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前代课老师李建新:成为农民之前,他是老师丨不惑 2024

作者:南方周末
前代课老师李建新:成为农民之前,他是老师丨不惑 2024

李建新(农健/图)

2023年12月中旬,寒潮来临,渭河水静止。甘肃渭源县西南部的会川镇罗家磨村,松枝结冰,形成雾凇,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田里的土冻住了,出苗的冬小麦是唯一的绿。

63岁的李建新生活在这里。他曾担任代课教师24年,2005至2016年间,《南方周末》持续报道西部代课教师的艰难处境,将数十万代课教师的认定与补偿问题引入公共视野。2008年被“清退”后,李建新拿起锄头,成为农民。

“以前是个老师,现在是个农民。”李建新全然适应作为农民的身份。他还觉得种地让他快活——不劳动时血压血糖都高,劳动后就恢复正常。

田地冻住了,没有农活,李建新在晴朗的中午和邻居们在村里大舞台旁打扑克,直到傍晚凉意袭来,才散场回家。

18页“爱心人士芳名录”

李建新63岁,离开讲坛15年了。他在自家的15亩地上,种了党参、当归、大豆和油菜。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23年的党参价格在每斤60-70元,当归是80-100元。这些药材在前两年的收购价格仅有十几元。

农产品价格牵动着农民的生计。李建新打开电视柜左侧的一个抽屉,里面满满当当,夫妻二人的降压药、三种痛风药——李建新的痛风持续十几年,一旦发作,左脚疼痛到无法走路。每个月,夫妻俩都要去镇医院买近三百元的药。

李建新从未想过离开村子。“家里十几亩地,她一个人干不动,身体虚弱,多数时候还需要我照顾。”李建新指着坐在一旁的妻子说道。

2023年11月中旬,妻子在门口扫雪时摔倒,左手手腕骨折,如今还打着石膏固定。

在成为农民之前,李建新是一位代课教师。

1984年9月,24岁的他正式成为罗家磨村福和希望小学的代课老师,每月领取40元工资。2003年获得大专文凭,工资提升到80元/月。

当时,渭源县20年教龄的公办教师,工资已经超过1200元/月。公办教师的月薪超过代课教师的年薪。

2005年11月3日,《南方周末》头版刊发报道《代课教师艰辛执著震动人心,县委副书记动情上书教育部》,甘肃代课教师的困境遂被公众关注。

2005年11月15日,李建新就收到四川大学新闻系2004级两位研究生捐助的100元。他有一个A5的本子,第一页第一行写着“爱心人士芳名录”,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2005-2008年间陆续收到的捐款,并详细记载了每位捐款人的地址、邮编。大部分捐款人并未留名,极少部分留有电话号码;多数捐款数额为100-200元。他记了满满18页。

报道也建立起李建新和捐助者之间的更多连接。此后数年,他和部分捐助者保持密切的联系。“西藏的薛东、上海的钱晓忆、北京的王啸云……”对于这些联系较多的捐助者,他如数家珍。2006年,他的儿子考上复旦大学后,钱晓忆还曾去学校看望,拍过合照。

至于他的待遇,报道发布后,提升到了120元/月。

“离转正就差一点”

李建新担任代课教师24年,相较于公办老师,除了工资更低以外,保障也更少。没有取暖补贴,没有年终奖金。他一直期望可以转为公办教师。但遗憾的是,1990年代的政策要求是,在1984年12月之前任教的老师可通过考试转为公办教师,文件上,他的任教时间是1985年4月。连参与考试的资格都没有。

到2008年8月,李建新等来了“清退”。

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提及“逐步清退代课人员”。到了2006年3月,教育部表示将在3年时间内对在岗的44.8万代课教师进行清退。

李建新也是其中一员。和他一同被辞退的还有同校的另外两名老师——张水清和祁剑,两人也是罗家磨村人,比李建新小六七岁。

被辞退后,张水清离开罗家磨村,在渭源县城从事电视维修工作。三四年前,张水清给李建新弟弟家修电视时,两人曾见过一面。李建新从周围人口中得知,2021年9月张水清突发脑溢血,已经偏瘫,讲话含糊不清,由妻儿照顾。

2022年腊月,李建新在镇上置办年货时曾遇到祁剑,感觉他“人挺精神”。祁剑称,自己这些年陆续去过新疆、青海、陕西等地,在工地上搬砖搅灰。

李建新透露,2008年开始,渭源县有近百名代课老师还在讨说法,从县到省,要求解决民办教师辞退补助金问题,2019年,他曾在快手上看到他们。

李建新没参与,他觉得没必要,“家里能吃得饱,穿得暖”。在他朴素的认知中,“教书只是一点微薄的贡献,人家不管你,说明你工作做得不够好,电视里那些先进人物,他们做得更好”。但他也理解那些没放弃的人。他了解到,大部分人都很困难,有的老师孩子还未完成学业。

李建新对如今的生活挺满意。此前家里拮据时,他曾羡慕那些成功转为公办的老师,“他们每月有四五千元的退休金,我们还要在地里干活儿”。

已成历史

2023年12月14日傍晚,李建新来到福和希望小学外,从家里坐三轮车过来,只需5分钟。

雪花飘落在他的肩上。三层教学楼里,还有三间教室灯亮着。门卫不在,他熟悉的老师也已调离。他隔着门禁,远远地看。他指着教学楼说,“娃娃们要5点半才下课”。

学校一角,站着几位捂得严严实实的家长,几辆电动三轮车停在一旁。教师宿舍外,还停着四五辆汽车。

六年级学生被并到镇上了,这里剩下六七十名学生和十名老师。学生来自罗家磨村和邻村,而老师都是“外面来的”,李建新说,虽然学校安排了教师宿舍,但老师们住在镇上,开车二十公里往返。

偶尔,李建新会怀念教书的时光。他记得刚来时,学校还是个四合院,1988年才建了两层楼,那时有三百多名学生。李建新教数学,一周有24节课,到周末他才有空干农活。

那时福和希望小学学生的成绩不错。在会川镇16所小学里,小升初成绩曾数一数二。2007届学生让他很骄傲,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是李建新带,合格率和升学率是镇里第一。

2020年,李建新一度听说福和希望小学被撤并,他很担心,如果撤并,村里的孩子也只能去镇上读书了。

代课教师已经成为历史。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规定,“对符合条件的非在编教师加快入编,不得产生新的代课教师”。1997年,小学代课教师人数为86万人,2020年还有16.3万人,所占比例从12.9%降至2.8%。

2020年之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也不再单独统计代课老师。

回顾24年的教书生涯,李建新依然觉得“值得”。从村里坐公交去镇上,如果遇到教过的学生,都会抢着给他买票。在那么多人里,单单给他买票,他感觉分量还是不一样。

有一次,李建新遇到学生,学生向自家孩子介绍,“这是教过我的老师”。娃娃好奇:给你教过书的老师怎么在家种地?

李建新只能笑一笑。

如何从“惑”到“不惑”,李建新认为关键在于劳动。在他看来,种地既是身体的锻炼,也是心性的磨练。刚被清退时,他需要找朋友喝茶聊天,疏解心中郁结。现在,他感觉种地的日子简单纯朴,“就想着怎么把大豆和药材种好,打什么农药,上什么肥料”。

2000年9月10日,渭源县政府曾发给李建新一张优秀教师荣誉证书,23年过去了,当李建新向南方周末记者展示这张证书时,上面没有泛黄,也没有折痕。

南方周末记者 魏翠翠

责编 吴筱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