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子講知行合一嗎?上中下三士是如何知行合一的?

我們現在一談起“知行合一”,好像這就是王陽明的發明。其實“專利權”首先應該是老子的,老子的“道和德”,就是“知行合一”的另外一套文字表述罷了,而《道德經》的第41章,講的就是如何“知行合一”。今天就通過對第41章的分析,來說明怎樣“知行合一”。

老子講知行合一嗎?上中下三士是如何知行合一的?

對這一章的傳統解讀,完全可以用“支離破碎”來形容,解讀了半天,不知道老子到底在講什麼,大部分解讀者都沒有發現本章“知行合一”的内涵

其實這一章的主題非常明确,就是在講“知行合一”。上邊已經講了,“道德”就是“知行合一”的另外一種表述罷了:人類通過“道可道”,形成了許多“非常道”,怎樣把“非常道”付諸實踐,那就是要立即、馬上去行“德”,如果不“德”,“道”有何用?

我們以前的文章中分析過,《道德經》第1章是總論,第2到第39章是講“道可道,非常道”的,第40章是“道”與“德”的過渡章,第41至80章講的就是“名可名,非道名”,即認知實踐的落實,換個說法就是行“德”。那麼第41章首當其沖,講的就是“德”的總原則,那就是“知行合一”,這就是第41章在《道德經》中的邏輯定位。

是以,這一章中出現的“道”,都是“後天之道”,是“實踐之道”,“一道到底”的解讀者很容易就将本章解讀得支離破碎、不知所雲,原因就是将本章的“道”了解為“先天之道”。

關于“先天之道”和“後天之道”,我在以前的文章多次講過,為了照顧第一次閱讀本人文章的讀者朋友,我在此再啰嗦幾句:“先天之道”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一個“道”,是宇宙自然的運作之道,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之道;而後兩個“道”是人們通過認知從自然的運作之道中總結、提煉出來的人類遵行自然之道的實踐方法、原則等認知邏輯,是主觀能動的産物,是以是“後天之道”。

“先天之道”雖然是認知的本源,但對人類來說是不可用的,因為它是“樸”,相當于原木,要想用,就要“樸散為器”,形成“後天之道”,也就是“道可道”之後,形成的“非常道”——各種各樣的認知邏輯。這個道理很好了解,一根原木我們無法利用,隻有把它做成各種各樣的器具,我們才能用。

而所謂“知行合一”的所“知”就是各種各樣的“道理”,而不是其它。比如: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勤勞緻富;老實人不吃虧、吃虧在于不老實……如果有人反對這個意見,非得一口咬定本章所說的是“先天之道”,我建議你拿出來一個可用的“先天之道”讓我們見識見識!

知行合一的層次: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各種各樣的“非常道”就擺在那裡,我們的祖先已經把它“可道”出來了,我們隻需要去做就行了,知道并去做——道而後德,看似簡單的,但在不同的認知主體,對待它的态度有三種:

第一種是“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有的人聽到某個道理很有道理,就立即去實踐,這就叫“知行合一”。

第二種是“中士聞道,若存若亡”:有人聽到了某個道理好像很有道理,也去實踐,但實踐起來可能不會立即見效,就不再熱情投入,是以效果也不會很好。

第三種是“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有的人聽到了某個道理就笑了,為什麼笑?我認為不相信可能隻是其一,更多的是感覺這個道理就不像道理——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道理,基本沒有很複雜的,沒有特别費解的,大都是特簡單,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比如“好好學習”,哪像什麼道理?人人都懂。前幾天有位讀者,針對我解說的《道德經》是講“客觀思維和主觀思維”的,就認為我了解的太簡單了,對我很鄙夷。我告訴他“客觀思維”這一條99.9%的人都做不到,這就是“大道理”的特征。比如一個高手告訴你炒股不要貪婪和恐懼,估計你也會“大笑之”:高手就這麼點認知?

是以上士、中士和下士,其實都是在“知行”, 上士是“知行合一”,聽到了“道理”馬上就去實踐;中士呢,是“知而後行”,聽到了“道理”将信将疑,對信的道理去實踐,不信的就不去實踐;而下士呢,是“完全不知”,不知怎麼行呢?就免不了“碰壁”,碰幾次壁後,到最後可能也懂得了些道理,是以叫“行而後知”,在老子看來,這叫“不善”。

這就是對“知行合一”的不同态度。老子肯定的是“上士”,即知道了就去實踐,那麼怎樣算“知道”,怎樣算“實踐”?其中仍有學問。

知的學問“知無恒”: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

這一句話,是站在“上士”的角度,對他所“知”的正确态度,而不是講的“明亮的大道顯得暗昧,前進的道路看上去後退……”之類摸不着頭腦的話。

明道若昧:這一句從理論上來講不太好講,我們用炒股來作一個例子。一個會炒股的人,能賺錢的人,股市中的高手,你要問他的“道”是什麼,他肯定說不明白,這就叫“明道若昧”。而在網絡上誇誇其談、頭頭是道的人,有一個算一個,都是賠錢貨。真正的知是不知,這就叫“明道若昧”。你不要指望有一個統一标準的“道”,如果你用一個固定的“道”來指導實踐,肯定失敗,這就是“非常(恒)道”的真谛,實踐中沒有武林秘笈。

進道若退:一個炒股水準越高的人,每一次入市操作就越像是個新手,越小心謹慎,給人一種後退的錯覺。“進道若退”揭示了在追求進步的過程中,真正明白道理的人,可能會更加重視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使得前進的步伐看似緩慢甚至有所倒退。他是真明白道理了,才會這樣;如果不明白,似懂非懂,可能就會自信滿滿,不知道天高地厚。是以,成長和進步的必經之路,是需要耐心和堅持。

夷道若颣:在股市中,水準越高的人,對行情的判斷就越吃力。你看着他下單很果斷,賺錢很容易,實際他背後下了多少功夫,做了多少功課,遇到了多少考驗,戰勝了多少困難?你不知道,真正成功的人,沒有一個是從坦途上過來的。

行的學問“行無定”: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上一句明道、進道、夷道是側重于“所知”,那麼上德、廣德和建德則側重于“所行”。這一句還是講“上士”之“知行合一”之所為,而不是講其它。上德若谷:胸懷博大、謙虛謹慎,就如同深邃的山谷一般,能容納萬物;廣德若不足:看似有所欠缺,但實際上内涵豐富,不張揚;建德若偷:這裡的“偷”并不是指偷竊,而是指在潛移默化中産生影響。

追求的學問“大無果”: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這一句是在講辯證法嗎?非也!是在講自然現象嗎?亦非也!這一句是通過自然物象來比喻“知行合一”的境界,仍然是在講“上士”的所知所行,仍然是在講“非常(恒)道”,即:知行合一沒有固定的标準,如果有固定的标準,就不叫“知行合一”了。

我們還用炒股來比喻,股市高手有自己的作業系統、交易邏輯和賺錢之道,這些東西是固定的嗎?不是的,如果是固定的,就不能稱其為質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就不是“道”,而是“術”。而真正的“知行合一”,所知是若昧、若退、若颣,所行是若谷、若不足、若偷,表現出來的狀态,就是若渝、若辱、無隅、晚成(免成也可以)、希聲、無形。

對這一句的了解,不要固定在文字上和意象上,而要看到作者想表達什麼,作者無非是想說:我們按道理去做事情,無非是想把事情做好,做出大成績。而什麼是大成績?就是永遠沒有固定目标的成績才是大成績,不要給自己設限,設限就是設套,進步的空間就堵死了。

道隐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道隐無名:這裡的“道”即“實踐之道”——知無恒,行無定,大無果,實踐過程是默默耕耘的過程,是隐秘而難以名狀的。換一種說法:做人做事之道,沒有固定的套路。夫唯道,善貸且成:這裡的“道”仍然是實踐之道——你明白了道理,又堅持去實踐,實踐出真知,就可以成就你的人生。這裡的“貸”可以了解為給予或幫助,“成”則表示成就或完善。這句話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意義。也就是說,行比知更重要。

總之,從“知行合一”來了解本章,一目了然,特别簡單,也非常有意義。抓住“勤而行之”這四個字,就是抓住了本章的主題。

是以再次強調:本章的“道”就是實踐之道,而不是自然的運作之道。“一道到底”害死人。如果了解為先天萬物的運作之道,則“道”為上帝。如果了解為“非常道”之後天實踐之道,則“道”為發揮主觀能動性之推動力,孰優孰劣,自取其便。

附錄:上中下三士是如何知行合一的?

上士的知行合一:

知:上士聞道(就是生活中普通的道理,即“知”,下同)後,能夠深刻了解并洞察其中的深意。他們具備深厚的慧根,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洞察過去、現在和未來。

行:上士在領悟道之後,會立即将其付諸實踐,勤奮地去實行。他們能夠做到學以緻用,将所學知識與行動緊密結合,實作知行合一。

中士的知行合一:

知:中士在聞道後,往往會有一種将信将疑的态度。他們對道的了解不夠深刻,無法完全領悟其中的精髓。

行:由于中士對道的半信半疑,他們在行動上往往表現出猶豫和搖擺不定。這種态度導緻他們在實踐中無法完全做到知行合一,行動與知識之間存在一定的脫節。

下士的知行合一:

知:下士在聞道後,往往會大笑之,不予理睬甚至嘲笑。他們對新鮮事物和思想持有一種封閉和排斥的态度,無法接受和了解道的深意。

行:由于下士對道的不了解和排斥,他們在行動上幾乎不會有任何改變。他們的知與行完全脫節,無法實作知行合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