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會傾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醫生

2022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家庭教育促進法》,對父母及其他監護人關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作出明确要求,我們怎樣做才是真正“關心”孩子?

學會傾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醫生
學會傾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醫生

左右滑動檢視更多

本文刊于《中國婦女》雜志

從近期一些新聞事件中可見一斑,當孩子因為心理問題發生意外時,有些父母不僅對孩子真實心理狀态一無所知,也不願意接受可能是自己失職造成的現實。

教育部提出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内容,很多學校也按要求開展了對學生的心理測評。如果學校篩查結果中出現了你孩子的名字,大機率孩子已經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如果沒有被篩查出來,也不代表完全沒問題,而是需要與孩子的朝夕相伴中用心發現、及早幹預。從現在開始,按照《家庭教育促進法》依法帶娃,以心理學的視角關注孩子,避免留下遺憾,孩子發生問題你可能是最後一個知道的。

學會傾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醫生

父母要有更強的檢測能力,對孩子每天的心理狀态細緻觀察

父母圈

打響乖小孩心理保衛戰

@宜方

我有兩個孩子,姐姐十三歲,妹妹六歲,姐姐從小很乖,這也是我勇敢生老二的原因。因為她太乖了,讓我覺得她的内心一定和她的表現一樣溫柔平和,難以把她和心理問題聯系起來。

沒想到在升入國中後的第一次心理測評中,她就被查出有抑郁情緒,因為不嚴重,也不需要休學,但需要家長配合做一些咨詢。想想生老二後,我對姐姐的關注越來越少,她不僅生活自理,連心理也自理了。

當我們意識到失職時,決定打響乖小孩心理保衛戰,每天多花時間陪伴大女兒,多和她談心,多去了解她的内心。因為有力量跟父母鬧的孩子還是較為“幸運”的,可以通過種種方式讓父母看見自己的痛苦和危機,而乖孩子更善于隐藏自己的内心,需要父母有更強的檢測能力,對孩子每天的心理狀态細緻觀察。

孩子“生病” 全家“看病”

@安之若素

在一次心理學的講座上,一位心理專家的話讓我印象深刻,她說:家庭中出現問題的那個人,往往是看上去全家心理相對最健康的那個。我了解,因為其他人可能是導緻那個人心理問題的始作俑者,惡劣心理環境的制造者。而家庭問題通常經由孩子的心理表現出來。

我兒子上六年級的時候,有一段時間表現出了厭學,對父母和老師都充滿敵意,學校的心理老師介入也收效甚微。我忽然想到那個專家的話,又聯想到那段時間因為父親的過逝,我對母親無比擔憂,但又很無力,自己沒法替代父親在母親心中的地位,種種心事無人能訴,都壓抑在心裡,請了長假在家裡待了半年,我以為我克制得很好,而且外公和他的關系并不緊密,應該不會影響到他。但其實他都敏感地接收到了,并且在自己身上反映出來。後來我通過心理咨詢師解決了自己的問題,他的問題也慢慢沒有了。

是以,如果從孩子身上發現心理問題,可以試着從家庭解決問題,當家庭整個系統是通暢的,那麼其中個體基本都會健康。

心理體檢,從家開始

文/邱波

學會傾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醫生

邱波 喜瑪拉雅簽約認證心理專家,檸檬心理、心之助、媽咪學園等網絡平台認證咨詢師

沒有“忽然”出問題的孩子

不像學習成績等明顯的名額,心理狀态不容易察覺,尤其有些孩子因為面子問題,還會刻意掩蓋自己的心理問題,如果父母缺乏觀察力,就會發出:好好的怎麼就“忽然”出問題了?其實,沒有“忽然”出現問題的孩子,一切都有前兆。

首先從身體狀況和行為習慣來觀察,比如睡眠、面色、眼神等,這是最明顯也是最直接的信号,許多孩子有心理問題時,最早表現出來的就是這些指征,有的孩子是失眠、早醒,有些孩子是嗜睡,這些都有可能是心理異常的表現;情緒的改變是指與以往孩子的情緒狀态反差較大,話變少、話變多、情緒易激動、暴躁摔東西、時常發呆走神、易哭泣等,這些情緒的改變說明孩子心理情緒的調節能力下降或失調,青春期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不穩定,内心有改變很容易寫在臉上,表現在行動中,隻要父母注意觀察,便可以找到迹象。要多觀察孩子身體上是否有傷痕(燙傷、刻傷)、疤痕。如果發現有類似的痕迹必須第一時間介入心理輔導,自殘是嚴重心理問題的症狀之一。

厭學、逃學、離家出走也是很重要的标志,很多家長把厭學逃學當成孩子不聽話。其實,當孩子負面情緒的調節失常,他們的社會功能就會受損,學不進去,聽不懂,注意力不集中,無法完成正常的學習,這是情緒心理異常的關聯問題,僅僅從學習上激勵是不管用的,很多逃學、厭學的孩子大機率已經發生抑郁焦慮的心理問題了。

每周進行一次家庭茶話會

當觀察出孩子有一些心理問題時,很多父母會說我不是心理咨詢師,怎麼會給孩子調節心理呢?其實,有一個方法你一定會,那就是傾聽。聽着很簡單的一個行為,其實是家庭心理輔導的重要方法。

如果缺乏傾聽,讓孩子默默表演堅強和努力學習,他們做極端行為的危險指數就會暴增。因為,孩子的痛苦完全被壓抑在内心,連最親的人都不能說。一個不能向外訴說的封閉内心世界裡,各種偏離理智的念頭就會瘋狂發酵,不傾訴意味得不到糾正的可能,在旁人眼中不合理的信念,在他的大腦裡是非常合理的。

如果在傾聽中,孩子有表達人生沒有意義、做事提不起興趣、活着沒意思等話語,說明孩子已經進入抑郁情緒,不要想當然的認為是孩子的一時感慨,青少年時期是充滿活力和能量的階段,正常狀态下孩子是不會作類似的表達的,隻要有過此類語言就一定要重視。

建議每周進行一次家庭茶話會,父母與孩子進行深度的情感溝通,父母可以講一講青少年時期的經曆故事,講講自己所遇到的心理困惑、情感困惑,讓孩子在父母的分享中找到共鳴和同感。家庭聚會切忌變成說教大會,也不要大誇特誇父母光輝成就,盡量講一些真情實感的經曆,那些年出過的糗、犯過的錯,讓孩子看到強大的父母當年也軟弱過,從脆弱、不完美中慢慢成長蛻變是人生的必然過程。

許多父母問我:“我孩子啥都不跟我講啊,我該怎麼辦啊?”我也就類似的問題問過來咨詢的孩子們,很普遍的一種解釋是,孩子們曾經試圖與父母溝通,但還沒講到重點,父母的各種說教就開始了,你要堅強、陽光、正能量。不是孩子不想聽不想講,是父母講的都是孩子不想聽的,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不接納,他們就把真實壓抑了,當然什麼也不想跟父母說了。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孩子的心理問題,有些是父母忽略疏漏了,但有時卻是父母不願看見。這些不正常的迹象,與他們心中幻想的好孩子差異太大了,他們完全接受不了,更接受不了自己有教育的失誤,是以,潛意識裡就選擇了否認和回避。更何況,假如父母不斷表現出隻接受好孩子,那麼孩子在早期的養育模式裡就會形成習慣性壓抑和表演,真正的心理問題更容易被忽略了。

在咨詢室裡,孩子的醫院診斷報告上寫着“抑郁症”,但父母卻問我,我兒子不是抑郁吧,就是學習壓力太大了,而他太軟弱,你要教他堅強一些。學業壓力固然是孩子們出現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但父母潛意識裡的自戀問題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不能面對自身養育孩子的過失、不能面對自己的孩子出現問題,以至于有意無意地錯過了很多危機的信号,或是孩子心靈求助的呼救。

對孩子的心理體檢,應該從接受孩子的不完美開始,你才能看到真實的孩子,也才能看到那些很明顯的危機信号。在孩子沒有問題時,父母要表達對于心理問題和心理咨詢的接納,讓孩子了解人人都有可能遇到心理困惑,這些都可以幫助自己在遇到問題時,尋找更科學的途徑自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