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腎囊腫/囊性腎癌傻傻分不清?有人差點丢了腎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輝 實習生 鄭敏珊

通訊員 彭福祥 梁嘉韻

圖/院方提供

腎囊腫是一種良性疾病,50歲以上成人在體檢中有50%的人會發現有腎囊腫,是以大多數人都不以為然。40歲的張女士也是如此,她在兩年前發現有6厘米“腎囊腫”,“心大”的她沒有及時就診,腫物一下長到了15厘米,原來是囊性腎癌,腫物壓迫腎門血管、下腔靜脈、腸管,差點沒有保住腎。

腎囊腫/囊性腎癌傻傻分不清?有人差點丢了腎

綠色為惡性良性腫瘤,褐色為腎髒,紅色為動脈,藍色為靜脈

“腎囊腫”為何闖這麼大禍?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泌尿外科羅俊航教授介紹,腎囊腫中大部分為單純性腎囊腫,少部分為複雜性腎囊腫。前者為圓球狀、光滑的球體,中間是液體;後者在B超中能看到是多格狀、多囊狀的,形狀不一定規則,中間也是液體。在複雜性腎囊腫中,有10%可能是囊性腎癌,這就是惡性的了。

對于良性的腎囊腫不一定需要手術,定期觀察即可,即使囊腫破裂液體流出也問題不大。但如果是惡性的,即囊性腎癌則需要盡快手術,否則惡性良性腫瘤越大保腎難度越大,而且一旦破裂囊腫破裂,液體中包含的癌細胞會四散開來,有增大轉移風險。

如何從複雜腎囊腫中揪出那10%的囊性腎癌?羅俊航教授建議體檢報告中如果有“複雜性腎囊腫字樣”都建議去醫院泌尿外科就診,請專科醫生把關,可通過增強CT等手段辨識出是否是囊性腎癌。本文的主人公張女士就是因為漏了“看專科醫生”這一步導緻病情加重,差點腎不保。

中山一院泌尿外科陳旭副教授介紹,他們正進行研究,希望通過人工智能的手段更好地在複雜性腎囊腫中識别出惡性特征。

忽視體檢腫物,2年長出15厘米腎癌

張女士複查“腎囊腫”長大到了15厘米時也害怕了,到當地醫院就診。進一步做CT發現一直誤認為的腎囊腫其實是囊性腎癌,巨大的水囊裡面隐藏着團塊狀的惡性良性腫瘤。

張女士咨詢了泌尿外科專業醫生,普遍認為保腎手術難度十分大,很可能要全腎切除。她了解到羅俊航教授在複雜巨大腎癌治療上經驗豐富,由于挂不上号,張女士通過中山一院網際網路醫院線上上向羅俊航教授求助。

羅俊航教授詳細了解了患者病情,判斷張女士的惡性良性腫瘤還沒有侵犯周圍組織器官或者遠處轉移,屬于T2期腎癌,按目前國内外指南标準,雖然手術難度大,但還是可以進行保腎手術,于是安排其入院。

切瘤保腎手術難度空前,機器人輔助攻克難關

憑借着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手術技巧,羅俊航教授團隊已為多名巨大複雜腎癌患者成功施行切瘤保腎手術,但此次面對15厘米大的腎惡性良性腫瘤,對醫生團隊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挑戰。

羅俊航教授表示,首先惡性良性腫瘤體巨大,是腎髒體積的1.5倍,壓迫腎門血管、下腔靜脈、腸管,分離暴露困難,稍有不慎會引起大出血或損傷腸管;其次,囊性腎癌的囊壁薄如紙,在分離和切除的過程中稍有不慎便會引起囊壁破損,囊内的液體和惡性良性腫瘤細胞流到鄰近部位,引起術後惡性良性腫瘤種植轉移;最後,手術既要完整切除巨大惡性良性腫瘤、縫合大而深的傷口、進行腎髒重建、防止術後出血和尿漏,又要避免腎血管阻斷時間過長,造成術後腎功能不可逆損傷。這一個又一個的難點,都需要羅俊航教授團隊攻堅克難,逐一克服。

腎囊腫/囊性腎癌傻傻分不清?有人差點丢了腎

患者為治療團隊送上錦旗

手術當天,羅俊航教授借助機器人,在三維15倍放大視野的幫助下,清楚辨識惡性良性腫瘤邊界并進行精确分離,避免了誤傷惡性良性腫瘤囊壁、周圍器官和血管,同時,對腎分支動脈進行精細分離和辨識,分步阻斷供應惡性良性腫瘤的分支動脈和供應正常腎的分支動脈。在傷口深部縫合上,羅俊航教授先開放正常腎供應分支動脈再繼續淺層縫合,把腎缺血時間控制在25分鐘内,極大地保護腎髒功能。術後,患者複查腎功能與術前一緻,沒有并發症,目前患者已順利出院。(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王沫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