峰媽媽回憶道:“是因為峰峰拍了另外一個小朋友,家長投訴到了園長那裡。”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峰峰媽媽開始帶着峰峰去醫院治療,最終因“行為障礙”被确診為“輕度兒童孤獨症”。也就是說,峰峰在行為上可能存在一種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況,“他的本意是想跟小朋友一起玩,發生争執了卻不會說,出現了直接‘動手’的問題行為。”峰峰媽媽解釋說:就好像他有一個自己的世界,他看到“不符合标準”的地方,卻不會正确表達,就隻好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峰峰媽媽舉了一個例子:“ 有一次坐電梯,峰峰看到有個弟弟在按電梯按鈕,他就忍不住想要去阻止,因為媽媽之前教他‘小朋友不能按電梯按鈕’,是以在他的世界裡,電梯就不能被小朋友按”。

類似這種“忍不住管閑事”的情況裡多次出現,峰峰無法繼續上幼稚園。峰峰媽媽告訴記者:“雖然能感受到一些幼稚園的老師們也很想幫助峰峰,多次上門家訪,但是正常的教育方式對峰峰來說,作用不大。老師的精力也有限,畢竟班上還有其他約30個孩子需要兼顧。”

接下來,峰峰開始了機構康複之路,爸爸媽媽也參加了中山三院舉辦的“親子班”,補習家庭幹預的技巧與知識。

峰峰媽媽表示,雖然峰峰的程度是輕微,但是由于發現和幹預比較晚,是以康複任務并不輕松,再加上高昂學費,峰峰再次被“勸退”。

“最貴的一個機構,全天一對一課程,一個月要3萬多元。我們上了三個月, 實在撐不下去了。”峰峰媽媽隻能再去找相對便宜的機構。“每聯系到一個機構就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陸續試了三四家以後,峰峰媽媽發現融合教育的方式似乎是最适合峰峰的,這一點可以從他的進步上看出來,“現在他還是會管閑事,但基本不會動手了,他會用嘴巴去說,去嘗試溝通。”

峰峰媽媽最近最着急的是“幼升小”的問題:“去年已經耽誤了一年,今年一定要上國小了。”但是學校現在還沒有着落,“不太想考慮特殊學校,想去包容性高的普通國小,讓峰峰可以有機會繼續接受融合教育。”

“我的孩子和别人一樣值得期待”

昵稱:浩浩

年齡:16歲

坐标:廣州海珠區

“幸運”是浩浩媽媽在講述時經常挂在嘴邊的詞。“确診後不久,我們在網上找到了康納學校,雖然錯過了統一招生時間,但恰好趕上了學校在當年5月開設的親子班報名,經過面試評估,順利入學。那時候浩浩2歲9個月。”

與同齡孩子比起來,浩浩從小就很“特别”。“1歲多時還不會叫人,别人叫他他也不理,喜歡轉圈圈、看車輪、奔跑、尖叫。我們一度自認為孩子專注力強,愛研究,還笑說以後可能會當一名科學家。”直到在2009年4月2号,世界第二個孤獨症日時,浩浩媽媽看見了相關報道,“才意識到問題,後來做了檢查,接着訓練。”

浩浩媽媽坦言,孩子确診後,爸爸是不願意相信的:“他隻是不愛社交,我帶他跟其他小朋友玩一玩就好了。”其次,高額的康複費用,也是這個小家庭顧慮的地方:“有些特殊學校幾千塊一個月,我們當時的收入根本沒有這麼多盈餘,感覺挺大壓力。”所幸,康納是公辦學校,收費低很多。據浩浩媽回憶,當時“一個月一千多塊,再加上申請了政府的補貼,又減免了一些。”

浩浩媽媽提到的廣州康納學校,是一間專門為孤獨症譜系障礙兒童提供義務教育、早期教育、早期幹預、康複治療、科學研究的公立全日制特殊學校與康複研究機構。與此同時,也是廣州唯一一所專門招收孤獨症學生的學校,每年招收的孩子不超過20個。

在為期三個月的親子班課程結束之後,通過“搖号”順利地成了這20名“幸運兒”當中的一個。“非常感謝康納的老師。”浩浩媽媽表示,入學後,老師不僅會對孩子進行訓練,也會對家長進行指導教育訓練、鼓勵家長多挖掘孩子的閃光點。讓浩浩媽驚喜的是,有一天無意中她看見孩子在畫畫:“他畫的直線是那麼的直,畫的圓是那麼的圓,我喜出望外,從此之後不斷鼓勵他,哪怕他‘畫的不那麼好看’,都盡力讓他提升自信,表達内心的想法。”

關愛孤獨症群體:假如孤獨與生俱來,如何用愛驅散心中陰霾?

浩浩的畫,受訪者供圖

經過家人的鼓勵式教育,浩浩被選入學校美術潛能開發名單,經過十多年的系統的培養,繪畫已非常豐富,還舉辦了幾場畫展,獲得不少證書。

關愛孤獨症群體:假如孤獨與生俱來,如何用愛驅散心中陰霾?

浩浩畫的托馬斯系列,受訪者供圖

除了繪畫展現出天賦,浩浩的記憶力也讓媽印象深刻。她表示,浩浩能将廣州地鐵的線路站點記得一清二楚。“有時我不知道搭地鐵怎麼走,微信問他,他會給我指路,真的成功找到了。”

但生活中除了見證孩子的點滴成長,還有一些“崩潰時刻”。這些時刻大多來自社會大衆的不了解。浩浩媽給我們分享了一個例子:“浩浩10歲左右時,在江邊騎自行車,不小心碰到了前面一個騎車的叔叔。”由于當時浩浩還不能很好地掌握“你、我、他”人稱代詞的使用,是以本來是想表達“我騎車不小心”,結果說成了“你騎車不小心”。然後“對方一下子就火了,指着孩子破口大罵,甚至想動手。我們解釋了很久,他才走。那時候孩子都吓呆了。”

大衆對孤獨症的不了解,有時候會造成各種誤會甚至沖突。浩浩媽笑言:“我們家長需要内心很堅強,臉皮也要很厚。”“臉皮厚”,就是要學着不理會他人異樣的目光:“不能怪别人,因為他們還不太了解。”浩浩媽希望,社會多一些包容,對這些孩子多一些了解:“如果有一天,全社會都能有一種包容的心态,這些孩子或許能創造更多驚喜。”

如今,浩浩已經接受完九年制義務教育,從康納學校畢業了。下一步如何求學、就業?成了擺在浩浩媽媽面前的新難題。“國中到職高的升學很難,更别提大學。職業學校招收特殊孩子的名額非常少,私校也不多,且私校費用很高,不是一般家庭能負擔起的。”

關于孩子的未來,浩浩媽媽同樣也很迷茫:“作為父母我們必然會老去,那時候孩子該怎麼辦呢?”

結束語:

據估算,中國目前約有300萬~500萬名孤獨症兒童。作為一種精神障礙疾病,孤獨症的病因至今仍然不明,也沒有有效藥物能夠治愈,世界公認的可以改善症狀的隻有“科學幹預”。

如何進行科學幹預?成了孤獨症兒童父母面臨的巨大難題。面對良莠不齊的康複機構、缺失統一标準,很多家長往往東打一榔頭,西打一棒槌,處于疲于奔命的狀态。

公立學校如何建立健全支援體系,保障融合教育推行?特殊學生類型不同,發展與學習特點表現也不同,如何采用差異化教學方式,保障融合教育教學品質?記者将采訪廣州市殘聯、特殊教育機構等解答上述問題,敬請關注下期報道。

(注:為保護被采訪人隐私,以上人物均為化名)

奧一新聞記者 管玉慧 張潔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