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貼吧上,我發現了4萬個“自願走失”的孩子

作者:陽光家長

點選關注更多精彩内容

貼吧上,我發現了4萬個“自願走失”的孩子

“南陽社旗一少年負氣離家出走600裡”、“九江男孩17歲離家出走”

看到這些新聞,大部分家長在同情之餘,可能會有點慶幸“我家孩子不會這樣”,但我想說,“離家出走”的孩子,可能不止存在于新聞裡,也許我們的孩子曾經或現在有“離家出走”的想法。

貼吧上,我發現了4萬個“自願走失”的孩子
貼吧上,我發現了4萬個“自願走失”的孩子
貼吧上,我發現了4萬個“自願走失”的孩子

百度貼吧上有個“離家出走吧”,四萬人關注,其中大部分都是未成年,近九萬個文章都是關于“如何離家出走”、“離家出走如何生存”、“如何不被家長發現”等内容。

貼吧上,我發現了4萬個“自願走失”的孩子

另一個貼吧“未成年人離家出走攻略吧”關注人數較少,但四百個文章,全是未成年的孩子“組團”離家出走。

貼吧上,我發現了4萬個“自願走失”的孩子

更可怕的是,這些貼吧裡混迹着一些别有目的的人,黑心中介、人販子以及特殊癖好人群。

貼吧上,我發現了4萬個“自願走失”的孩子
貼吧上,我發現了4萬個“自願走失”的孩子
貼吧上,我發現了4萬個“自願走失”的孩子

他們深谙未成年需要關心陪伴的心理,鼓勵、誘惑甚至留下聯系方式手把手教孩子如何成功離家出走。

貼吧上,我發現了4萬個“自願走失”的孩子
貼吧上,我發現了4萬個“自願走失”的孩子

這些隐匿在網絡一端的黑色陰影,深知自己的行為低俗且錯誤,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貼吧上,我發現了4萬個“自願走失”的孩子

2016年公安部兒童失蹤資訊緊急釋出平台——團圓系統,該平台接入包括淘寶、支付寶、百度在内的25個平台。

2018年團圓系統共釋出兒童走失資訊3419條,其中,離家出走1990名,占走失人數的58% 。(1)

孩子離家出走遠比我們想象中的多,“失蹤”的孩子可能就在我們身邊。

貼吧上,我發現了4萬個“自願走失”的孩子

通過行為分析,總結孩子出走的四種類型:

逃避型

處在不利于身心健康發展的家庭環境中,常遭到苛責打罵,學習較差,為了免遭打罵便一走了之,大部分離家出走屬于這一類型。

貼吧上,我發現了4萬個“自願走失”的孩子

報複型

受到或自認為受到家長不公平對待,用離家出走進行報複。

貼吧上,我發現了4萬個“自願走失”的孩子

向往型

被過分寵溺而缺乏應有的引導和教育,崇拜“個性”“自由”,為此不惜離家出走,追求自己的“理想”;或由于長期被忽視,渴望被關注,加之網絡社會、電視劇等不正确引導,使孩子想做些“酷酷”行為引發關注。

貼吧上,我發現了4萬個“自願走失”的孩子

盲從型

出于好奇心或輕信别人的話,輕率出走,這類孩子很單純,往往在出走後後悔莫及。

青春期孩子渴望得到團體歸屬感,和同齡人建立友誼,有時候為了得到同伴的認同,哪怕知道不對也會接受一些團體建議,做出讓自己後悔的事。

貼吧上,我發現了4萬個“自願走失”的孩子

為什麼TA要離家出走

皖南醫學院副教授周名雄,長期從事兒科臨床及教學科研工作,他曾針對56名離家出走兒童個性及心理特征狀态分析。

調查得出:渴望刺激、情緒不穩、易沖動、不理智、敢冒險、适應能力差、不關心他人等傾向可能是兒童離家出走的個性基礎,出走始因調查表明家庭或學校教育方式不當是引發兒童離家出走的主要誘因。(2)

青少年處在生理和心理發育特殊階段,若教育和處理不當,導緻的心理問題可能構成離家出走的内在因素,而不良的教育方式、家庭和社會的壓力、文化媒介的誘導可能構成離家出走的外部因素。

● 内在因素:

貼吧上,我發現了4萬個“自願走失”的孩子

12歲至18歲孩子處在心理斷乳期,成年感和自立意識開始建立,孩子開始撕裂與父母在心理上的聯系,正是這種急于獨立的思想,使自己陷入沖突的沖突之中。

他們一方面總覺得對父母的依從是一種壓力和束縛;另一方面,仍有很大的依從性,不論在經濟上,還是在精神上或情緒上,都不能擺脫對父母的依賴,當遇到困難時,又非常期待父母的幫助和安慰。尤其是面對複雜的社會狀态,在誘惑和挫敗面前是很痛苦的。(3)

● 外部原因:

家長原因

貼吧上,我發現了4萬個“自願走失”的孩子

1.夫妻關系緊張或在培養孩子方面意見不統一,孩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而處于一個尴尬境地,使孩子不願待在家裡;

貼吧上,我發現了4萬個“自願走失”的孩子

2.夫妻離異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單親家庭孩子也會因"愛"的缺失而外求;

貼吧上,我發現了4萬個“自願走失”的孩子

3.對孩子過分嬌慣,在物質方面毫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欲望,缺乏正确的引導,一旦發生沖突,也容易導緻孩子出走(4)

社群原因

貼吧上,我發現了4萬個“自願走失”的孩子

社群包括學校、鄰裡同伴以及其他人,由于種種原因,如過度調皮、家庭結構不健全、學習能力低等,常受到社群的一些歧視傷害,使其在本社群和鄰近群體中失去正常的社會生活和“立足之地”,這種強大之勢無聲壓制着兒童個人生存的喘息空間,使其為尋找一個更合适于自己生存和發展的機會,會以種種理由離家出走。

孩子離家出走背後的影響因素往往很複雜,但終究離不開家庭和父母。作為家長,我們是孩子的支撐和後盾,如果連“家庭”這最後的港灣都成了他們急于逃脫的泥潭,孩子們又能逃向哪裡?

貼吧上,我發現了4萬個“自願走失”的孩子

參考資料

(1)《聯合國推廣中國“團圓”系統》中國網2018年-10-16

(2)《蕪湖市56名離家出走兒童個性特征及心理狀态分析》中國行為醫學科學;作者:周名雄

(3)《青少年心理斷乳發展過程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學;作者:範兆蘭;

(4)《青少年離家出走原因》刊名:祖國;作者:孫玉國

(5)《兒童離家出走成因的調查分析》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作者:趙維泰;

圖&封面/源網絡

貼吧上,我發現了4萬個“自願走失”的孩子

陽光啟程,教育立本

看更多育兒好文

做有未來視野的父母

加入陽光家長學院

- 育兒煩惱,一掃無憂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