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家|沈從文的選擇

大家|沈從文的選擇

△ 1972年,沈從文從湖北幹校回北京後拍攝(圖:理想國)

沈從文的選擇

文 / 孫 郁

大家|沈從文的選擇

△《邊城》、《丈夫》、《蕭蕭》

沈從文的小說,有原始的遺風,人性都是本色調的,極少雜然地存在。《邊城》、《丈夫》、《蕭蕭》都有苦楚的盤繞,卻内含清秀的美,不幸的生活與真愛的人情集于一個舞台上,人的精神終還沒有粗糙下去。

有感于城市人生活的堕落,沈氏便以鄉下人的純性靈與之做個較量。他寫湘西農村,以詩意的筆觸為之,不太注意當時的社會鬥争。但從人性的角度去猜想社會深層次問題,也未嘗不是一個視角。他覺得都市生活和人們的生存本質有些距離,便做了牧歌的片斷,把清新的風吹來,文化的鄉土氣,便有了别樣的寄存。他的作品也具備了小夜曲的美妙,一唱三歎的餘韻很足。

有一兩個如沈氏這樣的人物在别的路徑上慢行,留下另類的文本,實在是文化生态的幸事。

大家|沈從文的選擇

△ 1981年沈從文在美國斯坦佛大學

他也寫了鄉下的悲劇,甚至還很慘烈。比如《菜園》描述國民黨的殺人,都頗驚恐。不過,他不主張放大小說裡的血色,以為那會影響對人性的判斷。是以,他的許多小說,有人性的本然所散發的魅力。

即便面對最陰暗的東西,他内心依然保持靜谧的神色。他覺得以詩意的光澤照着周邊的黑暗,也有價值的吧。這個看法,被朱光潛等人所認可。以靜心寫出世間冷熱,可能亦是走進人性隐秘的一條小路。通往精神聖殿的通道,絕非一條。

沈氏生前談小說寫作,認為自己在建築希臘的小廟。他認為是希臘文化的精神靜觀的一面,産生了哲學與史詩。是以,盡管他或許不十分懂得希臘文化的本質,但對那種靜觀的意象是向往的。

大家|沈從文的選擇

△ 沈從文(右)和汪曾祺(左)

汪曾祺對沈氏的氣質、精神走向以及文體、審美特點多有迷戀,說過許多好話。汪曾祺以為沈氏的文字有六朝之氣,那些文白相間的詞語,造成一種空靈美妙的氛圍。六朝文學和希臘文學,根底也許不同,但确有接近的地方。

巴金也欣賞沈氏,說他甯靜從容,此言恰當。但巴金走的是激進主義之路。一個激進文人,能與甯靜從容的崇拜者為伍,證明那非沖動的情思尚在,亦有特定的精神價值。

沈氏認為超功利的靜觀多于急躁的思想,平和多于激進,就能客觀反思己身。這類思維方式,最不易得。冷靜的思考,跳出個體恩怨的糾纏,大難之事也。他覺得保持一分心靜與平和是一劑解藥,可以醫治流行文化的病。沈氏注重自己的經驗,那裡有激進文人所缺少的東西。

在一篇文章裡,沈氏說自己的小說寫作不過是“情緒的體操”,比喻得頗為有趣。“我的文章并不罵誰諷誰,我缺少這種對人苛刻的興味”。他這種平和态度,遭到許多人誤解。據說聶绀弩對此就不以為然,且施以批評,微詞頗多。後來兩人見面,前嫌盡釋,還成了好朋友。

大家|沈從文的選擇

△ 1981年沈從文和張兆和夫婦在寓所中(圖/理想國)

我讀沈氏的文字,看到他對人性的本然、超功利的靜觀與平和所持的敬意表述,就有一種感動。他用另類的文字緻力于建造那樣的精神廟堂,文字起落之間有奇氣暗來。魯迅之後,在小說上别具一格的大作家不多,沈氏可算一位。

現在的作家,難得有那樣的修養。在功利主義盛行的時候,沈從文的選擇,倒是可以警示些什麼。

本文内容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留言聯系。

■ end

作者簡介

大家|沈從文的選擇

孫 郁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長江學者、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魯迅和現當代文學研究。《魯迅研究月刊》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副主編。主要著作有《革命時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閑錄》、《魯迅憂思錄》、《魯迅與周作人》、《魯迅與胡适》、《魯迅與陳獨秀》、《周作人和他的苦雨齋》、《張中行傳》等;主編《回望魯迅叢書》、《回望周作人叢書》、《倒向魯迅的天平》、《被亵渎的魯迅》、《苦境:中國近代文化怪傑心錄》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