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京城有位第一玩家,無所不玩無所不藏,沈從文汪曾祺都愛他家小院

沈從文和啟功都是近代在文物鑒定方面的大家,閱過無數真真假假的曆史文物、名人書畫,一般的字畫玩物根本入不了他們的眼,可是他們偏偏都喜歡王世襄家的小院。

王世襄是誰呢?

京城有位第一玩家,無所不玩無所不藏,沈從文汪曾祺都愛他家小院

意氣風發的時刻

民國時期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領軍人物們各領風騷為新中國開辟了諸多事業的先河,王世襄就是在玩物上的大家,當時人們都稱呼他為“京城第一玩家”。

1945年日本投降後,才30出頭的王世襄在古建築學家梁思成、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兩位大咖的介紹下加入了“清損會”,這是他事業的開端。

“清損會”是個負責清查北平文物戰亂損失情況的委員會,王世襄帶着自己的國學學問和美術史的專業素養就任了助理代表一職。

敏銳的他發現抗日戰争時期,有許多日本人和德國人與中國文化界和商界做着販賣文物的交易。

這些文物價值連城,去向豈能被幾個商人左右?于是他決定找機會向知名古玩商了解情況。

京城有位第一玩家,無所不玩無所不藏,沈從文汪曾祺都愛他家小院

1946年,在與北平四五十位古玩商暢飲一番後,得知了更細一步的線索,德國人楊甯史十分關注河南青銅器出土情況,在北京天津一帶活躍,買過不少文物。

于是王世襄明察暗訪,得知了他供職的公司名叫禅臣洋行,他随即暗訪,發現一名秘書正在整理河南青銅器的名稱目錄,實錘了楊甯史販賣文物的肮髒行徑。

王世襄不畏權勢,找到宋氏家族的宋子文說明原委,講明利害關系,最終追回了國寶兩百多件,其中包括“商饕餮紋大钺”等珍貴寶物。

随後王世襄順藤摸瓜,又在幾個月内接收溥儀留在天津的珍貴文物1800多件。

王世襄為了追回一批善本書,他親自前往日本,追回了包括宋刊本《五臣注文選》、《後漢書》、《禮記》、明寫本《永樂大典》等國寶級著作,可謂功勞巨大。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功績,1947年3月,故宮博物院古物館科長一職有了新的人選,那就是王世襄。

京城有位第一玩家,無所不玩無所不藏,沈從文汪曾祺都愛他家小院

從此故宮許多基礎性的工作陸續籌劃展開,王世襄帶着滿腔熱血決定要把故宮博物院建設成世界一流水準的博物館。

少年玩家

王世襄的敏銳頭腦和對文物的癡迷與他的家庭環境、眼界學識是分不開的。

王世襄出生在一個精英家庭,母親金章是個著名是中國著名的花鳥畫家,著有《清代畫史補遺》《濠梁知樂集》等講述如何畫魚和研究畫史。

父親王繼曾從事外交工作,擔任過北洋政府國務院秘書長,也是位收藏和鑒賞家。

在這樣書香門第的家庭裡,從小父母就為孩子聘請私塾老師,但少年時期的王世襄,不愛學習,隻愛玩。

京城有位第一玩家,無所不玩無所不藏,沈從文汪曾祺都愛他家小院

他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秋日裡的蟋蟀、天空中的飛鷹、院落裡的葫蘆和成群的鴿子的身上,他的朋友個個都是走街串巷的公子哥。

十歲時父親又把他送往美國學校,接受美國的文化,無奈的是,王世襄即使學英語時也在作業中寫滿了鴿子。

跌跌撞撞地走過了少年時代,母親的去世給他沉重的打擊,從此決意要發憤圖強。

于是在燕京大學文學院一直讀到碩士,碩士畢業論文題目就是《中國畫論研究》,探讨從秦到宋的畫史,頗有紀念母親的意味。

這還沒完,在畢業之後,又補充了元明清的畫史。

在做完這項工作後,才在父親的建議下向南尋找出路,直到在重慶四川一帶,遇見了貴人梁思成,遂跟随梁思成在中國營造學社邊學習邊工作。

京城有位第一玩家,無所不玩無所不藏,沈從文汪曾祺都愛他家小院

直到在故宮博物院工作前,王世襄一直不忘記自己的興趣,研究文玩和古物。

不幸與大幸

可就在他的事業如火如荼的時候,卻慘遭迫害,被逮捕入獄。

在獄中一年多的時間裡,被輪番轟炸,身心受到巨大損傷,但王世襄打定絕對不能自殺的念頭後,甚至還能跟審訊者打趣。

但即使如此,在獄中的日子仍然讓他走路都成了問題。

經檢查原來得了結核性肋膜炎,這已是巨大的不幸,可他卻說:“不論我受到何種沖擊,甚至是無中生有的污蔑,我要求自己堅強、堅強、再堅強,隻要活得長,一定能笑到最後!”

京城有位第一玩家,無所不玩無所不藏,沈從文汪曾祺都愛他家小院

後來王世襄被釋放回家,但這是個喜憂參半的消息,釋放回家當然是好事,但一封公函又讓他陷入低谷,那就是原機關故宮博物院開除他了!

總歸是得以過活,工作可以再找,不過,後來還是有機會再回故宮的,輾轉幾次,王世襄最終還是沒有在故宮任職,之後他便沉浸再“玩”的世界。

玩和學

這位大玩家,把興趣當作了學問去做,經常一家一家博物館去逛,一件一件家具去研究。

為了弄搞明白家具的構造,拜老工匠為師,許多藏品是他騎着自行車從市井瓦肆甚至冷攤曉市上一件件找來的。

有很多小東西他也有獨特的看法,鴿哨、葫蘆、竹刻、漆器、蝈蝈都是他拿手的玩意。

京城有位第一玩家,無所不玩無所不藏,沈從文汪曾祺都愛他家小院

相比現在文物節目的“隻見物,不見文”,王世襄更關注文物背後所蘊含的文化精神,神韻和曆史。

他善于從實踐中總結理論,上升為文化理念,80年代出版的《明式家具珍賞》是王世襄的代表作。

《髹飾錄解說》、《自珍集》、《中國葫蘆》、《續書畫題跋記》等都是他如數家珍的作品。

晚年,他的很多藏品在他家的小院,不少文化名人都去拜訪,其中不乏張伯駒、汪曾祺、啟功、沈從文等人物。

小結

曆史的沉浮繞讓人的一輩子際遇難猜,豁達的人生态度和一直保持着少時的興趣是他一生成就的兩大法寶。

王世襄一輩子始終是那個擎鷹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