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風塵裡的文物中,尋找大盛魁的前世今生

作者:陽光詩人孫樹恒
從風塵裡的文物中,尋找大盛魁的前世今生

從風塵裡的文物中,尋找大盛魁的前世今生

作者/孫樹恒

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得勝街18号的“大盛魁商号”總部遺址前,當年的繁盛面貌早已蕩然無存,隻有那重修的仿古建築和朱紅大門讓人有了豐富的想像。據了解,康熙初年,清政府在平定準噶爾部噶爾丹的叛亂中,由于軍隊深入漠北,遂準商人随軍貿易。在随軍貿易的商人中,有三個肩挑小販,即山西太谷縣的王相卿和祁縣的史大學、張傑,就像三國時期的劉、關、張三人桃園三結義一樣,他們結成兄弟,抱成一團,以義待人,艱苦創業,鼎盛時期員工達六七千人,商隊駱駝近兩萬頭,經商足迹遍及全國以及蒙古國烏裡雅蘇台、庫倫(今烏蘭巴托)及俄羅斯西伯利亞、恰克圖、莫斯科等地,大盛魁延續了270年,走出了一條民族融合對外貿易之道,堪稱是蒙漢乃至中俄貿易的一個典範,是中國清代最大的跨國貿易商号,是萬裡茶道的旗艦店。

今年為了保護、傳承、修複、利用大盛魁的老字号,大盛魁公司着力建設大盛魁博物館。大盛魁副總經理趙正偉介紹說,今年公司管理層集中精力,傾注大量心血,廣泛發動,向社會征集。公司派馮鑫輝跟随專家武成、張曉東,到二連、太原、祁縣、太谷等地,奔波了幾千公裡,開始了尋訪大盛魁文物之旅。

從風塵裡的文物中,尋找大盛魁的前世今生

馮鑫輝說,尋訪就在于常常有驚喜。

尋訪組到了祁縣的史大學的老家,他的後人依然住着祖屋,還保留着原樣。到太谷縣武家堡,王相卿的祖屋剩下一間半了,看起來有些滄桑。他大兒子和二兒子的老院子還在,隻不過已經易主。

從風塵裡的文物中,尋找大盛魁的前世今生

尋訪組還帶回了祖屋的一塊房垛的青磚,上面有雲鈎圖案,兩塊老屋廊檐的木雕,雕有牛和花的圖形,棱角分明,栩栩如生,經曆了三四百年的風雨,老屋依然飄搖,沒有磨滅曾經富貴的印記。馮鑫輝說,自己是幸運的,遇見了。

從風塵裡的文物中,尋找大盛魁的前世今生

“觸摸這些青磚木雕,我感受到了曆史的溫度。”

從風塵裡的文物中,尋找大盛魁的前世今生

作家鄧九剛說, “在我研究的過程當中發現絲綢之路隻不過是一個概念、是一個文化符号,而茶葉之路卻是一條實實在在的國際貿易商道,每一個商隊有多少人、多少駱駝、馱運了多少貨物、誰是領房人、誰的貨物、經過了哪裡、交了多少稅等等,都有詳細的記載。它展現了現代的商業精神,在商言商,有着嚴密的程式。它不是抽象的、空洞的。這是一條以茶葉為代表的商道。” 回溯曆史,駝背上,不僅有茶葉、瓷器和絲綢,還承載着文化和精神。駝鈴叮咚,烈馬嘶鳴,西風漫卷,草浪翻滾,流沙般的時光又淹沒了這一切。大盛魁最後一任掌櫃陳嚴甫1936~1946年在大盛魁任職,1946年,大盛魁解散後,帶着大盛魁留存的一些物件回到了老家托縣。

文化大革命中,萬金賬被燒,隻留下了俄羅斯挂鐘、駝鈴,後來他把俄羅斯挂鐘、駝鈴和從民間征集到的其他物品捐給了托縣博物館。他的兒子陳義曾是現在大盛魁公司的負責人,現在交給了宋治國、祁娟和趙正偉。這個駝鈴就是陳義捐給博物館的。

從風塵裡的文物中,尋找大盛魁的前世今生

為了紀念艱難的創業,“大盛魁”的财神座前一直供奉着一條扁擔、兩個貨箱、一塊石頭、一碗稀飯。扁擔是紀念創始人是以戶挑貿易起家;貨箱,也是創始人用過的裝财物的木箱;石頭是創業時曾經用作秤砣作為秤銀子的衡器;稀飯則是紀念當年三人曾因極度貧苦在除夕之夜合吃一碗稀飯的心酸。這個秤砣是尋訪組在山西找到的,是大盛魁在道光四年使用的。

從風塵裡的文物中,尋找大盛魁的前世今生

大盛魁招收徒弟時,大掌櫃親自面試,别的商号學徒是五年,大盛魁是十年,不能回家,前五年每年五兩銀子,後五年每年十兩銀子。學徒期間,要學會一掌經,一手打算盤,一手記賬。這個算盤是陳義捐贈的,是他父親用過的,民國的,算盤珠子是玉的。兩側鑲嵌的是“袁大頭”。充滿了傳奇感,令人不斷猜測它的主人。

從風塵裡的文物中,尋找大盛魁的前世今生

大盛魁經營範圍包括内外貿易、種植養殖、借貸錢莊甚至軍隊政府後勤供應、代收稅費、制币等業務,這個鬥是陳義的外甥女賈曉燕捐贈的,是陳義父親傳給他姐姐的,這個鬥是同治三年的,大盛魁“校準官鬥”,象征大盛魁的地位與權力,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等方面的曆史面貌,展現了大盛魁的獨特内涵,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從風塵裡的文物中,尋找大盛魁的前世今生

有個大盛魁小号的“執事敬”牌匾是收藏家張勇從撿破爛的三輪車夫買來的,上了報紙後,幾經波折,多花了不少錢,大盛魁面粉廠的牛角印章是從土旗淘來的,大盛魁酒壇子是在清水河找到的,搞收藏又辛苦又花錢的。

從風塵裡的文物中,尋找大盛魁的前世今生

在呼和浩特市舍力圖召延壽寺佛殿前,懸挂着一塊匾,上書“陰山古刹”,匾額的右上方寫着這樣的字:“大清雍正甲辰上春吉日大盛魁敬獻”,左邊寫着“光緒甲辰大盛魁财夥因見先年數獻之匾 凋朽将墜 恐派憂迹 遂為重書刊葺而新之漠書數言以志重修之歲時雲耳”。

從風塵裡的文物中,尋找大盛魁的前世今生

書寫的是王用桢,是“大盛魁”的賬房先生,也是一名書法家。大召寺“九邊第一泉”匾額均出自他手,“九邊第一泉”匾額也是當時400多家商戶“飲水思源”,感恩玉泉井所集資敬獻。這不僅表明大盛魁的實力和品牌,在茶葉之路和萬裡茶道對内蒙古影響至今。

吹掉文物風塵,揭開大盛魁真容。有着極高的人文價值和藝術價值,這是大盛魁公司和專家不遺餘力的事業,讓大盛魁撥開神秘的面紗,不時地吸引着人們的目光,感染着他們的靈魂。讓文物背後的故事會感動所有人的情感,也會撥動人們的心弦,

從風塵裡的文物中,尋找大盛魁的前世今生

曆史故事和文物不僅讓人們看到了大盛魁的影子,可以發現大盛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情懷,以及保持對于大盛魁文物和曆史地位的尊重和珍視,讓大盛魁重新立起來,活起來,火起來。

從風塵裡的文物中,尋找大盛魁的前世今生

(作者檔案:孫樹恒,筆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内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内蒙古詩詞學會會員,西部散文家協會會員,内蒙古通俗文藝研究會副秘書長,内蒙古詩書畫研究會進階研究員兼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