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学会倾听!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

2022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对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作出明确要求,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关心”孩子?

学会倾听!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
学会倾听!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本文刊于《中国妇女》杂志

从近期一些新闻事件中可见一斑,当孩子因为心理问题发生意外时,有些父母不仅对孩子真实心理状态一无所知,也不愿意接受可能是自己失职造成的现实。

教育部提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很多学校也按要求开展了对学生的心理测评。如果学校筛查结果中出现了你孩子的名字,大概率孩子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果没有被筛查出来,也不代表完全没问题,而是需要与孩子的朝夕相伴中用心发现、及早干预。从现在开始,按照《家庭教育促进法》依法带娃,以心理学的视角关注孩子,避免留下遗憾,孩子发生问题你可能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学会倾听!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

父母要有更强的检测能力,对孩子每天的心理状态细致观察

父母圈

打响乖小孩心理保卫战

@宜方

我有两个孩子,姐姐十三岁,妹妹六岁,姐姐从小很乖,这也是我勇敢生老二的原因。因为她太乖了,让我觉得她的内心一定和她的表现一样温柔平和,难以把她和心理问题联系起来。

没想到在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心理测评中,她就被查出有抑郁情绪,因为不严重,也不需要休学,但需要家长配合做一些咨询。想想生老二后,我对姐姐的关注越来越少,她不仅生活自理,连心理也自理了。

当我们意识到失职时,决定打响乖小孩心理保卫战,每天多花时间陪伴大女儿,多和她谈心,多去了解她的内心。因为有力量跟父母闹的孩子还是较为“幸运”的,可以通过种种方式让父母看见自己的痛苦和危机,而乖孩子更善于隐藏自己的内心,需要父母有更强的检测能力,对孩子每天的心理状态细致观察。

孩子“生病” 全家“看病”

@安之若素

在一次心理学的讲座上,一位心理专家的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家庭中出现问题的那个人,往往是看上去全家心理相对最健康的那个。我理解,因为其他人可能是导致那个人心理问题的始作俑者,恶劣心理环境的制造者。而家庭问题通常经由孩子的心理表现出来。

我儿子上六年级的时候,有一段时间表现出了厌学,对父母和老师都充满敌意,学校的心理老师介入也收效甚微。我忽然想到那个专家的话,又联想到那段时间因为父亲的过逝,我对母亲无比担忧,但又很无力,自己没法替代父亲在母亲心中的地位,种种心事无人能诉,都压抑在心里,请了长假在家里待了半年,我以为我克制得很好,而且外公和他的关系并不紧密,应该不会影响到他。但其实他都敏感地接收到了,并且在自己身上反映出来。后来我通过心理咨询师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他的问题也慢慢没有了。

所以,如果从孩子身上发现心理问题,可以试着从家庭解决问题,当家庭整个系统是通畅的,那么其中个体基本都会健康。

心理体检,从家开始

文/邱波

学会倾听!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

邱波 喜玛拉雅签约认证心理专家,柠檬心理、心之助、妈咪学园等网络平台认证咨询师

没有“忽然”出问题的孩子

不像学习成绩等明显的指标,心理状态不容易察觉,尤其有些孩子因为面子问题,还会刻意掩盖自己的心理问题,如果父母缺乏观察力,就会发出:好好的怎么就“忽然”出问题了?其实,没有“忽然”出现问题的孩子,一切都有前兆。

首先从身体状况和行为习惯来观察,比如睡眠、面色、眼神等,这是最明显也是最直接的信号,许多孩子有心理问题时,最早表现出来的就是这些指征,有的孩子是失眠、早醒,有些孩子是嗜睡,这些都有可能是心理异常的表现;情绪的改变是指与以往孩子的情绪状态反差较大,话变少、话变多、情绪易激动、暴躁摔东西、时常发呆走神、易哭泣等,这些情绪的改变说明孩子心理情绪的调节能力下降或失调,青春期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不稳定,内心有改变很容易写在脸上,表现在行动中,只要父母注意观察,便可以找到迹象。要多观察孩子身体上是否有伤痕(烫伤、刻伤)、疤痕。如果发现有类似的痕迹必须第一时间介入心理辅导,自残是严重心理问题的症状之一。

厌学、逃学、离家出走也是很重要的标志,很多家长把厌学逃学当成孩子不听话。其实,当孩子负面情绪的调节失常,他们的社会功能就会受损,学不进去,听不懂,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完成正常的学习,这是情绪心理异常的关联问题,仅仅从学习上激励是不管用的,很多逃学、厌学的孩子大概率已经发生抑郁焦虑的心理问题了。

每周进行一次家庭茶话会

当观察出孩子有一些心理问题时,很多父母会说我不是心理咨询师,怎么会给孩子调节心理呢?其实,有一个方法你一定会,那就是倾听。听着很简单的一个行为,其实是家庭心理辅导的重要方法。

如果缺乏倾听,让孩子默默表演坚强和努力学习,他们做极端行为的危险指数就会暴增。因为,孩子的痛苦完全被压抑在内心,连最亲的人都不能说。一个不能向外诉说的封闭内心世界里,各种偏离理智的念头就会疯狂发酵,不倾诉意味得不到纠正的可能,在旁人眼中不合理的信念,在他的大脑里是非常合理的。

如果在倾听中,孩子有表达人生没有意义、做事提不起兴趣、活着没意思等话语,说明孩子已经进入抑郁情绪,不要想当然的认为是孩子的一时感慨,青少年时期是充满活力和能量的阶段,正常状态下孩子是不会作类似的表达的,只要有过此类语言就一定要重视。

建议每周进行一次家庭茶话会,父母与孩子进行深度的情感沟通,父母可以讲一讲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故事,讲讲自己所遇到的心理困惑、情感困惑,让孩子在父母的分享中找到共鸣和同感。家庭聚会切忌变成说教大会,也不要大夸特夸父母光辉成就,尽量讲一些真情实感的经历,那些年出过的糗、犯过的错,让孩子看到强大的父母当年也软弱过,从脆弱、不完美中慢慢成长蜕变是人生的必然过程。

许多父母问我:“我孩子啥都不跟我讲啊,我该怎么办啊?”我也就类似的问题问过来咨询的孩子们,很普遍的一种解释是,孩子们曾经试图与父母沟通,但还没讲到重点,父母的各种说教就开始了,你要坚强、阳光、正能量。不是孩子不想听不想讲,是父母讲的都是孩子不想听的,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不接纳,他们就把真实压抑了,当然什么也不想跟父母说了。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孩子的心理问题,有些是父母忽略疏漏了,但有时却是父母不愿看见。这些不正常的迹象,与他们心中幻想的好孩子差异太大了,他们完全接受不了,更接受不了自己有教育的失误,所以,潜意识里就选择了否认和回避。更何况,假如父母不断表现出只接受好孩子,那么孩子在早期的养育模式里就会形成习惯性压抑和表演,真正的心理问题更容易被忽略了。

在咨询室里,孩子的医院诊断报告上写着“抑郁症”,但父母却问我,我儿子不是抑郁吧,就是学习压力太大了,而他太软弱,你要教他坚强一些。学业压力固然是孩子们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但父母潜意识里的自恋问题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不能面对自身养育孩子的过失、不能面对自己的孩子出现问题,以至于有意无意地错过了很多危机的信号,或是孩子心灵求助的呼救。

对孩子的心理体检,应该从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开始,你才能看到真实的孩子,也才能看到那些很明显的危机信号。在孩子没有问题时,父母要表达对于心理问题和心理咨询的接纳,让孩子理解人人都有可能遇到心理困惑,这些都可以帮助自己在遇到问题时,寻找更科学的途径自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