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衛“新決定”将帶來哪些影響?專家提醒:兩類人仍是新冠重點風險人群

受訪專家:武漢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譚曉東

環球時報健康用戶端記者  董長喜

2023年5月5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在日内瓦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宣布,不再将新冠疫情列為全球公衛緊急事件。“最近一年多來,新冠大流行一直呈下降趨勢,這是由于人口免疫力因疫苗接種和自然感染而增加,死亡率下降,醫療衛生系統壓力減輕。這種趨勢使大多數國家恢複了新冠之前的生活。是以,我懷着極大的希望宣布,新冠不再成為全球緊急的公共衛生事件。”譚德塞說。

世衛“新決定”将帶來哪些影響?專家提醒:兩類人仍是新冠重點風險人群

世衛的這一決定将帶來哪些影響?武漢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譚曉東在接受“環球時報健康用戶端”記者采訪時表示,最顯著的應該是在跨國交通、貿易、旅行方面。

2020年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這是世衛最進階别警報,自2007年新的《國際衛生條例》實施以來,僅宣布了數次,包括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東呼吸綜合征疫情、埃博拉疫情、寨卡疫情等。

譚曉東說,疫情研判标準一般參考流感大流行的六級分類标準:1~3級,具有影響力的動物間流感,但沒有或隻有少數人感染;4級,已經證明流感可以人傳人,并在社群層面暴發;5級,同一類型流感病毒在同一地區至少兩個國家造成人際傳播,這是表明流感大流行“正在逼近”的重要信号;6級,同一類型流感病毒的人際間傳播發生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地區,表明病毒正全球蔓延,構成“大流行”。

譚曉東表示,此次世衛組織宣布解除全球緊急狀态,各國對跨國交通、貿易、旅行的一些限制,将進一步減少甚至消除。大陸的國際交往包括貿易、旅遊、學術交流等,都有望減少此前因部分疫情防控措施帶來的不便。

國家衛生健康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上司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綜合當下的各種要素來看,人類抵抗力與病毒之間已經取得一個較平衡的狀态,達到了《國際衛生條例》關于結束‘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基本要求。當然,結束‘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并不意味着疫情危害就徹底沒有,而是表明以人類目前的能力,可以有效控制這種危害。”

世衛“新決定”将帶來哪些影響?專家提醒:兩類人仍是新冠重點風險人群

梁萬年認為,從目前流行态勢來看,全球報告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數、住院人數和ICU住院人數、病亡人數都處于持續下降狀态;新冠病毒雖然持續變異,但變異株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全球來看,通過人群的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種,已經建立比較良好的人群免疫屏障。根據目前的監測顯示,大陸的新冠病毒亞型已逐漸和國際流行的病毒亞型趨同,都是以XBB為主,并且嚴重程度對醫療沒有造成壓力。

世衛組織在解除全球緊急狀态的同時,也發出呼籲:“任何國家現在能做的最糟糕的事情是利用這一消息作為放松警惕的理由,解除已建立的系統,或告知人們新冠病毒沒必要擔心。”

譚曉東表示,即便新冠全球緊急狀态終結,也并不意味着大陸就對新冠疫情放任不管。隻要疫情危害仍然存在,我們就還要繼續做好相關防控工作,繼續和全球各國緊密團結,共同采取更具針對性的措施,保護好人民群衆的健康。

梁萬年說,目前大陸有幾個方面工作還需要繼續堅持。一是堅持有效地監測新冠病毒變異情況和疫情的發生發展情況,同時補短闆、強弱項,不斷完善公共衛生體系。二是對一些高危人群和重點人群,繼續加強疫苗接種。三是繼續強化臨床救治能力特别是重症的救治能力。四是呼籲大家保持已經養成的一些良好衛生習慣。

人們還應繼續深入認識新冠病毒。譚曉東說,從傳染病學角度看,人們發現新冠病毒的時間才3年多,對它的認識還遠遠談不上透徹,未來一段時間,一些專業機構還應繼續加強對新冠病毒的研究,普通群眾也應正确認識新冠疫情。

“從剛剛過去的這個五一假期來看,大陸群眾對于新冠疫情仍存在兩種心态,一種是不在乎,徹底放松警惕;一種是過分擔憂,對任何風吹草動都感到焦慮。其實這都不是科學的認識。”

譚曉東最後提醒,對于普通家庭來講,除了要繼續做好日常防護,還是應當做好一些必要的應對措施,例如家庭自備一些常用藥等。此外,還要做好兩類重點風險人群的特殊防護,包括70歲以上人群和尚未感染的免疫缺陷人群。▲

責編:賈楠

主編:張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