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前代課老師李建新:成為農民之前,他是老師丨不惑 2024

作者:南方周末
前代課老師李建新:成為農民之前,他是老師丨不惑 2024

李建新(農健/圖)

2023年12月中旬,寒潮來臨,渭河水靜止。甘肅渭源縣西南部的會川鎮羅家磨村,松枝結冰,形成霧凇,天地間白茫茫一片。田裡的土凍住了,出苗的冬小麥是唯一的綠。

63歲的李建新生活在這裡。他曾擔任代課教師24年,2005至2016年間,《南方周末》持續報道西部代課教師的艱難處境,将數十萬代課教師的認定與補償問題引入公共視野。2008年被“清退”後,李建新拿起鋤頭,成為農民。

“以前是個老師,現在是個農民。”李建新全然适應作為農民的身份。他還覺得種地讓他快活——不勞動時血壓血糖都高,勞動後就恢複正常。

田地凍住了,沒有農活,李建新在晴朗的中午和鄰居們在村裡大舞台旁打撲克,直到傍晚涼意襲來,才散場回家。

18頁“愛心人士芳名錄”

李建新63歲,離開講壇15年了。他在自家的15畝地上,種了黨參、當歸、大豆和油菜。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2023年的黨參價格在每斤60-70元,當歸是80-100元。這些藥材在前兩年的收購價格僅有十幾元。

農産品價格牽動着農民的生計。李建新打開電視櫃左側的一個抽屜,裡面滿滿當當,夫妻二人的降壓藥、三種痛風藥——李建新的痛風持續十幾年,一旦發作,左腳疼痛到無法走路。每個月,夫妻倆都要去鎮醫院買近三百元的藥。

李建新從未想過離開村子。“家裡十幾畝地,她一個人幹不動,身體虛弱,多數時候還需要我照顧。”李建新指着坐在一旁的妻子說道。

2023年11月中旬,妻子在門口掃雪時摔倒,左手手腕骨折,如今還打着石膏固定。

在成為農民之前,李建新是一位代課教師。

1984年9月,24歲的他正式成為羅家磨村福和希望國小的代課老師,每月領取40元工資。2003年獲得大專文憑,工資提升到80元/月。

當時,渭源縣20年教齡的公辦教師,工資已經超過1200元/月。公辦教師的月薪超過代課教師的年薪。

2005年11月3日,《南方周末》頭版刊發報道《代課教師艱辛執著震動人心,縣委副書記動情上書教育部》,甘肅代課教師的困境遂被公衆關注。

2005年11月15日,李建新就收到四川大學新聞系2004級兩位研究所學生捐助的100元。他有一個A5的本子,第一頁第一行寫着“愛心人士芳名錄”,裡面密密麻麻記錄着2005-2008年間陸續收到的捐款,并詳細記載了每位捐款人的位址、郵編。大部分捐款人并未留名,極少部分留有電話号碼;多數捐款數額為100-200元。他記了滿滿18頁。

報道也建立起李建新和捐助者之間的更多連接配接。此後數年,他和部分捐助者保持密切的聯系。“西藏的薛東、上海的錢曉憶、北京的王嘯雲……”對于這些聯系較多的捐助者,他如數家珍。2006年,他的兒子考上複旦大學後,錢曉憶還曾去學校看望,拍過合照。

至于他的待遇,報道釋出後,提升到了120元/月。

“離轉正就差一點”

李建新擔任代課教師24年,相較于公辦老師,除了工資更低以外,保障也更少。沒有取暖補貼,沒有年終獎金。他一直期望可以轉為公辦教師。但遺憾的是,1990年代的政策要求是,在1984年12月之前任教的老師可通過考試轉為公辦教師,檔案上,他的任教時間是1985年4月。連參與考試的資格都沒有。

到2008年8月,李建新等來了“清退”。

2001年5月,國務院頒布《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其中提及“逐漸清退代課人員”。到了2006年3月,教育部表示将在3年時間内對在崗的44.8萬代課教師進行清退。

李建新也是其中一員。和他一同被辭退的還有同校的另外兩名老師——張水清和祁劍,兩人也是羅家磨村人,比李建新小六七歲。

被辭退後,張水清離開羅家磨村,在渭源縣城從事電視維修工作。三四年前,張水清給李建新弟弟家修電視時,兩人曾見過一面。李建新從周圍人口中得知,2021年9月張水清突發腦溢血,已經偏癱,講話含糊不清,由妻兒照顧。

2022年臘月,李建新在鎮上置辦年貨時曾遇到祁劍,感覺他“人挺精神”。祁劍稱,自己這些年陸續去過新疆、青海、陝西等地,在工地上搬磚攪灰。

李建新透露,2008年開始,渭源縣有近百名代課老師還在讨說法,從縣到省,要求解決民辦教師辭退補助金問題,2019年,他曾在快手上看到他們。

李建新沒參與,他覺得沒必要,“家裡能吃得飽,穿得暖”。在他樸素的認知中,“教書隻是一點微薄的貢獻,人家不管你,說明你工作做得不夠好,電視裡那些先進人物,他們做得更好”。但他也了解那些沒放棄的人。他了解到,大部分人都很困難,有的老師孩子還未完成學業。

李建新對如今的生活挺滿意。此前家裡拮據時,他曾羨慕那些成功轉為公辦的老師,“他們每月有四五千元的終身俸,我們還要在地裡幹活兒”。

已成曆史

2023年12月14日傍晚,李建新來到福和希望國小外,從家裡坐三輪車過來,隻需5分鐘。

雪花飄落在他的肩上。三層教學樓裡,還有三間教室燈亮着。門衛不在,他熟悉的老師也已調離。他隔着門禁,遠遠地看。他指着教學樓說,“娃娃們要5點半才下課”。

學校一角,站着幾位捂得嚴嚴實實的家長,幾輛電動三輪車停在一旁。教師宿舍外,還停着四五輛汽車。

六年級學生被并到鎮上了,這裡剩下六七十名學生和十名老師。學生來自羅家磨村和鄰村,而老師都是“外面來的”,李建新說,雖然學校安排了教師宿舍,但老師們住在鎮上,開車二十公裡往返。

偶爾,李建新會懷念教書的時光。他記得剛來時,學校還是個四合院,1988年才建了兩層樓,那時有三百多名學生。李建新教數學,一周有24節課,到周末他才有空幹農活。

那時福和希望國小學生的成績不錯。在會川鎮16所國小裡,小升初成績曾數一數二。2007屆學生讓他很驕傲,從一年級到五年級,都是李建新帶,合格率和升學率是鎮裡第一。

2020年,李建新一度聽說福和希望國小被撤并,他很擔心,如果撤并,村裡的孩子也隻能去鎮上讀書了。

代課教師已經成為曆史。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品質的意見》規定,“對符合條件的非在編教師加快入編,不得産生新的代課教師”。1997年,國小代課教師人數為86萬人,2020年還有16.3萬人,所占比例從12.9%降至2.8%。

2020年之後,《中國教育統計年鑒》也不再單獨統計代課老師。

回顧24年的教書生涯,李建新依然覺得“值得”。從村裡坐公交去鎮上,如果遇到教過的學生,都會搶着給他買票。在那麼多人裡,單單給他買票,他感覺分量還是不一樣。

有一次,李建新遇到學生,學生向自家孩子介紹,“這是教過我的老師”。娃娃好奇:給你教過書的老師怎麼在家種地?

李建新隻能笑一笑。

如何從“惑”到“不惑”,李建新認為關鍵在于勞動。在他看來,種地既是身體的鍛煉,也是心性的磨練。剛被清退時,他需要找朋友喝茶聊天,疏解心中郁結。現在,他感覺種地的日子簡單純樸,“就想着怎麼把大豆和藥材種好,打什麼農藥,上什麼肥料”。

2000年9月10日,渭源縣政府曾發給李建新一張優秀教師榮譽證書,23年過去了,當李建新向南方周末記者展示這張證書時,上面沒有泛黃,也沒有折痕。

南方周末記者 魏翠翠

責編 吳筱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