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世间》的周秉昆,照出无数中国孩子的痛!

最近,在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冬奥会吸引的时候,有一部电视剧悄悄火了。

这就是最近频繁登上热搜的《人世间》。

《人世间》改编自曾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梁晓声同名小说《人世间》,这部剧通过讲述一个大家庭的成长变迁来展现世事百态。

《人世间》的周秉昆,照出无数中国孩子的痛!

看了这部剧,大家感触最深的就是:平庸的孩子,是上天送给父母的礼物。

不过站在剧中周秉昆的角度,家庭带给他的感受或许就不是这样的了。

1

剧中雷佳音饰演的三弟周秉昆,算是相当愚笨的。

居委会安排上山下乡,别人都是万般推辞想留在城里,因为乡下太苦,而他的第一反应却是高兴,因为终于可以看到乡下的风景了。

他从小就不太喜欢读书。初中没毕业就进厂当了工人,后来恢复高考,尽管拼命学习,还是无缘大学。

而哥哥姐姐都考上了北大。

后来哥哥进了中央,姐姐成了教授,而他只是酱油厂的小工人,每月领着微薄的薪水勉强糊口。

无论是从小读书还是长大后的工作,周秉昆一直是被父母骂不争气、没出息的那一个,同时又被哥哥姐姐“优秀”的光环照耀着,周秉昆的内心,其实有说不出的委屈。

2

大部分人的家庭或许不像周秉昆这样,有如此优秀的兄弟姐妹时时绕在身边,但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认识一个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

这个“别人家的孩子”,不玩游戏、不吃零食、乖巧听话;

自觉学习、写作业认真、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

同时又多才多艺,还是班级里的课代表、班干部……

他的存在,成了父母激励自家孩子的标杆,甚至是因为他而忽视了自家孩子的优势。

《人世间》的周秉昆,照出无数中国孩子的痛!

节目《少年说》里面有这样一期节目,很让我感触。

一位学霸男孩登上了天台喊出了自己的心声:

“每次我数学考满分,我妈妈却总是会说,很正常,别人比你厉害的多了去了。”

《人世间》的周秉昆,照出无数中国孩子的痛!

很难想象,一个头顶学霸光环的孩子,心中竟然充满了委屈和不解。

面对儿子的哭诉,台下的妈妈回应道:

“我就是怕你骄傲,想让你更加努力。”

《人世间》的周秉昆,照出无数中国孩子的痛!

在妈妈看来,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是希望他能够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看到自己的委屈完全不被理解,男孩哭着说:

“但你也不能只看我的短处,不看我的长处啊!”

生活中,很多父母总是习惯夸赞“别人家的孩子”,想要以此来激励自己的孩子。

但殊不知,这种比较对孩子来说只是一种负向的激励,让他们长期背负着不如别人的心理压力。

久而久之,只会让他们变得不自信、怕输,甚至是善妒。

《人世间》的周秉昆,照出无数中国孩子的痛!

3

《青少年蓝皮书》曾做过一项调查:孩子最不喜欢父母说的几句话。

在27.5万个调查对象中,几乎一半的孩子都选择了同一句“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比较”已经潜移默化地被融入到家庭教育当中。

它对父母来说存在两种意义:激励孩子和要把“别人比下去”。

《人世间》的周秉昆,照出无数中国孩子的痛!

李玫瑾教授就曾把父母的这种行为称为“病态现象”,它给孩子的心里传递一种“我对你不满意”、“你还有很多不足”的信息。

曾经有个新闻,一个13岁的小男孩离家出走,原因就是爸爸总是拿他和其他同学比较。

“他觉得不行,还经常拿我和别的孩子比较,他不喜欢我。”

因为受不了父亲的教育方式,他选择了离家出走。

《人世间》的周秉昆,照出无数中国孩子的痛!

心理学家苏珊·富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写道: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

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年人的评价。

经常遭父母打击的人,常常容易自卑,并且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中不可自拔。

严重的时候还会患上心理疾病,导致许多极端的行为。”

所以,长期被比较的孩子,他们得不到父母的肯定与欣赏,内心慢慢就会认为“我不行,我不配,我不值得……”

在这种心理的长期驱使下,孩子又怎么会正面去学习别人好的一面呢。

《人世间》的周秉昆,照出无数中国孩子的痛!

4

“别人家的孩子”再好,终究是别人的。

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摆正心态:每个孩子都有擅长和不足的地方,这是无法改变的。

如果一味地拿别人的“长处”跟孩子的“短处”比,将永远看不到孩子的好。

所以,不妨多了解孩子,发现他们身上专属的闪光点。

即使真的想让孩子学习别人优秀的一面,那我们可以用“你也可以”,代替“别人家的孩子”;用“鼓励”去代替“比较”。

比起不断强调孩子的缺点,我始终相信守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才是让他们积极向上的的自驱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