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作為父母,有時候需要“壞”一點

前幾天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翠鳥把自己的巢築在高處,以此來保證自己的安全。

當它孵出小鳥之後,覺得鳥巢太高,萬一小鳥不小心掉下去,必然無法生還,便将鳥巢往下挪了一點。

等到小鳥長大一點,覺得越發可愛,對于小鳥的擔心也越來越多了,于是把鳥巢又往下挪了一點。

如此幾番下來,一日翠鳥不在,一行人路過,看到巢中的小鳥羽毛顔色非常豔麗,甚是喜歡,便伸手把小鳥抓走了。

作為父母,有時候需要“壞”一點

這其實跟我們很多父母對待孩子是一樣的,凡事都為孩子着想,卻不曾想有時候會害了孩子。

想起天才魏永康,4歲學完國中課程,8歲進入縣重點中學讀書,13歲高分考入湘潭大學實體系,17歲被中科院高能實體研究所破格錄取,碩博連讀。

小小年紀已經達到了很多人一輩子都達不到的高度,但就是這麼一個天才人物,卻被學校退學,原因讓人意想不到——生活不能自理。

因為他母親為了讓他全心全意讀書,魏康勇從小到大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長大之後連鞋帶都不會系。

退學之後原本想要過平平淡淡的生活,不想38歲因病去世,一代天才就此落幕。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有時候就是要做“壞人”,不然孩子沒有辦法在社會中生存。

鳥兒長大需要學會飛翔,孩子長大需要離家,當孩子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父母能力不濟的時候,孩子要怎麼生活呢?

01

我身邊有很多朋友,自己小時候受了很多苦,知道讀書對自己的命運改變有多大,也知道如今的一切來之不易。

是以,在養育孩子方面,希望孩子一帆風順,不能讓孩子經曆當初的苦難和辛苦。

他們在一起聚會的時候,通常都是在讨論什麼學校孩子最舒适。考不上高中沒有關系,可以去好一點的國際中學,沒有考上大學也沒有關系,将來可以出國留學。

他們的想法就是讓孩子無後顧之憂,可以無憂無慮的過完自己的一生,給孩子留了無限的後路。

但如此真的是對孩子好嗎?什麼都得來毫不費力,孩子怎麼會珍惜自己擁有的,怎麼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呢?

作為父母,有時候需要“壞”一點

2

家長給孩子留後路,是個非常普遍的現象。

這樣的後路,就像是翠鳥怕小鳥摔着,不停地往低處安巢。也是父母放棄讓孩子學習适應生活的能力。

有的時候,我們也能意識到,這樣對孩子并不好,但是控制不住自己。一切都是源于自己對于孩子的愛護,害怕他會受傷,擔心他做不到,受不了。

有一句話叫擔心就是詛咒,你越是擔心什麼,這件事情就一定會發生。并不是說擔心本身有問題,而是我們會在自己的擔心之後做一些事情,這些事情具有一定的破壞性。

最常見的,我們擔心孩子做作業不專心,會影響成績,于是每天花很長的時間看着孩子做作業,卻不知道自己正在成為影響孩子專注力的主要因素。

其實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會有一個自我調整的過程,因為他會發現自己的走神會帶來成績不好,或者課上被老師懲罰的自然後果。

作為父母,有時候需要“壞”一點

我們能做的最多就是提醒一下孩子,而不是剝奪孩子自我調整的權利。

外力的強行加入,會讓孩子産生依賴性,認為這件事情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有時還會出現抵抗情緒,導緻專注力越來越下降。

3

父母常說愛孩子,可以為孩子做一切。

什麼是愛?不是無底線的縱容或過度的保護他,而是讓他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也許有人會問,對孩子有期待、有要求,對孩子就不是無條件的愛了。

羅翔老師說過,自律之後才有自由。自由是限制的自由,不是放縱的自由。

愛也是有邊界和限制的。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是不可或缺的觀衆和引導者。父母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給孩子建立好規矩,面對欲望的時候,學會管理自己的行為,學會合作、共赢,在社會的管理制度下生活遊刃有餘。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作為父母我們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面對未來不确定性能力,生活中我們做這些“壞人”,如:

孩子遇到做的作業,不直接告訴孩子答案,而是讓他多思考;

孩子不會疊被子,不是直接包辦,而是不厭其煩的教他;

早上起晚了,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去學校,承擔自己遲到的後果……

想要讓孩子擁有一個完整的人格,父母的“壞”很重要。

作為父母,有時候需要“壞”一點

就像是走在路上要遵守交通規則,騎電動車要戴頭盔,開車要系安全帶,這些都是限制你行為的規矩,讓你感覺交警是個”壞人“。但這正是另外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

“壞”是一種分離的力量,是一種信任的力量。假如翠鳥能夠相信小鳥,能夠适應環境,相信它長大之後,能夠振翅高飛。它便不會往下挪鳥巢。

如果因為太愛孩子,一味地給孩子創造舒适的環境,就像是溫室裡的花朵,一遇風雨便會折翼。

過分的擔心是詛咒,信任便是最好的祝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