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世間》的周秉昆,照出無數中國孩子的痛!

最近,在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冬奧會吸引的時候,有一部電視劇悄悄火了。

這就是最近頻繁登上熱搜的《人世間》。

《人世間》改編自曾榮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的梁曉聲同名小說《人世間》,這部劇通過講述一個大家庭的成長變遷來展現世事百态。

《人世間》的周秉昆,照出無數中國孩子的痛!

看了這部劇,大家感觸最深的就是:平庸的孩子,是上天送給父母的禮物。

不過站在劇中周秉昆的角度,家庭帶給他的感受或許就不是這樣的了。

1

劇中雷佳音飾演的三弟周秉昆,算是相當愚笨的。

居委會安排上山下鄉,别人都是萬般推辭想留在城裡,因為鄉下太苦,而他的第一反應卻是高興,因為終于可以看到鄉下的風景了。

他從小就不太喜歡讀書。國中沒畢業就進廠當了勞工,後來恢複聯考,盡管拼命學習,還是無緣大學。

而哥哥姐姐都考上了北大。

後來哥哥進了中央,姐姐成了教授,而他隻是醬油廠的小勞工,每月領着微薄的薪水勉強糊口。

無論是從小讀書還是長大後的工作,周秉昆一直是被父母罵不争氣、沒出息的那一個,同時又被哥哥姐姐“優秀”的光環照耀着,周秉昆的内心,其實有說不出的委屈。

2

大部分人的家庭或許不像周秉昆這樣,有如此優秀的兄弟姐妹時時繞在身邊,但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認識一個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

這個“别人家的孩子”,不玩遊戲、不吃零食、乖巧聽話;

自覺學習、寫作業認真、每次考試都是名列前茅;

同時又多才多藝,還是班級裡的課代表、班幹部……

他的存在,成了父母激勵自家孩子的标杆,甚至是因為他而忽視了自家孩子的優勢。

《人世間》的周秉昆,照出無數中國孩子的痛!

節目《少年說》裡面有這樣一期節目,很讓我感觸。

一位學霸男孩登上了天台喊出了自己的心聲:

“每次我數學考滿分,我媽媽卻總是會說,很正常,别人比你厲害的多了去了。”

《人世間》的周秉昆,照出無數中國孩子的痛!

很難想象,一個頭頂學霸光環的孩子,心中竟然充滿了委屈和不解。

面對兒子的哭訴,台下的媽媽回應道:

“我就是怕你驕傲,想讓你更加努力。”

《人世間》的周秉昆,照出無數中國孩子的痛!

在媽媽看來,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較,是希望他能夠學習别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

看到自己的委屈完全不被了解,男孩哭着說:

“但你也不能隻看我的短處,不看我的長處啊!”

生活中,很多父母總是習慣誇贊“别人家的孩子”,想要以此來激勵自己的孩子。

但殊不知,這種比較對孩子來說隻是一種負向的激勵,讓他們長期背負着不如别人的心理壓力。

久而久之,隻會讓他們變得不自信、怕輸,甚至是善妒。

《人世間》的周秉昆,照出無數中國孩子的痛!

3

《青少年藍皮書》曾做過一項調查:孩子最不喜歡父母說的幾句話。

在27.5萬個調查對象中,幾乎一半的孩子都選擇了同一句“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比較”已經潛移默化地被融入到家庭教育當中。

它對父母來說存在兩種意義:激勵孩子和要把“别人比下去”。

《人世間》的周秉昆,照出無數中國孩子的痛!

李玫瑾教授就曾把父母的這種行為稱為“病态現象”,它給孩子的心裡傳遞一種“我對你不滿意”、“你還有很多不足”的資訊。

曾經有個新聞,一個13歲的小男孩離家出走,原因就是爸爸總是拿他和其他同學比較。

“他覺得不行,還經常拿我和别的孩子比較,他不喜歡我。”

因為受不了父親的教育方式,他選擇了離家出走。

《人世間》的周秉昆,照出無數中國孩子的痛!

心理學家蘇珊·富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寫道:

“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别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

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于成年人的評價。

經常遭父母打擊的人,常常容易自卑,并且會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

嚴重的時候還會患上心理疾病,導緻許多極端的行為。”

是以,長期被比較的孩子,他們得不到父母的肯定與欣賞,内心慢慢就會認為“我不行,我不配,我不值得……”

在這種心理的長期驅使下,孩子又怎麼會正面去學習别人好的一面呢。

《人世間》的周秉昆,照出無數中國孩子的痛!

4

“别人家的孩子”再好,終究是别人的。

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擺正心态:每個孩子都有擅長和不足的地方,這是無法改變的。

如果一味地拿别人的“長處”跟孩子的“短處”比,将永遠看不到孩子的好。

是以,不妨多了解孩子,發現他們身上專屬的閃光點。

即使真的想讓孩子學習别人優秀的一面,那我們可以用“你也可以”,代替“别人家的孩子”;用“鼓勵”去代替“比較”。

比起不斷強調孩子的缺點,我始終相信守護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才是讓他們積極向上的的自驅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