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香港疫情反思:養老院疫情暴發,超4000人感染死亡

“許多養老機構環境不理想、沒有落實防疫措施,特區政府也未盡監察職責。如同白白看着老人們斷送性命。”

撰文 | 燕小六

來源 | “醫學界”公衆号

截至3月28日0時,香港特區第五波疫情累計死亡7207人。其中,56%發生在安老或殘障人士院舍内。

安老院舍就是通俗了解的養老機構。

特區社會福利署資訊顯示,當地有各類養老機構1041間。目前,至少783間已報告感染病例。

如果算上員工感染,“業界認為安老院舍已‘全軍覆沒、無一幸免’。”特區政府安老事務委員會委員、養老機構經營者李輝于3月中旬告訴媒體。

新冠疫情對各國養老院都是嚴峻考驗。美國國會下屬審計機構“政府問責局”于2021年5月釋出報告稱,美國九成以上養老院發生過疫情,超三成死亡病例來自養老院。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調查意大利、西班牙、愛爾蘭、法國、比利時等國新冠逝者,發現42%-57%是養老院居民。

“香港01”報道,特區養老機構疫情嚴峻、死亡率高,源于政府初期處理疫情時有重大失誤。

包括《自然》等專業期刊在内,将“老年人疫苗接種率低”視為特區抗疫的“重要教訓”。在養老機構病逝者中,近90%未接種過疫苗。

特區政府防疫顧問、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給出另一種思考。他告訴媒體:“許多養老機構環境不理想、沒有落實防疫措施,特區政府也未盡監察職責。如同白白看着5000人斷送性命。”

26歲的Ivy在本輪疫情中,失去外公。特區媒體“端傳媒”報道,2月時,老人在養老機構内感染變異株奧密克戎。他被送至醫院急診室,等待1周才輪到病床。最終,老人不治而亡。

Ivy無法平息心裡的憤怒:“為什麼外公要等病床等這麼久?為什麼醫療系統好像沒有改善過,是不是真的預視不到第五波疫情呢?”

香港疫情反思:養老院疫情暴發,超4000人感染死亡

不少特區養老機構地方狹窄、通風不良,容易淪為“病毒溫床”。/香港01

住院難,白車沒到,黑車已至

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銀行等資料,2013年-2019年,香港特區連續7年蟬聯全球最長壽地區。

“鳳凰聚焦”指出,這份金字塔尖的殊榮源自兩根支柱的長期保障。其一是特區公立醫院提供的醫療服務,其二是養老機構提供的安老服務。

特區穩健敬老院院長陳少儀追溯旗下養老機構疫情,稱“暴發源頭就是醫院”。

綜合“香港01”等報道,2022農曆新年後,特區第五波疫情逐漸失控。最初,特區政府在“動态清零”政策下,要求确診者必須送往醫院。2月15日左右,當地公立醫院的病床使用率達九成。

2月17、18日,幾千人在醫院停車場等露天臨時等候區,排隊、待診。多家醫院的流動病床、救護車擡床都已用盡。醫護人員借來通常用于大型災難現場的便攜式擡床。這些床的床腿短,床面是薄薄一張帆布。

“養老院送來的通常都不動了。”護士阿晖(化名)告訴“端傳媒”,由于床身太矮,他和同僚們要跪在地上,為老人護理。

3月1日,96歲的王先生在養老機構内初步确診,被送至明愛醫院急診室。其女陪伴父親,在露天等了整整一夜,才被收治入院。

“沒有人幫忙。我就問醫生,能不能進去看護。醫護說,你進來想怎樣都行,喜歡怎樣都行。”王女士告訴“鳳凰聚焦”,醫護準許其進入時,沒有提供任何防護措施。

圖檔來源于“鳳凰聚焦”

王小姐(化名)供職于元朗基德(泰衡)護老院。院中有一位90多歲的婆婆,住了十幾年。某天早上,婆婆的快測抗原檢測顯示“兩條杠”。

“她很快就出現氣促,不肯吃東西。情況突然急轉直下。”王小姐立即撥打急救電話。電話錄音重複告知她“請等候”。45分鐘後,電話終于被接聽。

“叫救護車好像中獎一樣。”王小姐告訴“端傳媒”。

“鳳凰聚焦”認為,疫情下,公立醫療機構遭擠兌,源于多年沉疴。“每年一到流感高發時節,公立醫療機構急診、傳染等科室就頻頻告急。醫療救援人員、車輛、病床都嚴重短缺。”

特區政府資料顯示,2021年底,特區醫生和護士流失率分别為6.7%和7.7%。到今年3月初,每日救護車召喚數達1600-1800次。同期約1/3的救護員或染疫病倒,或被列為密切接觸者、進行隔離,都導緻人手嚴重不足。

香港疫情反思:養老院疫情暴發,超4000人感染死亡

圖檔來源于AP

高齡老人送醫每延誤一分鐘,重症和死亡風險就會顯著增加。

針對早期住院患者的研究顯示,因新冠感染緻重症者中,40%患有心腦血管疾病,如中風等。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學副教授奧利·瓦爾丹尼解釋,這類人一旦感染,更易出現并發症。

特區政府統計處2019年資料表明,在特區65歲及以上人群中,78.1%者患有長期病,包括高血壓(51.5%)、糖尿病(23.4%)和高血脂(26.1%)。“人已經在懸崖邊了。新冠再大力推了一下。”“端傳媒”寫道。

李輝表示,第五波疫情下,叫救護車往往需等候10多個小時。有長者在等候期間離世,出現“黑箱車(殡葬車)快過白車(救護車)來接走長者”。

特區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高拔升表示,在緊缺的醫療資源面前,如何分流确診者,醫院是不是要接收全部确診者,是問題症結。

原址隔離,一人中、人人中

痛心病人之餘,護士阿晖對養老機構感覺憤怒。

“醫療體制已經崩潰,還要面對大量老人家送來。一些老人家沒什麼病症,送來都是受苦,為何還要送?”他有點賭氣地告訴“端傳媒”。

根據特區社會福利署早前釋出指引,養老機構發現老人疑似感染或快速檢測陽性,需立即通知衛生防護中心,按照訓示、安排送院。

到2月17日深夜近23時,特區社會福利署釋出“原址檢疫/隔離”指導原則,稱會盡量将疑似确診的長者,送往檢疫中心或醫院,但因這兩處已接收大量人士,部分長者需留在“原址隔離”,等候檢疫或治療。

該原則明确了送院标準:需先與醫管局确定能否接收入院,如否,應留在養老機構繼續照料。

“除非醫管局認可,否則驗出陽性的老人家都要留在養老機構。”特區安老服務協會主席陳志育表示,這對養老業界是巨大沖擊。無論心理還是裝備,不少機構都未做好準備。

社會福利署在上述指導原則中還表示,會為養老機構員工及長者提供口罩、快速檢測裝置和防護裝備。還會為機構提供特别津貼,購買防疫物資。

“特區政府此前組織的全員強制檢測,僅針對員工。2月15日開始派發的快速測試包隻供員工每日自測。”《東方日報》報道。

“你叫人去打仗,又沒有武器——我給你兩萬元,給你10粒子彈,這樣上戰場,鐵定被射死。”陳少儀告訴“端傳媒”,兩萬港元就是特别津貼。但以她所在的養老院為例,每月防疫物資開支總數約為4萬元港币。

安老服務行業注冊護士謝護士所在養老機構用屏風,把院舍一分為二,設為“隔離區”“非隔離區”。一旦發現老人有感冒症狀,會先安排到“隔離區”。

謝護士告訴“鳳凰聚焦”:“很快就控制不住了。哪裡都有感染,從10幾個快速變成20幾個。最後,全院老人都确診了。”

香港疫情反思:養老院疫情暴發,超4000人感染死亡

陳少儀所在的穩健敬老院,用黑色垃圾袋封閉空間、用作隔離病房。/端傳媒

除了遲遲不能入院,确診長者們還被“早早送出院”。

2月初,特區醫院管理局更新出院指引,稱患者2個相隔24小時的核酸檢測樣本呈陰性,或3個相隔24小時的核酸樣本Ct值>33,即可出院。

Ct值是“循環數門檻值”。特區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質素及标準)劉家獻表示,提高Ct值至>33,樣本帶有病毒的幾率很小,相信病人出院是非常安全的,傳播幾率非常小。

10多天後,出院标準再度調整。2個相隔24小時的核酸樣本Ct值>30,即可出院。

同期,特區醫院管理局回應《大公報》提問稱,若入院長者經臨床評估、認為情況穩定,在硬體條件允許時,會被送返養老機構、繼續治療康複。此後,一些養老機構陸續收到電話通知,稱其如果拒收醫院送返的老人,可能會被吊銷執照。

根據3月15日國家衛健委釋出《關于印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的通知》,明确恢複期感染者核酸檢測Ct值≥35,達到出院或解除隔離标準。

“端傳媒”援引前線護士發言稱:“出院的界線越訂越寬松,很明白養老院的擔心。”

“我們有個老人發高燒了。我們就和醫院急診講,沒有辦法,你們真的要收啊。”一名匿名護士告訴“鳳凰聚焦”,“醫護說他們也沒辦法,沒床位。要麼,還一個給我們。”

也就是說,養老機構接受一名輕症或感染後期老者,換取醫院接受一名重症者。

“我們真的沒轍,就跟醫院交換了。”該名護士感慨,“我做了這麼多年護士,從來沒有聽過可以交換的。”

2月24日,特區政府重新開機亞洲博覽館(簡稱亞博)2号館作為“方艙醫院”,接收養老等機構的确診長者。至此,亞博共開放隔離、檢疫床位1018張。到次日上午9時,一半床位已滿。

“我們得到的消息一直是沒位置,不要想來亞博。你們就原址隔離吧。”謝護士說。

香港疫情反思:養老院疫情暴發,超4000人感染死亡

亞洲博覽館“方艙醫院”,攝于2020年8月。/SCMP

“鴿子籠”式養老,環境存先天缺陷

3月14日,香港大學醫學院釋出第五波疫情下的37例死亡分析。其結果顯示,養老機構長者從發病至死亡,平均時間為8天;居住在社群的同齡長者,發病至死亡的平均時間為10.5天。

香港特區非營利性組織“本土研究社”撰文稱,政府将高死亡率等問題歸咎于疫苗接種率低,卻鮮有提及院舍的居住空間問題。

陳志育也有類似論述,稱“養老機構疫情暴發,最大痛點是土地空間問題。”

1996年6月1日,特區政府出台《安老院條例》,提出與社群緊密綁定的養老服務目标,要讓長者盡量留在熟悉的社群環境生活。

“鳳凰聚焦”報道,基于這個初衷,幾十年來,特區沒有一家獨棟的養老機構。絕大部分養老機構都選在民宅大廈的裙樓、附屬樓層内,或改建校舍等廢棄建築物。

特區“寸土寸金”,再加上建築用途改變,導緻這些養老機構都存在先天缺陷。比如,要和大廈居民共用電梯,缺少新風系統,僅靠空調通風、窗戶采光。

位于特區深水埗福耀大廈的一家私立養老機構,成立有10多年,住着30多位長者。連院長在内,約有10名從業人員。這是特區私立養老機構的常見規模。部分公立機構獲得政府資助,床位多一些,可達100張。

該養老院租用大廈的一個大通間,室内面積約400平方米,用木闆隔出30餘個“單間”。每個“單間”能擺下一張單人床和一個床頭櫃。

按照《安老院條例》,算上共用的廁所、廚房和活動空間,養老機構人均面積最低為6.5平方米。真正屬于老人的“寝室”區域,就一張乒乓球桌大。這一面積要求20年未變。

“大多數養老機構人口密度大,難有獨立空間,多是開放式設計,沒有單間。”陳志育告訴“鳳凰聚焦”,機構不具備條件立即轉變成處理傳染病的場所。

香港疫情反思:養老院疫情暴發,超4000人感染死亡

鈞溢(山景)安老院位于香港特區新界屯門山景商場21号鋪地下及二樓。/granyet care

除了空間,人亦是一大問題。

與中國一緻的是,德國、瑞士和新加坡等國養老機構從業人員需定期核酸檢測,日常看護老人的員工要“閉環管理”。與外界供應鍊對接人員則需進行頻繁、密切的醫學觀察和定期檢測。

香港特區養老機構員工工種多樣,部分員工需要跨院、跨區工作,上下班多依賴公共交通工具。直到3月9日,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才宣布,對仍未發生任何感染的養老機構,提供“閉環管理”,提供專車接送從業人員上下班。

與之相對的是,3月13日,北京連續7天報告個位數的本土病例後,宣布所有養老機構實行全封閉管理。

“我聯絡過多間養老機構,普遍不想參加閉環管理。到今時今日,沒有中招的機構不多了。有個别位處村屋的機構未發生感染,但他們也不想參加,因為員工也要照顧家人。如果一定要參加,他們甯願辭職。”李輝在一個電台節目說。

頻繁的人員社群流動,增加傳播風險。

安老服務行業注冊護士M小姐(匿名)告訴“鳳凰聚焦”,不少養老機構的傳染源頭就來自社群。“多數都是員工先感染。他們會給老人喂食、洗澡。一兩個同僚有事,就傳播開了,然後整個機構的情況都很嚴重。”

截至3月8日,約有4470名養老機構員工确診感染。人力不足下,部分員工甚至感染後回到機構“隔離區”,照顧同樣陽性的老人。“起碼有多個人幫手。”“香港01”援引護士發言稱。

香港疫情反思:養老院疫情暴發,超4000人感染死亡

圖檔來源于“香港01”

缺人嚴重,護士還被調走

也有些養老機構早早開始“自救”。

1月22日,穩健敬老院有員工确診感染。機構立即購入防疫物資,暫停探訪,“馬上關閉養老院的門,貼出通告,不可出入。”

2月下旬,九龍區一家私立養老機構發現,即便把長者送往醫院,也未必能活着回來。他們決定冒險:除非狀況太差,盡量把确診長者留在原址檢疫。

“我們有護士、注冊醫生,可以随時開藥,很多老人家吃藥後便情況好轉。其他養老院沒有駐院醫生,可能更加無助。”供職于該機構的王護士表示。

吳月(化名)是元朗數間養老機構的到診醫生,有十多年工作經驗。

“到診醫生”也稱“外展醫生”,是特區社會福利署提供的醫療資源,大多數養老機構都申請了這一服務。相關醫生每月會登門兩次,以促進機構居民的健康,減少對公共醫療系統的醫療。

根據特區社會福利署指引,到診醫生在疫情期間不用去染疫機構看診。同樣能“拒絕登門”的還有疫苗接種團隊。

“2月中旬,我們院舍出現确診。約好的疫苗接種團隊就不來了,說清零才來。”謝護士說,“我也問過,我們都感染了,還要接種嗎?對方回複,這個要問醫生,我們不知道。”

“但我們沒有醫生電話。”謝護士強調,特區醫院管理局釋出指令不清晰,流程混亂,導緻養老機構老人再次錯失接種疫苗機會。

吳月堅持每天上門,為确診老人問診、開藥。他告訴“端傳媒”,若沒有專業醫生,養老機構很難判斷長者情況,以及是否适合原址隔離。有些機構連注冊護士都沒有,形勢更堪憂。

“養老服務很需要專業人士,如護士、治療師。由于行業缺乏人力資源規劃和晉升階梯,這部分人才往往會流失到醫療系統。”陳志育稱,當醫療系統人手吃緊,也會從養老機構抽調這部分人才。這進一步加劇養老機構人力匮乏。

“待疫情過後,有很多事值得我們重新檢視。……如何讓年邁和已屆晚年的長者,能在安全和健康的環境中生活,這值得全社會共同反思。”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3月9日的抗疫記者會上表示。

資料來源:

1.北京養老機構全封閉管理 籲老年人盡快接種疫苗. 中國新聞網

3.香港安老院舍疫情慘烈 累計755間院舍爆發感染. 大公報

4.港專家:安老院舍高死亡率是重大失誤. 聯合早報

5.香港安老院爆疫調查. 鳳凰聚焦

6.長者基層健康狀況調查報告. 香港小區組織協會

7.Will Omicron finally overpower China’s COVID defences?. Nature

8.Nursing Home Quality Improvement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HCA NCAL

9.無準備、缺支援,爆疫安老院正在艱難自救. 端傳媒

10.香港院舍悲劇:守不住的生命,爆疫兩年錯失哪些救命時間點?. 端傳媒

來源:醫學界

責編:鄭華菊

校對:臧恒佳

制版:薛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