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晗陽:我與大咖面對面(下)

人物檔案

秦晗陽,男,漢族,山西介休人,行政管理學院法學20級1班學生。

01.

随王士祥教授品讀書意趣

聽說王士祥老師要來,我很激動。王老師是百家講壇的主講嘉賓,我以前經常在電視上看他講《隋唐考試風雲》,不成想如今竟然有機會面對面了!

初見王老師,第一印象是一個體型微胖、穿着樸素、慈眉善目的老先生。他說話既有力又不失柔軟,一字一頓,幽默風趣。

王老師講的主題是“讀書與個人成長”,開始并沒有先談讀書,而是論起了人的習性。他讓同學們讨論——人之初性善還是性惡?我想,社會上雖然有許多不公不義的事情,但是人的内心深處仍有恻隐、慈悲、羞惡,隻要時時内省,就能變得更好。

秦晗陽:我與大咖面對面(下)

但沒想到,王老師并沒有從這方面入手,而是給我們講了孟、荀的老師孔子的觀點——“性相近,習相遠也。”我聽了之後恍然大悟,直呼高明——一來贊歎夫子的智慧,二來感歎王老師方法高明,入乎其中超乎其外,給人醍醐灌頂、恍然大悟的感覺——不愧是名師!

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王老師對堅持的認識。他從慧可禅師立雪斷臂的典故,告誡我們,佛祖所說的道理須精進修行,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是無法得證的。所謂“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松勁退千尋”,讀書自然也是要堅持,長期以往,必然會有所收獲。

可能跟研究方向有關,王老師喜歡講史。泰山大講堂邀請王老師來過好幾次,每次講的内容都不一樣。通過王老師的報告,“達摩祖面壁問道”、“慧可禅師斷臂求學”、“韓信受辱立心”等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深深刻在了我的腦海中。

02.

與丁繼平共享音樂盛宴

丁繼平教授的報告,更像一場音樂會。

丁老師是中國音樂家協會高校聯盟副秘書長、原山東農業大學藝術學院院長。他穿着一身黑衣,胖胖的,一副爛漫可愛的樣子。

丁老師上來就給我們科普,什麼“節奏”、“曲式”、“和聲”、“速度”、“音色”……這對包括我在内的絕大多數隻會聽歌的同學來講,全是陌生的東西,大家一臉懵懵。好在,怕我們不懂,丁老師是一邊講一邊唱,時而揮舞胳膊時而敲打講台,整個教室充滿了歡快的氛圍。

為了講清楚音高、音值、音強、音色之間的差別于聯系,丁老師以四川民歌《槐花幾時開》為例,并親自演唱:“高高山上喲,一樹喔槐喲喂,手把欄杆噻,望郎來喲喂。娘問女兒啊,你望啥子喲喂,我望槐花噻 幾時開喲喂 ……”聽到丁老師的歌聲,我仿佛看到在美麗的鄉村邊,一位漂亮的姑娘站在山崗上癡癡遠望的畫面,空氣中洋溢着濃濃的槐花香。

秦晗陽:我與大咖面對面(下)

而後又是《沂蒙山小調》、《人說山西好風光》等民歌。整個報告廳除了音樂還是音樂,除了歌聲還是歌聲,講座就像一場音樂會。從那一刻,隻喜歡輕音樂的我,一下子喜歡上了民歌,覺得近代音樂形式中沒有什麼比民歌更有生命更純粹了。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專家和學者都像丁老師這樣能帶動歡快的氛圍。有些報告内容本身就比較沉重,還有的距離學生比較遠,大家很難産生情感共鳴,但,這些人都是大家,内容都很有深度,隻要認真聽下來,都能令人霍然開朗,眼界陡然一寬——當然,每場報告,都會有不同的适應人群。

03.

與專家教授們共餐

我接觸的專家教授們,不僅台上縱橫自如,台下一舉一動同樣令人受益匪淺。

王保國教授是鄭州大學教授,他總是給人以和藹可親的感覺,和我們交談總是帶着一臉笑意。陪他就餐,我趁機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心中對未來充滿了憧憬,但是我發現在落實時總感到有些吃力。”

他頓了頓,微笑着說:“儒家之是以可以實作其人生理想與人生目标,是因為儒家思想為格物緻至,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用到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如果想成功,一定要做到知行合一緻良知。加強自身心裡建設,塑造君子的理想人格。”

聊着聊着,菜漸漸上來了。王老師非常有趣,每上一道菜,他都會對菜品進行點評,緩緩道出每道菜背後的曆史文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看到小米粥,就講起了孔子與小米粥的故事。他說,孔子那個時代飯菜的選擇很有限,做飯的方法也還在草創時期。

主食主要是各種谷物,最早是小米。小米可以補中益氣、健脾開胃。孔子在奔波于周遊列國的路途中,能喝到一碗熱騰騰、黃澄澄、冒着糧食香氣兒的小米粥暖胃暖心,足以安撫一日的辛勞與饑寒。

秦晗陽:我與大咖面對面(下)

李工真教授來自于武漢大學,是國内知名的歐洲曆史學者。他與王教授正好相反,平時臉上寫滿了嚴肅認真,隻有在吃飯時,我們才能看出他的随性與自然。

報告結束後,我們一般是在學校食堂陪專家學者們共餐。李教授那天,我們想選一家重慶菜餐口。做菜師傅都是道地的重慶人,風味鮮香麻辣。我們擔心李教授不喜歡,征求他的意見,他大手一揮:“不必在意我,你們點你們想吃的!再說,我是湖北人,能吃辣!”

幾道菜品上來,教授越吃越開心,越聊越開心,一點架子也看不出來。他邊吃邊向我們介紹飲食知識。看到菜品的葷素搭配,他又講起了曆史:正是歐洲遊牧民族的食肉習性,才讓大部分歐洲人長得高大結實,但也正是他們的食肉習性,導緻食物難以儲存,進而難以形成長期穩固的政治形态和國家形态。

陪“泰山大講堂”一路走過來,我接觸到了一批學術大咖。他們很多都登上過央視的百家講壇,能在泰科見到他們,我都深感榮幸。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在不知不覺中改變着我的認知和生活習慣,拓展着我的視野。

有人問,“泰山大講堂”有什麼用?我覺得,一場場聽下來,一次進步一點,積少成多,慢慢就滋養了自己的人生,不知不覺間就會産生很大的改變。

● 山東唯一全員書院制大學 ●

供稿 | 雪起

編輯 | 張靖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