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擊 邵 逸 夫 醫 院 星 标 我 們

38歲的張先生(化名)是來自山西的一位大學老師。
10年前,張先生就開始被腹瀉困擾,每天要拉肚子5~10次,以黏液便為主,有時還出現黏液血便,已經嚴重影響生活了。
于是他到醫院檢查,發現這不是普通的拉肚子和簡單的腸炎,他被确診為潰瘍性結腸炎,這是發炎性腸病的一種。
當地醫院先後給予了美沙拉嗪、硫唑嘌呤、激素等控制症狀。
換了肝還不夠,還要換腸?
過了2年,張先生的皮膚開始出現發黃,一查發現是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針對肝髒疾病,又進行護肝和熊去氧膽酸藥物治療。可是張先生的肝髒疾病一直控制不好,出現了嚴重的肝硬化。于是在217年,他做了“換肝”(肝移植)手術,術後繼續抗免疫排斥治療。
肝移植之後,張先生的腹瀉在短期内有所改善,但是後面,腹瀉又再次加重了,先後調整各種藥物進行治療,效果都不好。
被折磨得幾近崩潰的張先生慕名找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普外科周偉主任醫師尋求救治。
經過充分評估之後,醫生考慮張先生的結腸腸管病變已發展為鉛管樣改變,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方式為全結直腸切除+回腸儲袋肛管吻合術(IPAA術),切除病變的全結腸和直腸,同時将小腸做成儲袋代替大腸儲存大便(“易腸”)。
腹部CT表現
病情非常複雜
高難度手術為他赢得新的人生
由于張先生之前做過開腹肝移植手術,以及腹腔結腸周圍系膜增生肥厚粘連明顯,醫生根據實際情況為他制定了3期IPAA。
2020年4月,進行腹腔鏡輔助全結腸切除+末端回腸造口術;
2021年2月,進行腹腔鏡殘餘直腸切除+回腸儲袋肛管吻合+回腸保護性造口術;
2021年7月,進行回腸造口還納術。
手術次數多,涉及腹腔多個象限,腸管質地脆,系膜肥厚明顯……病情非常複雜,手術過程也很艱辛,但經過浙大邵逸夫醫院發炎性腸病中心多學科團隊的努力,張先生成功度過圍手術期。
尤其當最後進行造口還納術評估時,因為張先生工作性質的原因,遠端儲袋曠置時間較長,腸鏡檢查發現原曠置儲袋吻合口已完全狹窄閉塞,但醫生采用雙鏡聯合下儲袋狹窄擴張術,為張先生保住了儲袋。
曆時一年零三個月,患者到此順利完成整個手術過程。
雙鏡聯合下内鏡擴張
“希望之光”
出院前,張先生寫了一封感謝信,他在信中說,感謝邵逸夫醫院發炎性腸病中心的醫護人員,為将他從重病中挽救回來,赢得了新的人生。
點選大圖檢視完整感謝信
什麼病人需要做IPAA手術?
IPAA手術屬于高難度、複雜的腸道手術,目前認為該手術主要針對潰瘍性結腸炎、家族性息肉病,部分克羅恩病患者也可考慮行該手術。
什麼是潰瘍性結腸炎(UC)?
UC屬于發炎性腸病(IBD)的一種,是發生在結腸黏膜和黏膜下層的一種慢性發炎性病變,發病高峰年齡段通常在15~35歲和50~55歲。
環境、飲食、免疫、基因、腸道菌群和其他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觸發了機體的發炎過程,而這個發炎過程無法正常關閉,最終導緻疾病的發生。
其中,6~8%的UC患者可能合并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60~80%PSC患者可能合并UC。
潰瘍性結腸炎的症狀是什麼?
UC常表現為腹瀉、血便、腹部絞痛和排便緊迫,UC合并PSC患者特點為直腸豁免、右半結腸為主、倒灌性回腸炎,同時合并黃疸、皮膚瘙癢、乏力等症狀。
潰瘍性結腸炎
什麼時候需要考慮手術?
潰瘍行結腸炎常見藥物治療有美沙拉嗪、激素、環孢素、生物制劑等,根據病情選擇合适藥物。
但出現以下情況需要外科治療:
1
藥物治療無效的急性重症UC;
2
對内科治療療效不佳的慢性複發型UC;
3
藥物療效不佳的高齡UC;
4
長病程合并結腸狹窄者;
5
UC癌變。
IPAA的手術方式有哪些?
外科治療主要原則是切除所有病變結腸和直腸,全結直腸切除+回腸儲袋肛管吻合(IPAA)手術是金标準。
根據不同病情,可選擇三期手術、二期手術或者一期手術。
此前,邵逸夫醫院發炎性腸病中心外科團隊在國内首次采用邵逸夫醫院蔡秀軍院長的創新成果“支架法腸轉流術”進行改良一期IPAA手術,通過巧妙地運用生物可降解支架避免了回腸保護性造口手術,一方面減少了IPAA的手術次數(一次手術即可完成所有治療),同時術後早期能恢複腸道排便,減少了儲袋曠置狹窄及儲袋漏的風險。
IPAA手術
“支架法”改良一期IPAA
“支架法腸轉流術”可運用于哪些患者?
潰瘍性結腸炎、家族性息肉病、低位直腸癌等可考慮運用“支架法腸轉流術”,這個方法一方面可避免腸造口(肚子上解大便)的可能性,同時可降低手術風險,降低醫療費用。
來源:邵逸夫醫院
作者:普外科 葛曉龍
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及出處
分享
點收藏
點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