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畫周刊】畫壇之星·孟祥燕

【國畫周刊】畫壇之星·孟祥燕
【國畫周刊】畫壇之星·孟祥燕

孟祥燕,1983年生,山東濱州人。2007年畢業于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獲學士學位;2012年畢業于山東藝術學院,獲碩士學位。現任職于山東省青少年宮。九三學社社員、山東省中國畫學會理事、山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山東省工筆畫學會理事、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女畫家協會會員、山東青年政治學院特聘教授,濱州市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九三學社濟南書畫院理事。

開日绮霞應失色 詩情畫意正相宜

——品味孟祥燕畫之初心

· 孫曉娜 ·

花鳥畫自魏晉南北朝獨立成科以來,便将莊子的“齊物論”思想灌注其中,賦予相對弱小的花鳥與其他生物同等的生命價值,并逐漸形成了将生命價值觀融入其中的花鳥思維方式。花鳥的藝術表達成為自然的心化和心化的自然,審美主體與客體在生命的視角中相融相生、天人合一。其中,牡丹、荷花成了蘊含着豐富的中國人文精神和審美理想的中國畫的重要題材,并逐漸發展演變成為對個人、社會和祖國命運美好期許的藝術化呈現方式。牡丹作為寓意富貴吉祥的“花中之王”,荷花作為“花中君子”,如何在表現其天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同時而又不落窠臼,成了曆朝曆代畫家不斷思考的問題。尤其是自北宋徐崇嗣創造沒骨花卉以來,牡丹荷花畫法漸趨多樣,風格各異,有的工整豔麗,有的豪放灑脫,有的清逸文雅……可謂是,不同的時代審美成就了豐富多樣的花鳥畫風格。

新的時代呼喚着花鳥畫進行不同以往的創新,每一個時代的畫家都有着自己的時代擔當。孟祥燕之牡丹荷花,遠觀其畫作,跨越千年、不染凡塵的宋畫氣息滌蕩着人的精神和靈魂;近處品味,花葉間萦繞肺腑的清氣,令人感受到“氤氲花氣好風來”之畫境情趣,心曠神怡。莊子曰:“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萬物者,道也……能有所藝者,技也。”“道”覆寫和承載天地萬事萬物、“含德之厚”,而“技”則是“道”的實體化、藝術化的呈現。王延壽在《魯靈光殿賦》中提出:“随色象類,曲得其情。”可見,“技”的藝術表達内蘊了四重含義:即“澄懷”“味象”“觀道”和“化德”。祥燕既承續了衆法皆備的牡丹荷花技法傳統,又在實地的采風、寫生中“以花為媒”,選取女性獨特的審美視角,澄懷味象,體悟自然和社會之道,在追求自己審美理想的道路上嘗試不斷突破傳統花鳥畫的構圖、設色等美學表達形式,以新時代的審美内涵和公序良俗為精魂,創新出兼具時代審美特征和個體特色的花鳥之美。

澄懷味象

“萬物有靈”,花由天地之精華幻化而生,内蘊生命之靈。“圖畫天地,品類群生”,畫家感物,奏響創造之心與奇妙自然的和鳴,圖繪出胸中之臆氣與自然化合而生的詩畫意象。花在自然與畫家的合力之下,将花開一瞬定格為永遠盛開的心靈之花。祥燕的花之創作取自然之真而又以心象化之,尚真、傳神。“妙想實與詩同出”,她的藝術創作與詩情畫意同構,缱绻而來的宋畫的妍麗與清雅、宋詞的細膩與婉約,與當代詩心化生,使觀者沉迷于她獨特的女性視角和心中的詩情畫意。觀者沉醉的目光仿佛已然悅見了身着霓裳羽衣的花仙子淩波微步、禦風而來,沁人心脾的花香瞬間溢滿了整個世界。

祥燕的牡丹以沒骨之法取花之昂揚姿态,通過色調、明暗、濃淡、大小、高低、遠近、藏露等飽含着中國傳統哲學辯證法的藝術表現手法,将自己對生活的了解、生命的感悟以及花之美的體味凝成花之形,塑造花之魂。世人皆愛牡丹之富貴,祥燕的牡丹,“豔色随朝露,馨香逐晚風”,以百花襯之,既非“黃筌富貴”,亦非“徐熙野逸”,而是創造出不同于前人的升騰着蓬勃生機的空靈之美。鄰近色的漸變美學在她的毫端重獲新生,撫動着人們心底最柔軟細膩的情感,激發出内在精神的色彩層次。賞之、品之,除卻折服于牡丹雅俗共寓于一體的絕世風姿外,還能夠強烈地感受到百花争妍的生命張力,品鑒出其中“低昂各有意”的深沉意味,不由得使人體悟到莊子“萬物齊一”的和諧美好的生命境界。

祥燕筆下的牡丹荷花之姿,百花之色,設色清雅、姿态萬千,雖色彩多變,卻淡而不寡、濃而不豔,各美其美又美美與共。花以白粉染之,着以濃淡相宜之色,或者是“數朵欲傾城”,或者是“一枝紅豔露凝香”,又或是百花齊綻露歡顔,予人以“迎風浥露”、不染纖塵之觸動。她以純色作底,或以百花構圖,繁而不亂;或者一枝獨秀,孑立蒼穹;或者賞心悅目兩三枝……她的筆端流連萬象之間,卻能澄懷味象,因心取舍,将“開日绮霞應失色”的花之姿色以一種唯美的詩詞意象勾畫了出來,既提升了人類賞花時的審美愉悅感,又以審美主客體交融的方式,升華了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命意境。她筆下的花鳥自然氤氲着天地之氣韻,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向人們娓娓道來。

觀道化德

“露浥清香悅道心”,徜徉在祥燕的花鳥世界裡,常常會“心齋坐忘”,享受着個體精神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審美愉悅。君子“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香遠益清;女子愛蓮之如花笑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祥燕的蓮花以巧妙的點染之法“奮花卉之芳妍”,色潔筆潤、心靜氣清。粉質上微妙多變的色彩點染,“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工”,不知是花色染醉了筆墨,還是筆墨沁美了花色。她的“點”,似生命的強音,用激情與頓悟點出了自然與生命的“真”意;她的“染”,似舒伯特的小夜曲,用空靈與清澈“染”動了心底的漣漪和對美的渴望。祥燕以淡淡的輕墨勾勒出蓮葉細密的筋脈,撥動了生命的節奏,清風拂過,搖曳了細挺勁健、内蘊骨力的花梗,漾動了清淺的碧荷。蓮與葉相依相生,紅與綠相依相偎,點醉了流年,染動了心境。一隻蜻蜓聞香飛舞,點點停停。它的線條結構以及由不同染法帶來的墨色層次變化奏響了交響樂的裝飾音,為音畫同構的夏荷美景,平添了異樣的情趣與韻味。

“畫中無禅,惟畫通禅”,祥燕的蓮無一筆畫水,觀者的心田間卻仿若自然流淌着潺潺清泉,“舉頭忽看不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她于潔淨淡雅中“澄觀一心而騰踔萬象”,花鳥詩境的澄澈正是心境的澄明。祥燕以詩畫禅心傳寫物态,是将人類曆史上真、善、美的結晶以及自己的生命體悟和品格塑造成兼具形式美與内在美的藝術作品。她希望自己的藝術作品在帶給觀者審美愉悅的同時,能夠将審美愉悅内化于人類的公序良俗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中,以實作觀道化德、“化道于身,化德于行”的藝術旨趣。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藝術作品是以情感為催化劑,以藝術美為載體,通過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的方式發揮着其不可小觑的美育作用。在祥燕的作品中,能夠體味到生命的禅心、生活的真心和藝術的師心,潛移默化的美育作用已然化作心物合一的朵朵貴而不矜的牡丹,枝枝淡而出塵的蓮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萬象出于自然,又隐于自然,萬象變幻曆練着塵世凡人的煙火之心,淬煉着向美向善的藝術真心。祥燕對色與色之間關系的細緻處理,對色、墨、線的經營構圖,以及對其形式美法則的潛心鑽研,洗去了塵世鉛華,代之以心象之色,呈現民族審美心理結構和中華民族對“君子”品格的審美追求,上下求索着中國美學精神。“一念一清靜,心似蓮花開”,盡管藝術之路漫且長,但是,有了“蓮花之心”的祥燕又何懼風霜!她願将風霜雨雪化作藝術道路上的甘霖,以自己的星辰微芒點燃藝術之火,澄懷味象、觀道化德,開啟美育之窗,點亮生命之光!

(作者系山東藝術學院副教授、山東大學中國書畫美學博士)

作品

欣賞

【國畫周刊】畫壇之星·孟祥燕

孟祥燕《花間》絹本設色

90cm x 90cm 2020年

【國畫周刊】畫壇之星·孟祥燕

孟祥燕《以花為媒1》絹本設色

35cm x 45cm 2021年

【國畫周刊】畫壇之星·孟祥燕

孟祥燕《以花為媒2》絹本設色

【國畫周刊】畫壇之星·孟祥燕

孟祥燕《以花為媒3》絹本設色

【國畫周刊】畫壇之星·孟祥燕

孟祥燕《以花為媒4》絹本設色

35cm x 45cm 2021年

【國畫周刊】畫壇之星·孟祥燕

孟祥燕《以花為媒5》絹本設色

【國畫周刊】畫壇之星·孟祥燕

孟祥燕《以花為媒系列一》絹本設色

45cm x 35cm 2021年

【國畫周刊】畫壇之星·孟祥燕

孟祥燕《以花為媒系列二》絹本設色

45cm x 35cm 2021年

【國畫周刊】畫壇之星·孟祥燕

孟祥燕《以花為媒系列三》絹本設色

【國畫周刊】畫壇之星·孟祥燕

孟祥燕《以花為媒系列四》絹本設色

45cm x 45cm 2021年

【國畫周刊】畫壇之星·孟祥燕

孟祥燕《蓮蕊有香塵系列一》絹本設色

30cm x 30cm 2020年

【國畫周刊】畫壇之星·孟祥燕

孟祥燕《蓮蕊有香塵系列二》絹本設色

【國畫周刊】畫壇之星·孟祥燕

孟祥燕《蓮蕊有香塵系列三》絹本設色

30cm x 30cm 2020年

【國畫周刊】畫壇之星·孟祥燕

孟祥燕《蓮蕊有香塵系列四》絹本設色

【國畫周刊】畫壇之星·孟祥燕

孟祥燕《花想容系列一》絹本設色

35cm x 165cm 2021年

【國畫周刊】畫壇之星·孟祥燕

孟祥燕《花想容系列二》絹本設色

【國畫周刊】畫壇之星·孟祥燕

孟祥燕《花想容系列三》絹本設色

35cm x 165cm 2021年

【國畫周刊】畫壇之星·孟祥燕

孟祥燕《花想容系列四》絹本設色

35cm x 165cm 2021年

【國畫周刊】畫壇之星·孟祥燕

孟祥燕《四月的芳菲》絹本設色

35cm x 165cm 2020年

【國畫周刊】畫壇之星·孟祥燕

孟祥燕《萬有同春》絹本設色

90cm x 180cm 2021年

《國畫周刊》主編 鄭偉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