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子和孔子的4段對話,讀懂一段,受用終生!

作者:五彩秦安
老子和孔子的4段對話,讀懂一段,受用終生!

作者:洞見MK

聞一多曾說:

“四千年的曆史裡,除了孔子見老子,沒有比這兩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聖,更可紀念的。”

孔子曾經三訪老子,虛心問道。

從他們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孔子推崇仁義禮智信,注重世俗規矩;老子講究道法自然,強調無為。

當兩種偉大的思想相遇,究竟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

今天,晚君帶大家深度解析兩位哲人的4段對話。

讀懂了之後,相信你也能獲得指引,在複雜多變的社會中,找到一條适合自己的處世之道。

1

第一次對話

老子和孔子的4段對話,讀懂一段,受用終生!

孔子生活的年代,禮樂制度基本崩塌。

他對此非常痛心,但也無法改變現狀。

後來聽說國都城内的史官老子博學,孔子便起身前往洛陽向老子問禮。

一見到老子,孔子便開始訴說他對當今禮崩樂壞,人心不古的不滿。

老子隻是耐心地聆聽,笑而不語。

到了黃河邊時,他指着滾滾東流的河水,對孔子說了一番話。

老子問:“你為什麼不學習水的德行呢?”

孔子反問:“水有何德?”

接着,老子就提出了著名的“上善若水”的觀點。

老子說,最上乘的善行應該像水一樣。

水看起來很柔弱,但它的韌性極強,上能入天,下能滲地,還能穿透堅石。

這叫做“強大”。

水看起來沒有固定的走向,實則依托地勢而流走,遇障礙它能迂回,有決口它就奔流。

這叫做“變通”。

如果沒有水,萬物将無法存活,但它卻不争不搶,不炫耀自己的功績,不顯露自己的鋒芒。

這叫做“謙卑”。

正因為這些特質,水才能在自然界不斷循環,成為永遠的大地之源。

老子的這段話,是在提醒年輕的孔子,要像水一樣,收斂自己的張揚與浮躁。

孔子聽後頓悟,連連稱贊。

《論語》裡講:“君子不器。”

意思是說,君子不應當局限于一種特定的視角,而應當具備廣泛的能力和胸襟。

很多人在初入社會時,難免年輕氣盛。

看到某些不良的風氣,就想“整頓”一番。

但如果你能力不足,卻又沖動莽撞,隻會讓自己處處碰壁,陷入擰巴内耗之中。

這個時候,就需要學習水的品德。

耐住性子,默默沉澱,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和能力。

當你的視野開闊了,實力強大了,自然能用切實的行動,解決眼前遇到的問題。

2

第二次對話

老子和孔子的4段對話,讀懂一段,受用終生!

孔子與老子論禮數日後,收獲良多。

離開之際,他向老子鄭重辭行,此時,老子又對他進行了一番勸誡。

老子說:

“在當今社會上,聰明善辯的人最容易丢了性命,因為他總是指出别人的過錯。

是以,為人還是要謙卑一點。

作為晚輩,就不要把自己姿态放太高;作為下屬,就不要在上級面前顯擺自己的高明。”

老子這幾句話,說透了為人處世之道。

審時度勢,明哲保身,在任何時代都是必不可缺的能力。

司馬懿少有謀略,學識過人,蟄伏七年,才被曹操征召為謀士。

但即便入了相府,他也并不急于表現自己。

他從不主動出謀獻策,搶在人前出風頭,而是躲在暗處觀望局勢。

在得知自己被曹操提防後,他表現得更加乖順。

整天老老實實地做自己本分内的事情,從不妄評妄議,這才取得了曹操的信任。

後來,曹丕即位後,司馬懿依舊謹言慎行。

正是這份先隐後等的藏巧之能,讓司馬懿的仕途越來越順,從一介儒生一步步走到位極人臣。

而身為同僚的楊修,則沒這麼好運。

他雖然也有些真本事,卻恃才傲物,不懂得收斂自己。

在曹操和劉備争奪漢中的關鍵一戰中,他大膽揣測主公會撤退,就提前收拾好了行李。

這一舉,引起了整個軍隊的騷動。

曹操大怒,得知此事後便殺了楊修。

司馬懿和楊修,同為謀士,卻有着完全相反的結局,究其原因就在于兩人心性不同。

《鬼谷子》有言:“聖人之道,在隐與匿。”

一個人不管有多麼出衆,一旦在人前賣弄了,就一文不值了。

因為張揚狂妄,隻會暴露自己的底牌,招來禍端。

真正強大的人,其實都如成熟的稻穗,彎得下腰低得下頭。

為人處事,要時時警惕。

謙虛低調,不張揚,不炫耀,人生才能平穩順遂。

3

第三次對話

老子和孔子的4段對話,讀懂一段,受用終生!

兩人第三次對話,發生在老子辭官回到故鄉後。

這次會見,孔子已經步入中年,但他的仁政理想還未實作,不禁對人生産生了迷茫。

于是,他又來請教老子。

孔子感歎道:“所有的東西就像河水一樣啊,不知不覺就流逝了。我的人生,又該走向何處呢?”

老子回他道:

“天地萬物,都是自然的産物,都遵循興衰變化的規律,人也不會例外。

這有什麼可傷感的呢?

或生或死,或榮或枯,都是自然的結果,當你接納了這個事實,内心就不會恐懼慌亂。

但如果你追逐功名,就會為功名所累,那這一生對你來說,不過是束縛自我的囚籠罷了。”

聽過這樣一句話,你在意什麼,就會被什麼困住。你越想控制什麼,就越會被什麼給控制。

我不禁想到秦相李斯的故事。

為了爬上高位,李斯不擇手段,做了很多違背良心的事情。

先是構陷同學韓非,殺了潛在對手;

後又篡改诏書,騙殺太子扶蘇;

為了保住官位,他還曲意奉承胡亥,加速了秦國滅亡。

李斯這一生為權為财,費盡心力,整日惶惶。

直到被當街腰斬前,他腦子裡忽然閃回了年輕時和兒子一同捕獵的場景。

到了這時,他才終于明白:

财富名位都是過眼雲煙,那些藏在平凡裡的瑣碎幸福,才是自己最珍貴的東西。

人這一生面臨着無數的選擇。

有舍必然有得,有得必然有失。

很多人一路走來,選擇的都是欲望,權力,或者财位,以為這些是無上榮耀。

可是到頭來才發現,在追名逐利的過程中,失去的東西遠勝于所得。

反而丢掉了自己的尊嚴和良心,讓自己變得自私而偏執。

人生短暫,且行且珍惜。

認真過好每個朝朝暮暮,享受當下的每時每刻,和在乎的人在一起,做喜歡的事情,便不枉此生。

4

第四次對話

老子和孔子的4段對話,讀懂一段,受用終生!

孔子與老子兩人最後一次會面,發生在很多年後。

此時孔子已聞名于世,而老子已經隐居。

孔子研究了大半輩子的古代經典,還是沒能領悟“道”的真谛。

于是便求教老子,何謂天道。

老子告訴他:“想要窺伺大道,就一定要把心放在物的本源上,舍棄萬物的不同,而看到萬物共通之處。”

孔子問:“觀察到相同之處又怎麼樣呢?”

老子回:“從同質的一面去看,物我、是非、生死、晝夜、福禍……都沒什麼差別。

所有東西分不出一個高低貴賤,你就不會因為得到什麼而高興,也不會因為失去什麼而沮喪。

這時候,人的心中就會如同古井一般,不起波瀾,自得其樂。”

孔子依舊不解,萬事萬物各有其質,怎麼能看作是一樣的東西呢?

老子回複道,用眼看當然完全不同,但如果你試着用心去看呢?

關于老子的觀點,《莊子·達生》中有一個形象的比喻。

書中記載:“以瓦注者巧,以鈎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惛。”

人在賭博時,如果用磚瓦等便宜的東西作為賭注,心裡很輕松,是以常能巧中。

而以腰上的佩飾為賭,就會患得患失,生怕自己輸掉。

當以黃金為賭注的時候,因金價昂貴,得失心已經被擡到了最高處。

心中便慌亂無主,屢屢出現昏招,甚至有可能輸得一敗塗地。

可見,所謂的榮辱輸赢,完全取決于個人的心态。

你把東西分出三六九等,就會因為得不到最好的而懊惱;

你把境遇歸為或福或禍,就會因為不如願,而陷入怨恨。

有一句話說得好:“心在平處,生命的品質才在高處。”

或成或敗,皆是人生常态。

别奢求完滿,别懼怕失去。

以平常心對無常事,哪怕外界風浪再大,你也能在歲月的長河裡,閑庭信步,慢看生活的雲卷雲舒。

《舊唐書》有言:“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

作為中國曆史長河中的兩顆璀璨明星,老子、孔子的思想不僅是中國哲學的瑰寶,也是人類智慧的燈塔。

跨越千年,我們仍能從中獲得啟迪和指引。

隻有像他們那樣,時時檢討,常常沉思。

在困境中尋找機會,在挫折中增進智慧。

我們才能不斷地破局成長,遇見更優秀的自己。

點個贊吧 ,與朋友共勉。

來源:洞見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以與我們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