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切緬懷阿昌族老文藝家孫家紳

深切緬懷阿昌族老文藝家孫家紳

孫家紳,這個名字,在阿昌族文化藝術曆史發展過程中,在阿昌族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創作中,十分重要。這個名字的出現,宣布阿昌族書面文學創作者的産生,它與阿昌族文化藝術創作者、民族傳統文化的優秀紀錄者、傳承者,緊密聯系在一起。他創作始于1960年前後,在阿昌族文學創作者群體中創作最早。他發表在《團結報》上的詩歌作品《願我的歌》《雙铧雙犁訴苦》是阿昌族文學創作的開山之作。

驚悉阿昌族文藝家孫家申同志,四月二十七日淩晨四點,駕鶴西去,享年87歲。深感痛惜,悲痛哀傷,扼腕歎息。孫老一生工作勤懇,在阿昌族群第一個發表了文人詩歌與書面文學作品,填補了阿昌族作家文學創作的空白,文化自信與品德高尚,伴随他畢生耕耘,他是本族重要的文化藝術家,在民間文學口頭口傳文學沃土上,突破性開創了作家文人文學創作新格局。孫家申是不可複制之民族文化前輩,斯人已逝,阿昌族文藝創作群體又損失了一位重要作者,不可估量,青山垂淚,揮淚痛别,願逝者安息,生者安康。

孫家申是阿昌族文藝家,也是非常重視與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的一個文化學者。

1953年,孫家申從梁河縣阿昌族山鄉,有幸進入雲南民族學院民族文化幹部教育訓練班學習,學習期滿結束後,回到邊疆參加土地改革工作。從一個阿昌族農家子弟,開始成長為紮根邊疆阿昌族幹部,曆經“土改”工作,梁河縣人民銀行、梁河縣糖廠籌建處等多個機關與崗位,風雨兼程工作四十多年,最後至1995年在梁河縣政協光榮退休。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他虛心學習,以飽滿熱情大量接觸民間文學創作,在工作之餘,開始搜集整理發表民間故事、風俗、音樂、歌謠及理論探索文章。1962年孫家紳、李發祜收集的阿昌族民歌《楊柳曲》,收入詩歌集出版發表,這是一首學習借鑒阿昌族山歌,以“山歌體”形式創作整理的新民歌,生動形象地反映了農業春耕勤勞緻富的生活,是一首生活氣息濃郁,文學風格活潑開朗的民歌。

孫家紳是阿昌族第一個發表文學作品的作者。他是梁河縣杞木寨公社灣中大隊人,現今行政區劃撤并鄉鎮隸屬芒東鎮灣中村上寨人,他是阿昌族群體中參加民族工作隊較早之一,五十年代初期曾先後到内地民族幹部學校民族學院教育訓練。火熱的邊疆工作與勞動生産中受到文藝創作啟發,萌發了他贊美新時代,歌唱新生活的創作沖動,拿起筆杆來,從記錄山歌,收集民歌,記錄整理民間故事,寫作民俗風情文章,開始走上文學創作之路。他創作始于1960年前後,在阿昌族文學創作者群體中創作最早。他的詩歌作品《願我的歌》《雙铧雙犁訴苦》是阿昌族文學創作的開山之作。他與另一名阿昌族作者曹國翠的詩歌,在1965年前後先後發表,同時代早期創作的一些新民歌,作品洋溢着生活氣息,發表在《團結報》(今名《德宏團結報》),這是訖今能見到的阿昌族作家文學最早的詩歌作品。這些文學創作開創性填補阿昌族文學發展的空白。

我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考入中央民族學院漢語言文學系,開始注意到孫家申的作品,與他成為文學創作結緣的忘年之交。

第一次印象深刻的見到他是1982年8月,我從中央民族學院讀大學暑期回鄉社會調查,有幸參加了梁河縣阿昌族民間文學讨論會。在會場上第一次聽到了他充滿親情愛意的發言,第一次見到他笑咪咪的慈善面容。之後,收到他寫來的許多來信,有鼓勵我在大學裡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将來大學畢業後,回家鄉建設邊疆的内容,也有他寫的或縣裡民族民間文學調查小組刻字臘紙油印的民間故事與文藝作品。每封寄自遠方的來信都是滿滿的諄諄教誨和沁人心脾的暖心話。

我大學畢業了,在工作中的三十多年,繼續延續讀大學時的友好交流交往,與他一直都是保持着斷斷續續的聯系。之前是書信往來,待他退休回老家安享晚年後,他兒女安裝了一部程控電話。有時候,我們會通過電話讨論阿昌族文化發展繁榮與相關問題。我在做新媒體《每天一句民族話》教學與調研釋出的三年時光中,謙虛謹慎,滿口母語,滿腹經綸的孫家申老師,給我們許多支援和幫助。記得,有一次,我們涉及時政詞彙翻譯,我問他“烏紗帽”怎麼翻譯?他想了想說“召烏kuo”,我又問他“官本位”,又怎麼翻譯更好啊?他又說“召當苦”。語出驚人,向他求教獲得幫助的這兩個詞語,字詞義翻譯,十分貼切,生動,充滿智慧,被廣泛認同認可,他的博聞強識,受益匪淺。在幾年時間中,就這樣,我們每當遇到困難,就不斷請教他,每次他都是能給我們很好的解釋與幫助。

孫家申,也見寫孫家申,孫加紳。生于民國三十年代,曆經新舊社會,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獲得新生,在黨和國家的培養下,他兢兢業業,鞠躬盡瘁,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努力工作一輩子,享年八十七歲。他是一位好長輩,是一位好父親,是一位好同志,是一位好黨員,是一位好文藝家。

我最後一次見到他,是2019年11月,因為《阿昌族春燈實用手冊》課題項目組,深入鄉村調查,我與趙興旺一行來到灣中河邊的古老鄉村一一灣中村采訪。當天所訪談的第一位春燈文化人,就是時年八十三歲已耄耋之年的孫老。那天,我們來到石闆鋪路的灣中上寨,進入他家小院。孫老年事已高,但是我們之間交流順暢,用母話交談甚歡,他好幾次習慣性地用手掌捂着嘴巴,呵呵地笑着。他已腿腳行走不便,旁邊放了一個輪椅,一副拐杖,相對坐在一起,陽光灑滿整個院落,就這樣聊天,扯散白話。告别之際,我們還再三恭祝孫老壽比南山,百歲安康。

現在孫家申老前輩,已壽終正寝,我們永遠都會想念他的作品,他的為人,他的品德,他的高風亮節,他的福蔭後人,他對我們後輩的扶掖提攜與鼓勵支援,将永遠是我們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内生動力,我們将繼承孫家申同志的文化自信與文學創新探索精神,繼續沿着弘揚與創新優秀民族文化傳統之路,砥砺前行。逝者安息,生者安康,祈禱孫老一路走好。

孫老先生和藹可親,是一位一但相識就無法忘卻的知己。驚悉斯人離世,倍感痛惜。願孫老先生在天堂一切安好!

深切緬懷阿昌族老文藝家孫家紳

1984年春節孫家申同志(右二)與張正洪(右三),孫家柱(右四)等縣委黨政幹部在丙蓋大隊參加阿昌族窩羅節。(孫家柱提供)

深切緬懷阿昌族老文藝家孫家紳

1962年孫家紳、李發祜收集的阿昌族民歌《楊柳曲》,收入詩歌集出版發表,這是一首學習借鑒阿昌族山歌,以“山歌體”形式創作整理的新民歌,生動形象地反應了農業春耕勤勞緻富的生活,是一首生活氣息濃郁,文學風格活潑開朗的民歌。

深切緬懷阿昌族老文藝家孫家紳

1962年孫家紳、李發祜收集的阿昌族民歌《楊柳曲》,收入詩歌集出版發表,這是一首學習借鑒阿昌族山歌,以“山歌體”形式創作整理的新民歌。1975年被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收入《孔雀開屏迎朝陽》詩歌集。

深切緬懷阿昌族老文藝家孫家紳

追思孫家申同志。趙興旺 拍攝

深切緬懷阿昌族老文藝家孫家紳

追思孫家申同志。曹歌 拍攝

深切緬懷阿昌族老文藝家孫家紳

追思孫家申同志。趙興旺 拍攝

深切緬懷阿昌族老文藝家孫家紳

追思孫家申同志。曹歌 拍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