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父母碰到孩子盲目跟风时?帮孩子建造自信工厂,才是重中之重

父母碰到孩子盲目跟风时?帮孩子建造自信工厂,才是重中之重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常常会要求家长给买名牌衣服名牌包。

有的男孩子还会因为没有名牌运动鞋而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

9岁以后孩子逐渐地进入青春期,他们会从别的小伙伴身上寻找自我身份认同,会受到各种同伴压力。

可能会受到负面的同伴压力,使孩子的行为出现偏差,也可能会受到正面的同伴压力,让孩子有进步的动力。

同伴压力,成年人也都有过。

当别人花了半年去旅游,一直在路上;当邻居送给老婆私人定制的钻戒;当姐姐的孩子同时收到国内外名校抛来的橄榄枝;当一个同班同学创业成功,公司上市。

甚至细微到,当季的香奈儿,闺蜜穿上了,邻居也穿上了;甚至同学的先生对她一个柔情的笑脸,一早被阳光打亮了,发到朋友圈上。

很多时候,人们觉得不幸福,不是因为自己缺什么,而是,别人有的我没有。

同伴压力是孩子成长的必然经历。

回想青春期的自己,气急败坏、穷凶极恶地每天把衣服换来换去。

其实哪里是给别人看的?就是安放自己的灵魂碎片。

日渐成熟后,才开始认识到,做真正的自己无需和别人比较。

渐渐可以只穿一袭布衣,已经不被“穿什么才比别人好看”这个心念打扰,只需要干净舒适,这是最佳的自我尊重。

小孩子的自信,从穿着打扮,到注意力升级,需要时间。

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失。

现实中很多孩子,即使成长成熟了,经济条件好了,时间从容了,大量心思也仍然放在穿着打扮上,所有的愉快就是买买买,不能升级自己的注意力,这是幼年缺失造成的。

这种被购买牵制的动机后面,是深深的自信缺乏。

自信的混凝土,要从儿时就搭建在自信的钢筋上,构建出关于自信的稳定基础。

如何帮助孩子构建自信?

大量的自我抉择

真正的自信,是通过大量的自我抉择来建立的。

人都是通过不断抉择,哪怕是荒腔走板的抉择,慢慢学会抉择的。

罗素曾说:“典型不快乐的人,都是一些年轻时候被剥夺过一些正常需求的人,他会因此更看重这类满足而不是别的。”

现实生活中,很多成人忘不了小时候校门口的零食,情不自禁买很多放在家里;有人爱好收集童年时爱而不得的玩具,买一大堆回去放着。

都只是为了满足小时候的愿望。

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把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让她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子出门,玩自己喜欢的玩具,这对孩子建立自信非常重要。

父母的注目

孩子喊爸爸妈妈看的时候,就要扎扎实实、不折不扣地看他。

这样不缺乏关注地长大,才不会在成年以后,一直于各种场合做出“看我、看我”的潜意识求关注举止。

公众场合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反驳辩论综合征”、“反问恶习”、“表现情结”、“倾诉狂”,都是如此,是“看我看我”阶段缺乏关注的持续放大效应。

父母碰到孩子盲目跟风时?帮孩子建造自信工厂,才是重中之重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缩放的童年。

一个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被妈妈注目的孩子,能够成功吸引妈妈注意的孩子,才是以后有自信,清楚、自由、毫不羞涩表达自己想法的孩子。

才不会因为缺乏被关注的自信,而长成扭曲表达自己的人。

放手和不把持

孩子身上百折不挠的力量,是自信的材料,是细细磨出的水泥一样的坚韧粉末,竖起是高楼,躺下是公路。

当孩子在努力建立自信的时候,家长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放手加围观保护,让孩子自己努力。

绝对的爱

妈妈从全盘接受模式,进入比较模式。

几个月爬?几个月走?多大能背小六九?多大能计算十以外的数字?什么时候开始阅读的?

这种心态已经开始离开“绝对的爱”,向“有条件的爱”下滑了。

比较的心态,会损害孩子的自信。

不断被妈妈进行比较的孩子,培养自信谈何容易?

在不断的比较中,即使一直处于优胜地位的孩子,也是比较的牺牲品。

正确的父母心态是,永远用爱为显微镜和放大镜,在孩子身上找到并适当放大他们的光明和灿烂。

特别是当孩子幼小,在父母身边生活时,他们的自我评价体系,非常依赖于最亲近人的内在评价。

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去帮助自己的孩子找到他们内在的独特性,进行鼓励性评价。

每一个孩子,都理应自信,自信是心里面的阳光。

在童年,获得自信的感觉,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孩子未来面对困境、迎难而上不可缺失的品格之一。

来源:家庭教育

监制:毛亚明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