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明起源 關于西山城址的特點和曆史地位

文明起源 關于西山城址的特點和曆史地位
文明起源 關于西山城址的特點和曆史地位

BRM1甲:35玉魚

長6.9、寬1.8、厚0.4厘米

青綠玉質,局部受沁,有朱砂附着。魚下唇處有一斜對角穿孔。本玉魚出土于墓主人胸部右側,是依料施工的作品,玉料來源可能是主料取下後所餘留的不規則形邊料。魚的背鳍和尾部是依邊料的外形特征調整設計而成,故共處在一條直線上。由此可知,本玉魚是以餘料再設計制作而成的“次生形玉器”。由于外形是以餘料略加修整而成,并非刻意設計制作而成,是以與之配套的紋飾略顯粗簡。由于未有太多的工序修整,紋飾線條呈現明顯的砣具琢磨痕迹。有關于次生形玉器的讨論可參考本書的專文。

《關于西山城址的特點和曆史地位》

錢耀鵬,《文物》1999年第7期第41~45頁

本文對河南鄭州西山仰韶文化晚期城址的特點及其在中國城的起源與早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進行了探讨。作者首先介紹了西山城址的建造過程:西山城在平面上大緻近圓形,總長265米;建造方法是在拟建城牆部分把疏松的土挖至生土形成城牆基槽,在基槽平面上夯築城牆,又在牆外取土形成壕溝,以作為城牆的輔助性防禦設施而加以利用,兩者共同構成了西山城的有效防禦體系。在建築方法上,西山城采用方塊版築技術,在經修整的生土上分段、逐塊、逐層夯築而成,夯具可能是數根一組的木棍集束而成。牆體的基底部一般較寬,後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漸内收,形成一級一級的台階狀結構。西山城的相對年代為仰韶文化晚期,絕對年代在公元前3300年至前2800年之間,它是大陸目前最早的版築夯土城址。

西山城的特點是原始性和進步性同時存在,明顯具有繼承和發展的性質。它的原始性主要包括:其一,西山城的平面結構近圓形,有别于龍山文化常見的方形或長方形結構,在平面結構上又繼承了環壕聚落的特點;其二,西山城的城垣雖有基槽,但基槽深度有限;其三,西山城的建造不僅在具體構築方法上不甚一緻,且版築技術也較為原始;其四,城牆内外兩側及中心部位版築的夯土硬度有别,夯層厚度也不一緻。同時西山城址内的大型房屋建築可能仍是地面式的,不同于龍山時代的夯土高台建築。西山城的進步性主要表現在城垣的構築技術方面:首先版築技術的運用,增強了城垣的防禦功能;其次是挖基槽方法的運用,這是一種較為進步的築牆方法。西山城的發現,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首先西山城的發現進一步證明了大陸古代夯土城址起源于環壕聚落,在防禦設施方面存在以環壕為中心到以夯土城垣為中心的演變過程;其次西山城的發現表明,夯築城垣在發生發展過程中其技術方法存在由地面堆築到挖槽築基、由夯土堆築到夯土版築的演進曆程;再次西山城的發現不僅證明中國最早的城可能發現于仰韶文化中晚期,而且說明仰韶文化晚期的城垣建築已經采用夯打、版築和挖槽築基等多種方法和技術;最後,西山城的發現及諸多因素表明黃河流域夯土城址的發生發展,特别是技術的進步明顯有别于長江流域,這可能與黃河流域地處大陸南北交彙中心地帶的地理位置及特殊的地質特點有關。由此,西山城的發現對于認識仰韶文化及黃河中下遊地區在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史上的地位及作用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文明起源 關于西山城址的特點和曆史地位
文明起源 關于西山城址的特點和曆史地位

文字來源《中國文明起源研究要覽》,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編

圖檔及說明來源自圖書《國玉器》,北京大學震旦文明研究中心等編著,201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