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新
近日,在一個線上拍賣平台上,為該作家看到了多位收件人,出版商李慶喜的信件材料,其中包括作家王增軒先生于1986年9月寫給他的信。這封信不長,記錄如下:
李清喜同志:
金瀾一直笨拙的《晚翠文談話》稿給你聽,不知道看過後有什麼意見?有意見,或者直接告訴我。
本集的第三個系列(戲劇部分)仍然缺少一個,我想把它寄回去,如果有的話,我想放在第三個系列的末尾。
亵渎,即等待
安!
王增軒
9 月 15 日

王增軒寫信給李慶喜
這封信寫于1986年,沒有在新版《王增軒全集》中傳到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8年3月,王增軒的首部文集《晚點崔文談》由浙江文出版社出版,李清喜是負責編輯之一。2009年左右,為了收集王先生的信,我聯系了李清喜先生,問他和王先生是否已經傳遞了這封信。李先生回答說,因為搬家中丢失了東西,信件丢失了,包括王鑫。十多年來,我不認為我有幸在網上看到這封信。
《晚崔文談話》,浙江文藝出版社,1988年3月
此前,2003年12月,也是在網上拍賣平台上,我看到林金蘭先生寫給李清熙的一封信,照片被遮蓋了,隻能看到首頁的内容:
青溪同志:
收到這封信。論文集編纂完畢後,請将目錄發給我閱讀。
王增軒說,你讀了《晚翠文集》草稿,給他寄了一封信說"大部分可用",這件事有些出乎意料,王老的文章大家都很受尊敬,快70歲了,未來一套恐懼不多。原來和溫總在一起,在我家說肯定不要删除。然後由我幫助王編纂出來,請多想一想,最好的頭發,要挑挑挑揀揀隻能挑出不重要的個别章節。"大部分可用"是不恰當的。
......
付款日期是1986年11月8日,根據上述信函。根據内容很容易推斷:王增軒《晚翠文談話》稿件由老朋友林金蘭轉交浙江文社,他寫信給李清喜,編了一篇文章,順便詢問情況;
王增軒的《晚翠文談》的出版過程頗為曲折。1982年11月,王增璇應邀到長沙,在湖南省"芙蓉"文學工作坊上發表演講,湖南人民出版社邀請他出版了一本關于他創作的文章集。1983年8月11日,王增軒寫信給洪铮,"以前在長沙,出版社要我談談創作的文章編成一集。我得在十月底前為人民文學出版社編纂近兩年的小說,寫作講稿要在十一月底以後編纂。材料不友善,可能會推遲到明年。在1984年12月24日給朱德晟的一封信中,王增軒也提到了評論文選的發表,"過年之後,我想把評論整理好,收集一下《正規收藏》的名字。至于接手的出版社,可能會有變化。程少國的《文學界的替身》雲:
《晚點翠文談話》最初是應北京出版社的邀請編寫的,但投稿後沒有被采納。負責任的編輯不情願,也尴尬地撤回了草稿,和林金蘭讨論,眼睛紅了。林金蘭道:"給我。"稍微有條理,又增加了兩部新作,林金蘭介紹給浙江文學出版社出版。
從林金蘭寫給李清熙的信中可以看出,時任浙江文文學出版社總編輯的溫小軒曾在林家讨論過王的手稿,并達成了具體的約定。
2013年4月8日,《錢江晚報》刊登了一篇題為《在紙堆裡,老編輯發現了王增軒寫給杭州的詩》的文章,作者是浙江文壇出版社副主編徐正倫先生和王增軒。那天我通過報社聯系徐先生,想把那些信抄給我,但徐先生個子高,不友善拍照和掃描,說要等到兒子國外回來幫忙處理。通話聊天,得知徐先生是"晚點翠文話"的二審。然後我又打了一次電話,仍然無法收到這封信。直到2017年11月,王增軒最小的女兒王超軒收到了徐某的九封信,後來被收錄在《王增軒收藏》中。這九封信從1987年4月2日開始,到1988年3月29日結束,都是關于《晚間談話》的出版,涉及編輯、架構設計和購買書籍的細節,這些細節非常具體。在最後一封信中,王某感激地說:"一看版權頁,隻印了2700本,我很不高興,這本書無疑會讓出版社賠錢。應該感謝的是我。我非常尊重浙江文出版社做這種虧損的生意。"
"2700"這個數字,關于王增軒一直揮之不去。同年4月3日,給麗江出版社《王增軒選集》主編彭虎的一封信中,詢問了這個數字,仍然不安:"自選的館藏數量在多大程度上是悲劇性的?我在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晚春風談》,隻印了2700本,出版社對于這個損失,我很不高興。麗江恐怕不能丢掉這筆錢,我知道,真的不應該從這本書裡出來。"
作為一部單純的文學散文集,《晚點翠文》讀者量有限,浙江文出版社似乎也沒有轉載。但《王增軒選集》是一本暢銷書,第一版印了六遍。
1995年秋,王增璇和作家林金蘭(左)在溫州
林金蘭為出版《晚翠文談話》忙得不可開交,做了很多工作,出版前期也很長。但更多細節現在是不可能的。1987年11月24日,在美國參加愛荷華州國際寫作項目的王增軒為妻子寫了一本家庭書,提到有人幫他在海外寫書,收取2%的費用,與林金蘭比對:"反正國外就是這樣,友誼就是友誼, 錢就是錢。就像林金蘭和浙江商讨"晚翠文談"一樣,門不是,"晚談要到次年3月才能出版。
負責編輯:鄭世良
校對: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