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陝西農村報:陝北民歌唱出新時代的贊歌

陝西農村報:陝北民歌唱出新時代的贊歌

陝西農村報1月28日七版

陝北民歌,一部用老镢頭镌刻在西北黃土高原上的傳世巨著,講述着黃土高原的社會變遷、風土人情、勞動生産、愛情婚姻等故事。

1月17日,記者走訪了榆林市榆陽區陝北民歌博物館,在一幅幅曆史圖檔、一件件演奏樂器中,找尋陝北勞動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結晶,從歌聲中了解陝北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

陝西農村報:陝北民歌唱出新時代的贊歌

陝北民歌表演所用的三弦等樂器。

歌從陝北來

陝北民歌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周朝中期,盛行于榆林市、延安市,主要有信天遊、小調、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種。

明朝移民運動使陝北地區人口大量發展,蒙、回、漢各民族文化在這裡融合,秧歌、道情、榆林小調、民歌等與當地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獨特的陝北民間藝術。清朝中期,陝北各縣大批男子北上打工販運,由此産生了大量“走西口”民歌,如《走西口》《趕牲靈》等。

“20世紀30年代以前,陝北民歌是陝北人民在勞作、過節、婚喪嫁娶、廟會等生活場景裡,觸物生情,即興編唱出來的。”陝北民歌博物館從業人員萬勝凱說。

1935年,随着黨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陝北,中國革命進入新的曆史時期。也是在這段時間裡,陝北民歌迎來了發展時期。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這首被大衆熟知的陝北民歌《東方紅》,由佳縣農民李有源創作。

進入新時代,陝北民歌與時俱進,許多具有陝北風情的歌曲應運而生。《榆林美》《愛陝北》成為新編創歌曲的代表,歌唱人民群衆的幸福生活。榆林大劇院原創産品《歌從陝北來》實作常态化演出,讓觀衆感受到陝北民歌的深厚底蘊和無窮魅力。

陝西農村報:陝北民歌唱出新時代的贊歌

王向榮(中)及衆歌手演唱《天下黃河幾十幾道彎》。康亮亮 攝

為民歌“安家”

2018年5月23日,位于榆林市榆陽區金沙路和紅山東路十字東北角的陝北民歌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作為目前國内唯一一座以陝北文化為元素、以陝北民間音樂為主體、反映陝北曆史變遷、展現陝北曆史人文精神,并集民歌研究創作、教育訓練交流、演藝推廣、産品研發于一體的專題博物館,陝北民歌博物館已經成為黃土高原上一座新的文化地标。

在陝北民歌博物館,六大特色版塊運用圖檔文字、視聽體驗和場景複原等手段,全面展示了陝北民歌的發展脈絡和故事,對陝北民歌的藝術内涵進行空間升華。

為了提升陝北民歌文化品牌,博物館以現代文化産業營運為依托,建設範圍包括文創産品銷售區、書吧咖啡休閑區、餐飲中心、陝北民歌教育訓練中心、陝北民歌體驗中心、陝北民歌交流中心、陝北民歌錄音制作中心。另外,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五百人劇場裝修兼顧陝北民歌大舞台的功能,可滿足各類演出需求。

“陝北民歌公益教學課每周六上午9時、下午2時30分開始,目前約有200多人,大都是周邊各社群居民,也有來自其他縣區的民歌愛好者。”在陝北民歌博物館開展民歌公益教學的老師周淋介紹。

文化創意産業與餐飲、零售行業的發展相結合,讓陝北民歌這張城市文化名片吸引了五湖四海的遊客慕名而來。自開館至今,陝北民歌博物館累計接待來自國内外的參觀團隊3105個,參觀人次36萬人(次),為普及陝北民歌基礎知識、展示陝北民歌發展成果、繁榮陝北民歌文創事業搭建起了重要平台。

陝西農村報:陝北民歌唱出新時代的贊歌

榆林春晚節目錄制現場。

民歌迎新春

1月25日正值小年夜,在阖家歡聚的時刻,一場“雲上”春晚,讓榆林市民在民歌聲中迎接新春。

當晚8時,“歌從陝北來”陝北民歌“雲”春晚在陝北大秧歌表演中拉開序幕,十幾個節目精彩上演,快手、抖音、視訊号、榆林VTV四大直播平台同步直播,超20萬名觀衆線上觀看了本次演出,讓人們充分領略到陝北民歌的魅力。

今年春節,榆林市共有“大紅的榆林大紅的年”2022年榆林市春晚和“我和我的家鄉”2022年榆林市網絡春晚兩場晚會。節目組啟用了一個360度的舞台,打破了舞台的界限,打造出多場景及空間轉場變化,給觀衆移步換景、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在内容上,整台晚會以“大衆品位講好精彩榆林故事,百姓視角盤點幸福社情民生”為總基調,推出民歌、舞蹈、戲曲等15個節目。

為進一步傳承發揚陝北民歌文化,榆林市成功舉辦了陝北民歌藝術節、陝北民歌大賽、鎮北台千人老腰鼓活動和“陝北榆林過大年”系列活動;收集整理了各類陝北民歌3000餘首,編輯出版了《陝北民歌大全》,制作了《永遠的信天遊——榆林印象》。

陝北民歌随着時代的發展,已經使民間小調逐漸演變成為大衆音樂,這是藝術品種的創新發展。陝北民歌進校園、“陝北民歌博物館杯”音樂比賽……一系列創新性展演形式,讓陝北民歌成為活着的藝術,成為一個依然興盛和正在發展的藝術。陝北民歌終将走出黃土高原,從一種地域性的民間歌曲演化為一種充滿獨特魅力的文化藝術形式。(陝西農村報記者 何豔豔)

往期文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