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3位“兩彈一星”元勳青年時!

23位“兩彈一星”元勳青年時!

今天是太空與您相伴的【第1472期】

“你之是以看不見黑暗,是因為有人把黑暗擋在你看不見的地方。”

23位“兩彈一星”元勳青年時!

新中國成立後,大批留學海外的青年知識分子回到祖國

歲月無聲,在共和國的曆史上,那些将黑暗擋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的人成千上萬!正是他們的嘔心瀝血,我們的今天才三餐有食,睡夢安恬;才能惬意地念書工作,結婚生子;閑餘時親朋相聚,外出旅行……在祥和安甯中度過看似平凡的每一天。

23位“兩彈一星”元勳,則猶如23座豐碑,屹立于祖國版圖之上。今天是青年節,讓我們共同回顧23位兩彈元勳的青年時代。

23位“兩彈一星”元勳青年時!

于敏

23位“兩彈一星”元勳青年時!

(1926.08.16~2019.01.06 )核實體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1960年底開始從事核武器理論研究,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熱核武器實體中一系列關鍵問題。2015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

他隐姓埋名

他無悔于自己的選擇

我們國家沒有自己的核力量

就不能有真正的獨立

面對這樣龐大的題目

我不能有另一種選擇

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

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

便足以自我安慰了

王大珩

23位“兩彈一星”元勳青年時!

(1915.02.26~2011.7.21)光學專家,生于江蘇吳縣。中國光學界的主要學術創始者、開拓者群組織上司者。開拓和推動了中國國防光學工程事業。

1932年聯考時

王大珩以南開大學理學院第一名

青島大學第一名

和清華大學第十五名的優異成績

被這三所大學同時錄取

王大珩聽從了父親的建議

來到清華大學實體系

畢業後

他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學名額

前往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學習

1941年

王大珩上發表學術論文

《在有球差存在下的最佳焦點》

這篇文章當時被國際上譽為

是對象差校正最佳方案研究中

很有開創性的工作

王希季

23位“兩彈一星”元勳青年時!

當年隻有37歲的王希季

帶領着一支平均年齡隻有21歲

根本沒見過火箭的年輕技術隊伍

充當起中國航天第一代“創客”

沒電腦

就用一屋子的手搖電腦代替

稿紙堆得比桌子高

24小時“三班倒”

一個月

終于算出了一條彈道來

中國的航天事業如何起步的

如此可窺見一斑

王淦昌

23位“兩彈一星”元勳青年時!

(1907.05.28~1998.12.10)生于江蘇常熟,核實體學家,中國慣性限制核聚變研究的奠基者。是中國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學技術上司人之一。

曾留學德國的王凎昌

26歲就獲得了實體學博士學位

在歐洲的發展事業前途無量

但他卻毅然回國

面對挽留自己的導師

他說

“我是中國人,來德國求學

為的是報效祖國。”

鄧稼先

23位“兩彈一星”元勳青年時!

(1924.06.25~1986.07.29)安徽懷甯人,理論實體學家,核實體學家。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上司了爆轟實體、流體力學、狀态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

有一種愛情叫“國家機密”

鄧稼先要去搞原子彈的當晚輾轉反側

夫人許鹿希問怎麼了

“我要調動工作。”

“調哪?”“不能說。”

“幹啥?”“也不能說。”

“我跟你通信?”“不行。”

整整28年鄧稼先不知去向

許鹿希信守諾言,癡情等待

朱光亞

23位“兩彈一星”元勳青年時!

(1924.12.25~2011.02.27)核實體學家,湖北武漢人。1957年後從事核反應堆的研究工作。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朱光亞出任工程院首任院長。

我們中國是要出頭的

我們的民族再也不是一個

被人侮辱的民族了

我們已經站起來了

回去吧,趕快回去吧

祖國在迫切地等待着我們

讀來至今令人熱血沸騰的“歸去來辭”

就出自朱光亞手筆

1950年2月

26歲的朱光亞在回國途中

與51名留美同學聯名發出了

《緻全美中國留學生的一封公開信》

孫家棟

23位“兩彈一星”元勳青年時!

(1929.04.08~ )遼甯複縣人,長期上司中國人造衛星事業,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上世紀60年代,孫家棟受命為衛星計劃技術總負責人。

7年學飛機

9年造飛彈

50年放衛星的孫家棟

不論是投筆從戎

出國留學

還是放棄航空專業投身航天事業

不論是從飛彈研制轉為衛星研制

還是從技術崗位轉為行政崗位

孫家棟始終堅持

國家利益高于一切

看名利淡如水

視事業重如山

任新民

23位“兩彈一星”元勳青年時!

(1915.12.05~2017.2.12)航天技術和火箭發動機專家,安徽甯國人,中國飛彈與航天事業開創人之一。

1948年

33歲的任新民成為

美國布法羅大學

首位中國講師

盡管在國外擁有

優越的科研條件和生活條件

但任新民一刻也沒有忘記

學有所成、報效祖國

新中國成立兩個月後

他破除重重阻礙

如願歸國

吳自良

23位“兩彈一星”元勳青年時!

(1917.12.25~2008.05.24)材料學家,生于浙江浦江縣。1948年獲美國卡内基理工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在分離鈾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

在他的上司下

經過艱苦探索反複試驗

于1964年試制成功“甲種分離膜”

投入使用

為大陸的原子彈爆炸做出貢獻

“天助自助者”

是他堅守且踐行了一生的格言

陳芳允

23位“兩彈一星”元勳青年時!

(1916.04.03~2000.04.29)無線電電子學家,浙江黃岩人。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并參與研制出原子彈爆炸測試儀器。

1934年陳芳允高中畢業

考入清華大學實體系

1938年進入清華大學

無線電研究所

抗戰勝利後

陳芳允抱着科技救國的決心

赴英國留學

經過四年的學習

研究與工作并取得優異成績的陳芳允

帶着世界第一流的

電子工程技術的精湛造詣

與希冀一展宏圖的一腔抱負

回到了祖國

陳能寬

23位“兩彈一星”元勳青年時!

(1923.04.28~2016.05.27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家,生于湖南慈利縣。1960年以後從事原子彈、氫彈及核武器的發展研制。

1960年,時年37歲的他

奉調參加原子彈、氫彈研制

作為技術總負責人之一

主持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晚年長期卧病在床的陳能寬

每當聽到喜愛的詩詞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依舊還會握緊右拳

錘擊自己的胸口

輕聲地說:“我們,我們!”

楊嘉墀

23位“兩彈一星”元勳青年時!

(1919.07.16~2006.06.11)江蘇省吳江縣人,中國航天科技專家和自動控制專家、自動檢測學的奠基者。

26歲他研制出

中國第一台載波電話機

28歲他跨洋求索

在美國哈佛大學

先後取得了碩士和博士學位

37歲時他拒絕了

國外優厚的待遇

懷着顆熾熱的愛國之心

他和家人毅然回到祖國

周光召

23位“兩彈一星”元勳青年時!

(1929.05.15~ )湖南長沙人,理論實體、粒子實體學家。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工作,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1964年10月15日

已是原子彈試爆前夜

一份急電從羅布泊發到北京

說突然發現了一種材料中的

雜質超過了原來的設計要求

于是35歲的周光召與同僚們

連夜組織運算

徹夜不眠

直至第二天上午

他将一份計算報告

呈送到周恩來總理面前

經計算

大陸第一顆原子彈

爆炸試驗的失敗率小于萬分之一

當日下午3時

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姚桐斌

23位“兩彈一星”元勳青年時!

(1922.09.03~1968.06.08)江蘇省無錫人,飛彈和航天材料與工藝技術專家,中國飛彈與航天材料、工藝技術研究所的主要建立者、上司者。

1947年

25歲的姚桐斌

赴英國伯明翰大學工業冶金系留學

他用了三年時間

取得博士學位

一年後又獲得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博士學位

在外人看來

他不僅鯉魚躍龍門

而且實作了從貧苦階層到

精英階層、甚至是英國上層社會的飛躍

但他一直心系祖國

直到1957年

姚桐斌才回到闊别了11年的祖國

趙九章

23位“兩彈一星”元勳青年時!

(1907.10.15~1968.10.26)浙江吳興人,地球實體學家和氣象學家。是中國地球實體和空間實體的開拓者,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組織者和創始者之一。

趙九章從小對文學頗感興趣

但是“五四”運動深深震撼了他

一心想着“科學救國”的他

考上了清華大學實體系

後來進入德國柏林大學

學成回國

趙九章就任于西南聯合大學

解放戰争後

中央研究院奉命遷往台灣

但是他和所内一些科學家堅決不走

決定留下來迎接新中國的誕生

錢學森

23位“兩彈一星”元勳青年時!

(1911.12.11~2009.10.31)浙江杭州人,漢族,195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産黨,博士學位,被譽為“中國飛彈之父”,“中國火箭之父”,“飛彈之王”,2007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1935年

24歲的錢學森赴美留學

十年後

成為世界一流的火箭專家

1949年

當中華人民共和國

宣告成立的消息傳到美國後

錢學森和夫人蔣英

便商量着早日趕回祖國

為自己的國家效力。

然而美國卻以各種方式

禁止錢學森回國

當時的美國國防海軍次長放言

一個錢學森抵得上五個海軍陸戰師

甯可把這個家夥給槍斃了

也不能放他回中國去

錢骥

23位“兩彈一星”元勳青年時!

(1917.12.27~1983.08.28)江蘇金壇人。地球實體與空間實體學家、氣象學家、航天專家。是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先驅和創始者。

錢骥從三十多歲開始

負責組建衛星總體設計部

是大陸第一顆人造衛星

東方紅一号方案的總體負責人

并為傳回衛星的研制

做了大量技術群組織上司工作

錢三強

23位“兩彈一星”元勳青年時!

(1913.10.16~1992.06.28)原子核實體學家,中國原子能事業的主要創始者群組織上司者之一,浙江湖州人,在研究鈾核三裂變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清華實體系

雲集了中國實體學領域的衆多名家

1936年錢三強

以畢業論文90分的優異成績畢業後

擔任了北平研究院

實體研究所嚴濟慈所長的助理

在嚴濟慈的推薦之下

翌年通過公費留學考試

進入巴黎大學居裡實驗室做研究所學生

導師是居裡夫人的女兒

諾貝爾獎獲得者

伊萊娜·居裡及其丈夫

約裡奧·居裡

郭永懷

23位“兩彈一星”元勳青年時!

(1909.04.04~1968.12.05)空氣動力學家,生于山東省榮成縣。他是中國力學事業的創始者之一,在力學、應用數學和航空事業方面有卓越貢獻。

郭永懷是“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的烈士

29歲時郭永懷

參加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試:

中英庚子賠款留學生招生考試,

在 3000 多名參考者中,

郭永懷所報考的力學專業隻招一人

而考試結果則出乎所有人意料

郭永懷與錢偉長、林家翹一同

考出了最高的350分的相同分數!

後來經過葉企孫

饒毓泰教授的極力争取,

三人才幸運地被一同錄取!

屠守锷

23位“兩彈一星”元勳青年時!

(1917.12.05~2012.12.15)浙江湖州人,火箭技術和結構強度專家。曾任地空飛彈型号的副總設計師,遠端洲際飛彈和長征二号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

青年屠守锷曾在上海親眼目睹

日本侵略者的轟炸機肆虐

大上海血肉橫飛、滿目瘡痍

他立下志願

一定要親手造出我們自己的飛機

趕走侵略者,為死難的同胞報仇

中國第一枚遠端飛彈準确命中

萬裡之外目标之後

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動

雙手捂着眼睛哭了

繼而又孩子般地笑了

黃緯祿

23位“兩彈一星”元勳青年時!

(1916.12.18~ 2011.11.23)安徽省蕪湖人,自動控制和飛彈技術專家,中國飛彈與航天技術的主要開拓者之一。

二十多歲的黃緯祿在

中央大學求學和畢業後的社會經曆中

看到了祖國在日本帝國主義

鐵蹄踐踏下風雨飄搖

在抱定了“科學救國”的志向後

前往英國刻苦學習科學技術期間

他第一次看到了

“飛彈”這個“大家夥”

他的腦海中閃出了一個念頭

要是中國擁有了飛彈

日本帝國主義就不敢再侵略我們了

程開甲

23位“兩彈一星”元勳青年時!

(1918.08.03~2018.11.17)江蘇吳江人,核武器技術專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制的開拓者之一、核武器試驗事業的創始人之一,核試驗總體技術的設計者。

1949年

祖國解放事業步步推進

31歲的程開甲在國外

一直為之牽挂着祖國

渡江戰役期間

程開甲從新聞中獲悉

解放軍炮擊英國皇家海軍“紫石英”号

正式宣告西方列強

在中國橫行霸道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

這像一把火點燃了程開甲:

祖國有希望了

報效祖國的時機來到了

在那一刻

他下定決心

趕緊回家

回到祖國

彭桓武

23位“兩彈一星”元勳青年時!

(1915.10.06~2007.02.28)理論實體學家,生于吉林長春。在英國愛丁堡大學獲博士學位。曾參與并上司了中國的原子彈、氫彈的研制計劃。

多年以後

有人向彭桓武這樣問道:

“年輕時您已在英國學術界

有了極高的聲譽與地位

為何還要選擇回國?”

彭桓武回答:“你應該問為什麼不回國!

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

學成回國是每一個海外學子應該做的,

學成不回國才應該問個為什麼!”

(按姓氏筆畫排序)

國家精神

是一個國家

一個民族的魂

23位甘當隐姓埋名人的“兩彈一星”元勳

他們身上所展現的

正是中華民族

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不倒

也決不可撼動的“中國精神”

通過23個片段

我們了解到他們

青年時期的經曆

願這種經曆

激勵

同為青年的我們奮勇前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