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近巨匠|沈從文:最後一個浪漫派

沈從文為《百年巨匠》第二季文學篇拍攝的巨匠之一。沈從文于1988年逝世,2022年是其逝世34周年。

沈從文(1902—1988),湖南鳳凰縣人。中國著名作家、曆史文物研究者。14歲時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區。1924年開始進行文學創作。1931年至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教,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北大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曆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曆史與文物的研究。沈從文的小說以湘西生活或都市生活為主要題材,具有浪漫主義特征。代表作《邊城》、 《長河》、《從文自傳》等。晚年專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填補了中國物質文化史上的一頁空白。

三十四年前的今天,1988年5月10日,沈從文,這位現代文學史上的“最後一個浪漫派”,與我們永久地告别了。

走近巨匠|沈從文:最後一個浪漫派

晚年的沈從文

這個咀嚼不盡的名字,這個名字下引人無盡遐想的《邊城》、翠翠、茶峒、湘西、鳳凰……構成了幾代人對田園牧歌與人性之美的最初想象。

沈從文,這位被視作“離諾貝爾文學獎最近”的中國作家,為何讓我們念念不忘,懷想至今?

01

“北漂青年”沈從文

“如果你在年輕時有幸生活于巴黎,那無論你在哪裡度過餘生,巴黎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場流動的盛宴。”多年後名滿天下的海明威,曾這樣總結自己在巴黎的追夢歲月。

像每個法國外省青年對巴黎的向往那樣,文藝青年都渴望在年輕時生活于自己國家的首都,在那裡學習、遊曆,增長一番見識——更理想地,在那兒掙取名聲與一席之地。

二十出頭的文學青年沈從文,懷着這樣樸素的願望,從遙遠的湘西奔赴北平。

走近巨匠|沈從文:最後一個浪漫派

1923年,到北平開始闖蕩文壇的沈從文

在郁達夫《給一個文學青年的公開狀》裡,我們可以看到沈從文北漂初期的尴尬處境:到北平的頭兩年,考大學屢次落榜的沈從文,被迫蝸居在北大附近一間逼仄的小客房裡。他勤奮寫作,投稿像雪片一樣飛出去,卻紛紛下落不明。

窮困與迷茫中,他拿起筆寫信給郁達夫求助:“我希望在先生面前充一個仆歐。我隻要生!我不管如何生活方式都滿意!我願意用我手與腦終日勞作來換每日低限度的生活費。我願……我請先生為我尋一生活法。”

走近巨匠|沈從文:最後一個浪漫派

郁達夫(左一),現代作家,新文學團體“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

郁達夫的回信直接而“不留情面”:

“像你這樣一個白臉長身,一無依靠的文學青年,即使将面包和淚吃,勤勤懇懇的在大學窗下住它五六年,難道你拿畢業文憑的那一天,天上就忽而會下起珍珠白米的雨來的麼?”

好在,命運的指向總是峰回路轉——收到郁達夫的回信不久後,沈從文的文章終于首次在《晨報副刊》獲得發表。

這是一個令人雄心勃發的開始。昔日的無名小卒,終于一隻腳踏進了他夢寐以求的京城文人圈。

初試啼聲的沈從文沉浸在巨大的喜悅中。彼時的他還不能想象,他的出現,将徹底改寫中國現代文學史。

02

最後一個浪漫派:關于愛的“信者得救”

在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的評比中,沈從文中篇小說《邊城》位列第二,僅次于魯迅的《呐喊》。

走近巨匠|沈從文:最後一個浪漫派

《邊城》改編同名電影

對生活在都市的中國人而言,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是我們對田園牧歌式鄉土生活的最初想象。很多讀者說,之是以每隔一段時間就忍不住重讀《邊城》,是因為,這部小說能夠給予讀者一種由心而生的“相信”——相信人性中有真正的潔淨、純良,相信美好的情感是生而為人最應當珍重的東西。

毋庸諱言,在以痛斥黑暗、控訴不公為主流的20世紀文學浪潮中,沈從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異類”。“沈從文寫的小說材料很新鮮,就像鄉下拿來的水果沒有經過加工,跟左翼反映農村苦難、階級鬥争的小說,包括魯迅等人的鄉土小說都不一樣。”

走近巨匠|沈從文:最後一個浪漫派

鳳凰的沈從文故居(于楚衆 攝)

顯然,十四歲參軍、隻有國小學曆的沈從文,并非是“不知人間疾苦”或有意回避——用沈從文自己的話說,他的文學理想是建造一座供奉“人性”的希臘小廟。他希望借助文學呈現一種更普世、更深廣的人性詩意。一種不同國家民族間共通的,對“美”和“真情”的呼召。這也正是沈從文作品的偉大之處。

“我贊美故鄉的河,正因為它同都市相隔絕,一切極樸野,一切不普遍化,生活形式生活态度皆有點原人意味。”

沈從文的學生汪曾祺回憶道,沈從文“是一個不可救藥的“美”的愛好者,對于由于人的勞動而創造出來的一切美的東西具有一種宗教徒式的狂熱。對于美,他永遠不缺乏一個年輕的情人那樣的驚喜與崇拜……”

走近巨匠|沈從文:最後一個浪漫派

1961年,汪曾祺(左)與老師沈從文在中山公園

和那些“有兩副面孔”的作家不同,沈從文是一位真正相信,并踐行自我文學理想的寫作者。換言之,他用自己的人生論證了“人性美”與“”浪漫派”的可能性。一個最有力的例子,便是他與張兆和的愛情。

他說:“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隻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他說:“我們相愛一生,一生太短。”

後人在沈從文異地寫給妻子的信中,讀到了他的真摯和柔情蜜意:

“我就這樣一面看水一面想你。”

“三三(沈從文對張兆和的愛稱),乖一點,放心,我一切好!我一個人在船上,看什麼總想到你。”

“我不為車子所苦,不為寒冷所苦,不為飲食馬虎所苦,可是想你可太苦了。”

“但一個人心中倘若有個夫妻,心中暖得很,全身就凍得結冰也不礙事的。”

走近巨匠|沈從文:最後一個浪漫派

1934年,沈從文與張兆和在北平

人們常說“信者得救”。沈從文一生笃信“愛”,于是,也如願“愛”了一生。直到死亡将二人分離。

文章來源 | 三聯生活周刊

*文章及圖檔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本公衆号已标明來源,如有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即作處理。

監制 | 厚軒

美術編輯 | 神奇海螺

陳寅恪的三重悲劇:最是文人不自由

《百年巨匠》入選慶祝建黨100周年重點紀錄片

97歲古典詩詞專家葉嘉瑩先生為《百年巨匠》題字

關于我們

大型文化項目《百年巨匠》是中國第一部聚焦20世紀為中華文明作出突出貢獻的大師巨匠的大型系列人物傳記紀錄片,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新影集團、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百年巨匠(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機關聯合攝制。

《百年巨匠》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宣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連續兩年入選中宣部(國務院新聞辦)“紀錄中國”傳播工程,是國家廣電總局“十四五”紀錄片重點選題規劃項目、慶祝建黨100周年重點紀錄片、“記錄新時代”紀錄片精品項目和紀錄片重點項目(2018),還是中央電視台重大主題主線宣傳暨重點選題項目,也是國家藝術基金、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中華藝文基金會、北京市政府文化創新發展基金、北京文化藝術基金、北京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發展基金、北京市西城區文化藝術創作扶持專項基金的資助項目。已獲得12項紀錄片大獎。

2013至2017年,《百年巨匠》第一季43位大師的拍攝已全部完成,分為美術篇、書法篇、平劇篇、話劇篇、音樂篇、文學篇。《百年巨匠》第二季57位大師的拍攝已于2018年啟動,增加了科技篇、教育篇、國學篇、建築篇、中醫篇、戲曲篇、電影篇,計劃陸續完成,屆時将以“百年·百人·百集”紀錄片、“百位大師特展”、“百部圖書出版”獻禮。

拍攝完成的《百年巨匠》紀錄片,陸續在中央電視台(一套、三套、四套、九套、十套、十五套、發現頻道、國際頻道)、中國教育電視台、各省級衛視、海外電視台等國内外157家電視台播出,受到廣泛好評,屢創同類紀錄片收視率新高。《百年巨匠(國際版)》啟用8種語言向全球播出。

央視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2020年7月根據CSM全國測量儀統計結果,《百年巨匠》累計觸達閱聽人共102億人次。

《百年巨匠》系列叢書已連續三年被教育部、文化和旅遊部、财政部作為“高雅藝術進校園”學習讀本,發放到全國近千所高校。

《百年巨匠》已成為文化領域最高端的現象級品牌之一,并以其獨特優勢搭建起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诠釋和展示文化自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平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