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末期日本被打回了國内,瘋狂的軍國主義思想,導緻日本的高層拒絕投降。兩顆原子彈投放在廣島和長崎的,直接導緻的死亡人數是二十一萬,但是原子彈爆炸之後是有核輻射的,是以間接導緻日本的死亡人數超過了六十萬,對于日本的傷害是巨大的。
美國之是以下定決心投放原子彈,和日本方面的态度也有很大的關系。當時同盟國已經拟定了《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盡快投降,而且不能提出任何的條件。日本高層方面也進行了讨論,但是最終仍然沒有結果,他們沒能決定是否要接受這一協定。

???
讨論會結束之後,日本的首相鈴木貫太郎還特意召開了記者釋出會。在這次釋出會上,因為記者的一個翻譯失誤,導緻美國提前投放了原子彈。當時鈴木貫太郎明确地表示:會完全忽視公告,并且要以勝利為目标堅持戰鬥。這樣的發言擺明了是要抵抗到底。
美國聽說了鈴木的發言之後,認為日本不會輕易投降,于是就扔下了兩顆原子彈。後來有專家再次找到了鈴木貫太郎回複公告的日文,才發現原來是當時他的發言被翻譯錯了。也就是說翻譯一個小小的失誤,就讓六十餘萬的日本人都喪失了生命。
原本鈴木的發言是:暫時無法回複波茨坦公告,但是翻譯的時候,把無法回複翻譯成了完全忽視,導緻發言的本意發生了嚴重的偏差。鈴木貫太郎隻是想表達,高層還沒能讨論出來結果,是以暫時沒辦法給出一個答案,但是經過翻譯之後,變成了堅決抵抗到底,絕對不投降的語氣。
美國通訊社翻譯的更是離譜,完全忽視四個字直接翻譯成了不接受。忽視還有商量的餘地,不接受就是肯定的回複了。美國看到翻譯的發言之後,斷定日本絕對不會投降,于是加快了投放原子彈的計劃。是以在二戰後,所有的罪名都被扣在了鈴木貫太郎的頭上。
估計日本人也沒想到,僅僅是因為翻譯出現了偏差,就導緻日本的兩座城市被原子彈摧毀。不僅如此,日本的東京也遭到了密集的轟炸,如果不是後來裕仁站出來宣布投降,日本很可能就要被滅國了,這一重大的失誤,在戰争中是不應該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