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贴吧上,我发现了4万个“自愿走失”的孩子

点击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贴吧上,我发现了4万个“自愿走失”的孩子

“南阳社旗一少年负气离家出走600里”、“九江男孩17岁离家出走”

看到这些新闻,大部分家长在同情之余,可能会有点庆幸“我家孩子不会这样”,但我想说,“离家出走”的孩子,可能不止存在于新闻里,也许我们的孩子曾经或现在有“离家出走”的想法。

贴吧上,我发现了4万个“自愿走失”的孩子
贴吧上,我发现了4万个“自愿走失”的孩子
贴吧上,我发现了4万个“自愿走失”的孩子

百度贴吧上有个“离家出走吧”,四万人关注,其中大部分都是未成年,近九万个帖子都是关于“如何离家出走”、“离家出走如何生存”、“如何不被家长发现”等内容。

贴吧上,我发现了4万个“自愿走失”的孩子

另一个贴吧“未成年人离家出走攻略吧”关注人数较少,但四百个帖子,全是未成年的孩子“组团”离家出走。

贴吧上,我发现了4万个“自愿走失”的孩子

更可怕的是,这些贴吧里混迹着一些别有目的的人,黑心中介、人贩子以及特殊癖好人群。

贴吧上,我发现了4万个“自愿走失”的孩子
贴吧上,我发现了4万个“自愿走失”的孩子
贴吧上,我发现了4万个“自愿走失”的孩子

他们深谙未成年需要关心陪伴的心理,鼓励、诱惑甚至留下联系方式手把手教孩子如何成功离家出走。

贴吧上,我发现了4万个“自愿走失”的孩子
贴吧上,我发现了4万个“自愿走失”的孩子

这些隐匿在网络一端的黑色阴影,深知自己的行为低俗且错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贴吧上,我发现了4万个“自愿走失”的孩子

2016年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圆系统,该平台接入包括淘宝、支付宝、百度在内的25个平台。

2018年团圆系统共发布儿童走失信息3419条,其中,离家出走1990名,占走失人数的58% 。(1)

孩子离家出走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多,“失踪”的孩子可能就在我们身边。

贴吧上,我发现了4万个“自愿走失”的孩子

通过行为分析,总结孩子出走的四种类型:

逃避型

处在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中,常遭到苛责打骂,学习较差,为了免遭打骂便一走了之,大部分离家出走属于这一类型。

贴吧上,我发现了4万个“自愿走失”的孩子

报复型

受到或自认为受到家长不公平对待,用离家出走进行报复。

贴吧上,我发现了4万个“自愿走失”的孩子

向往型

被过分宠溺而缺乏应有的引导和教育,崇拜“个性”“自由”,为此不惜离家出走,追求自己的“理想”;或由于长期被忽视,渴望被关注,加之网络社会、电视剧等不正确引导,使孩子想做些“酷酷”行为引发关注。

贴吧上,我发现了4万个“自愿走失”的孩子

盲从型

出于好奇心或轻信别人的话,轻率出走,这类孩子很单纯,往往在出走后后悔莫及。

青春期孩子渴望得到团体归属感,和同龄人建立友谊,有时候为了得到同伴的认同,哪怕知道不对也会接受一些团体建议,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

贴吧上,我发现了4万个“自愿走失”的孩子

为什么TA要离家出走

皖南医学院副教授周名雄,长期从事儿科临床及教学科研工作,他曾针对56名离家出走儿童个性及心理特征状态分析。

调查得出:渴望刺激、情绪不稳、易冲动、不理智、敢冒险、适应能力差、不关心他人等倾向可能是儿童离家出走的个性基础,出走始因调查表明家庭或学校教育方式不当是引发儿童离家出走的主要诱因。(2)

青少年处在生理和心理发育特殊阶段,若教育和处理不当,导致的心理问题可能构成离家出走的内在因素,而不良的教育方式、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文化媒介的诱导可能构成离家出走的外部因素。

● 内在因素:

贴吧上,我发现了4万个“自愿走失”的孩子

12岁至18岁孩子处在心理断乳期,成年感和自立意识开始建立,孩子开始撕裂与父母在心理上的联系,正是这种急于独立的思想,使自己陷入矛盾的冲突之中。

他们一方面总觉得对父母的依从是一种压力和束缚;另一方面,仍有很大的依从性,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精神上或情绪上,都不能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当遇到困难时,又非常期待父母的帮助和安慰。尤其是面对复杂的社会状态,在诱惑和挫败面前是很痛苦的。(3)

● 外部原因:

家长原因

贴吧上,我发现了4万个“自愿走失”的孩子

1.夫妻关系紧张或在培养孩子方面意见不统一,孩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而处于一个尴尬境地,使孩子不愿待在家里;

贴吧上,我发现了4万个“自愿走失”的孩子

2.夫妻离异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孩子也会因"爱"的缺失而外求;

贴吧上,我发现了4万个“自愿走失”的孩子

3.对孩子过分娇惯,在物质方面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欲望,缺乏正确的引导,一旦发生冲突,也容易导致孩子出走(4)

社区原因

贴吧上,我发现了4万个“自愿走失”的孩子

社区包括学校、邻里同伴以及其他人,由于种种原因,如过度调皮、家庭结构不健全、学习能力低等,常受到社区的一些歧视伤害,使其在本社区和邻近群体中失去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立足之地”,这种强大之势无声压制着儿童个人生存的喘息空间,使其为寻找一个更合适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会以种种理由离家出走。

孩子离家出走背后的影响因素往往很复杂,但终究离不开家庭和父母。作为家长,我们是孩子的支撑和后盾,如果连“家庭”这最后的港湾都成了他们急于逃脱的泥潭,孩子们又能逃向哪里?

贴吧上,我发现了4万个“自愿走失”的孩子

参考资料

(1)《联合国推广中国“团圆”系统》中国网2018年-10-16

(2)《芜湖市56名离家出走儿童个性特征及心理状态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作者:周名雄

(3)《青少年心理断乳发展过程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作者:范兆兰;

(4)《青少年离家出走原因》刊名:祖国;作者:孙玉国

(5)《儿童离家出走成因的调查分析》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作者:赵维泰;

图&封面/源网络

贴吧上,我发现了4万个“自愿走失”的孩子

阳光启程,教育立本

看更多育儿好文

做有未来视野的父母

加入阳光家长学院

- 育儿烦恼,一扫无忧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