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作为父母,有时候需要“坏”一点

前几天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翠鸟把自己的巢筑在高处,以此来保证自己的安全。

当它孵出小鸟之后,觉得鸟巢太高,万一小鸟不小心掉下去,必然无法生还,便将鸟巢往下挪了一点。

等到小鸟长大一点,觉得越发可爱,对于小鸟的担心也越来越多了,于是把鸟巢又往下挪了一点。

如此几番下来,一日翠鸟不在,一行人路过,看到巢中的小鸟羽毛颜色非常艳丽,甚是喜欢,便伸手把小鸟抓走了。

作为父母,有时候需要“坏”一点

这其实跟我们很多父母对待孩子是一样的,凡事都为孩子着想,却不曾想有时候会害了孩子。

想起天才魏永康,4岁学完初中课程,8岁进入县重点中学读书,13岁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破格录取,硕博连读。

小小年纪已经达到了很多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但就是这么一个天才人物,却被学校退学,原因让人意想不到——生活不能自理。

因为他母亲为了让他全心全意读书,魏康勇从小到大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大之后连鞋带都不会系。

退学之后原本想要过平平淡淡的生活,不想38岁因病去世,一代天才就此落幕。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有时候就是要做“坏人”,不然孩子没有办法在社会中生存。

鸟儿长大需要学会飞翔,孩子长大需要离家,当孩子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父母能力不济的时候,孩子要怎么生活呢?

01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自己小时候受了很多苦,知道读书对自己的命运改变有多大,也知道如今的一切来之不易。

因此,在养育孩子方面,希望孩子一帆风顺,不能让孩子经历当初的苦难和辛苦。

他们在一起聚会的时候,通常都是在讨论什么学校孩子最舒适。考不上高中没有关系,可以去好一点的国际中学,没有考上大学也没有关系,将来可以出国留学。

他们的想法就是让孩子无后顾之忧,可以无忧无虑的过完自己的一生,给孩子留了无限的后路。

但如此真的是对孩子好吗?什么都得来毫不费力,孩子怎么会珍惜自己拥有的,怎么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呢?

作为父母,有时候需要“坏”一点

2

家长给孩子留后路,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这样的后路,就像是翠鸟怕小鸟摔着,不停地往低处安巢。也是父母放弃让孩子学习适应生活的能力。

有的时候,我们也能意识到,这样对孩子并不好,但是控制不住自己。一切都是源于自己对于孩子的爱护,害怕他会受伤,担心他做不到,受不了。

有一句话叫担心就是诅咒,你越是担心什么,这件事情就一定会发生。并不是说担心本身有问题,而是我们会在自己的担心之后做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具有一定的破坏性。

最常见的,我们担心孩子做作业不专心,会影响成绩,于是每天花很长的时间看着孩子做作业,却不知道自己正在成为影响孩子专注力的主要因素。

其实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会有一个自我调整的过程,因为他会发现自己的走神会带来成绩不好,或者课上被老师惩罚的自然后果。

作为父母,有时候需要“坏”一点

我们能做的最多就是提醒一下孩子,而不是剥夺孩子自我调整的权利。

外力的强行加入,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性,认为这件事情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有时还会出现抵抗情绪,导致专注力越来越下降。

3

父母常说爱孩子,可以为孩子做一切。

什么是爱?不是无底线的纵容或过度的保护他,而是让他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也许有人会问,对孩子有期待、有要求,对孩子就不是无条件的爱了。

罗翔老师说过,自律之后才有自由。自由是约束的自由,不是放纵的自由。

爱也是有边界和约束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是不可或缺的观众和引导者。父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给孩子建立好规矩,面对欲望的时候,学会管理自己的行为,学会合作、共赢,在社会的管理制度下生活游刃有余。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作为父母我们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面对未来不确定性能力,生活中我们做这些“坏人”,如:

孩子遇到做的作业,不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而是让他多思考;

孩子不会叠被子,不是直接包办,而是不厌其烦的教他;

早上起晚了,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去学校,承担自己迟到的后果……

想要让孩子拥有一个完整的人格,父母的“坏”很重要。

作为父母,有时候需要“坏”一点

就像是走在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骑电动车要戴头盔,开车要系安全带,这些都是限制你行为的规矩,让你感觉交警是个”坏人“。但这正是另外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

“坏”是一种分离的力量,是一种信任的力量。假如翠鸟能够相信小鸟,能够适应环境,相信它长大之后,能够振翅高飞。它便不会往下挪鸟巢。

如果因为太爱孩子,一味地给孩子创造舒适的环境,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一遇风雨便会折翼。

过分的担心是诅咒,信任便是最好的祝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