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常常會要求家長給買名牌衣服名牌包。
有的男孩子還會因為沒有名牌運動鞋而在同學面前擡不起頭來。
9歲以後孩子逐漸地進入青春期,他們會從别的小夥伴身上尋找自我身份認同,會受到各種同伴壓力。
可能會受到負面的同伴壓力,使孩子的行為出現偏差,也可能會受到正面的同伴壓力,讓孩子有進步的動力。
同伴壓力,成年人也都有過。
當别人花了半年去旅遊,一直在路上;當鄰居送給老婆私人定制的鑽戒;當姐姐的孩子同時收到國内外名校抛來的橄榄枝;當一個同班同學創業成功,公司上市。
甚至細微到,當季的香奈兒,閨蜜穿上了,鄰居也穿上了;甚至同學的先生對她一個柔情的笑臉,一早被陽光打亮了,發到朋友圈上。
很多時候,人們覺得不幸福,不是因為自己缺什麼,而是,别人有的我沒有。
同伴壓力是孩子成長的必然經曆。
回想青春期的自己,氣急敗壞、窮兇極惡地每天把衣服換來換去。
其實哪裡是給别人看的?就是安放自己的靈魂碎片。
日漸成熟後,才開始認識到,做真正的自己無需和别人比較。
漸漸可以隻穿一襲布衣,已經不被“穿什麼才比别人好看”這個心念打擾,隻需要幹淨舒适,這是最佳的自我尊重。
小孩子的自信,從穿着打扮,到注意力更新,需要時間。
每一個環節,都不能缺失。
現實中很多孩子,即使成長成熟了,經濟條件好了,時間從容了,大量心思也仍然放在穿着打扮上,所有的愉快就是買買買,不能更新自己的注意力,這是幼年缺失造成的。
這種被購買牽制的動機後面,是深深的自信缺乏。
自信的混凝土,要從兒時就搭建在自信的鋼筋上,建構出關于自信的穩定基礎。
如何幫助孩子建構自信?
大量的自我抉擇
真正的自信,是通過大量的自我抉擇來建立的。
人都是通過不斷抉擇,哪怕是荒腔走闆的抉擇,慢慢學會抉擇的。
羅素曾說:“典型不快樂的人,都是一些年輕時候被剝奪過一些正常需求的人,他會是以更看重這類滿足而不是别的。”
現實生活中,很多成人忘不了小時候校門口的零食,情不自禁買很多放在家裡;有人愛好收集童年時愛而不得的玩具,買一大堆回去放着。
都隻是為了滿足小時候的願望。
是以,在孩子小的時候,把抉擇的權利交給孩子,讓她按照自己喜歡的樣子出門,玩自己喜歡的玩具,這對孩子建立自信非常重要。
父母的注目
孩子喊爸爸媽媽看的時候,就要紮紮實實、不折不扣地看他。
這樣不缺乏關注地長大,才不會在成年以後,一直于各種場合做出“看我、看我”的潛意識求關注舉止。
公衆場合的“語不驚人死不休”、“反駁辯論綜合征”、“反問惡習”、“表現情結”、“傾訴狂”,都是如此,是“看我看我”階段缺乏關注的持續放大效應。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縮放的童年。
一個在需要的時候,能夠被媽媽注目的孩子,能夠成功吸引媽媽注意的孩子,才是以後有自信,清楚、自由、毫不羞澀表達自己想法的孩子。
才不會因為缺乏被關注的自信,而長成扭曲表達自己的人。
放手和不把持
孩子身上百折不撓的力量,是自信的材料,是細細磨出的水泥一樣的堅韌粉末,豎起是高樓,躺下是公路。
當孩子在努力建立自信的時候,家長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放手加圍觀保護,讓孩子自己努力。
絕對的愛
媽媽從全盤接受模式,進入比較模式。
幾個月爬?幾個月走?多大能背小六九?多大能計算十以外的數字?什麼時候開始閱讀的?
這種心态已經開始離開“絕對的愛”,向“有條件的愛”下滑了。
比較的心态,會損害孩子的自信。
不斷被媽媽進行比較的孩子,培養自信談何容易?
在不斷的比較中,即使一直處于優勝地位的孩子,也是比較的犧牲品。
正确的父母心态是,永遠用愛為顯微鏡和放大鏡,在孩子身上找到并适當放大他們的光明和燦爛。
特别是當孩子幼小,在父母身邊生活時,他們的自我評價體系,非常依賴于最親近人的内在評價。
父母應該和孩子一起,去幫助自己的孩子找到他們内在的獨特性,進行鼓勵性評價。
每一個孩子,都理應自信,自信是心裡面的陽光。
在童年,獲得自信的感覺,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也是孩子未來面對困境、迎難而上不可缺失的品格之一。
來源:家庭教育
監制:毛亞明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侵權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