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大多二胎家庭,父母都偏愛這個孩子?

文 | 米粒媽

前幾天寫了篇《不怕接到這種電話和微信的,我敬你是條漢子!》,好多米粉留言說,太真實了,孩子上學後,老母親個個都是“慫包”

不過還有兩個朋友不約而同地給我發來微信,說看了文章,覺得我在米粒的事情上有點焦慮。

為什麼大多二胎家庭,父母都偏愛這個孩子?
為什麼大多二胎家庭,父母都偏愛這個孩子?

“趕緊生個二胎吧!”

這是她們兩個過來人最後給我撂下的“狠話”

說實話,跟周圍的家長們比,我已經算很“佛”的了。

米粒從小就比較皮實,又好動,大毛病沒有,小毛病不斷,是以不管是感冒發燒,腸胃不适,還是踢球負傷,如果我已經到公司了,通常該開會開會,該選品選品,讓米粒外婆把米粒接回家觀察。

偶爾忙忘了,我可能過了兩三個小時才想起來給米粒外婆打電話問下情況。米粒外婆雖然嘴上讓我安心工作,但經常暗戳戳跟米粒外公吐槽我“不像親媽”

為什麼大多二胎家庭,父母都偏愛這個孩子?

學習上其實也一樣,米粒的老師已經各種明示過:家長可不能心太大了。

看着周圍不少全職媽媽每天下午早早把娃接走,我時不時會有一種“拖了米粒後腿”的感覺,但身體卻很誠實,手上還噼裡啪啦敲着鍵盤

我對自己沒那麼大信心,我很怕全身心放在米粒身上,卻做不到“佛結果”,最後搞得娃很煩,我也很喪。

但我确實也時不時會焦慮,我覺得每個家長或多或少都會這樣,隻不過大家的焦慮點不太一樣。

說回到生二胎這件事上,其實我有想過,之前還寫過文章

那些生二胎的人,都後悔了嗎?

生二胎的四種結局,看看你是哪一種?

周圍二胎家庭越來越多,我們也經常聊天、聚會,她們的酸甜苦辣,跟我分享,也跟我吐槽。

為什麼大多二胎家庭,父母都偏愛這個孩子?

米粒媽發現,生二胎真的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育兒焦慮,但同時也會出現另一個問題,就是焦慮出口大機率還是集中在老大身上,對老二,焦慮度近乎為0

如果給兩個孩子算平均值,焦慮确實降低了,哈哈~

大部分二胎家庭,父母花在老大身上的時間和心思還是更多的,老二盡管“野蠻生長”,卻都長得不錯,是以啊,父母雖然更喜歡老二(省心),但卻更偏愛老大(費心)。

米粒媽一個朋友,家裡倆兒子,哥哥2年級,弟弟3歲多。我是眼見着他們家對倆娃的“差別對待”

哥哥上幼稚園之前,每周都有早教、遊泳課,玩遍了北京各種高大上的室内外遊樂園,家裡玩具多到單獨開辟了一個遊戲房。

哥哥的幼稚園是出生起就托關系鎖定好的某示範園,這麼說吧,園裡大部分孩子都是削尖了腦袋才擠進去的(咱也不知道哪好,朋友家娃上了兩年,也說不出到底哪好)。

為什麼大多二胎家庭,父母都偏愛這個孩子?

他家原本也不在幼稚園附近,剛開始每天老人打車接送,後來覺得“孩子遭罪”,就在幼稚園附近租了房子。幼稚園最後一年,朋友給娃轉到了一家高大上的國際園。

輪到老二呢,當年懷弟弟的時候,朋友就信誓旦旦跟我說過:絕對的一碗水端平,老大有的,老二肯定都有。

結果早教早教沒有,遊泳遊泳沒有,遊樂園隻能跟着哥哥混(哥哥去哪個,他就順帶去哪個),玩具、衣服全都撿哥哥小時候的(好在哥哥當年玩具多),幼稚園——家門口一個月750的公立園,不能更香了,哈哈哈。

我說這差别有點大吧

朋友很淡定,說:有些錢,隻有花了之後才知道,其實可以不花

為什麼大多二胎家庭,父母都偏愛這個孩子?

但她家弟弟是真省心,之前去她家,朋友盯着哥哥練琴,小的就滿屋子爬上爬下的,想要什麼就自己拿,真正的“求人不如求己”。

自己玩玩具,自己看書,自己點讀,餓了自己翻抽屜找吃的,拎個小凳子滿屋亂竄,多高的地方都阻擋不了他,霍霍累了倒頭就睡。

越是這樣,朋友就覺得弟弟好養活,就越不在弟弟身上花時間花心思。

繼續盯哥哥。

體育不行,報各種運動興趣班,陪跑陪練;性格内向,帶出去參加各種周末營,創造社交環境;每天研究老大的練習冊、輔導書,陪上網課……

放養狀态下的弟弟,3歲多,自行車自己學會了,輪滑自己學會了,用筷子都自己學會了,還背會了不少詩,認了不少字。

其實朋友真沒怎麼給弟弟讀繪本、講故事,弟弟就蹭哥哥的繪本看,也不管什麼年齡段的書,拿來就看,有時候哥哥給講,有時候自己“看圖說話”,媽媽忙的時候,就直接給放故事音頻。

為什麼大多二胎家庭,父母都偏愛這個孩子?

朋友也跟我說,弟弟太讨人喜歡了,不用人操心,還特暖,爸爸媽媽回家他又遞拖鞋又遞水的,情商高,還會哄人開心。

說起哥哥,朋友有點唉聲歎氣,但又一副“親生的”,“我不管誰管”的架勢。

二胎家庭,基本都踐行了“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

老二,從出生起就帶有極強的求生欲,因為他們上面有“哥哥/姐姐”,而“哥哥/姐姐”又曾經是家裡唯一的孩子,集萬千寵愛于一身。

對于老大來說,老二是個闖入者,而對父母來說,也會害怕因為老二的到來而忽略了老大,反而會更拼命地陪伴、補償老大。

老二又因為前面有個榜樣可以效仿,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凡事應該怎麼做,耳濡目染,少走了很多彎路,學什麼都快。

也因為父母過于放手和精力有限,老二的自理能力會更強。

是以老二的省心,也是被“逼出來”的。

為什麼大多二胎家庭,父母都偏愛這個孩子?

前幾天跟另一個朋友聊天,她家也是兩個孩子,姐姐國小五年級,弟弟5歲,正好是國家剛開放二胎時,她要的二胎。

她說最怕姐姐生病,就算姐姐已經這麼大了,一生病,他們全家還是會很慌亂。但對弟弟就沒那麼焦慮。

弟弟晚上嚷嚷耳朵疼,朋友覺得應該是中耳炎,外婆說去看個急診吧,朋友給測了下溫度,不發燒,用手機看了下,夜間耳鼻喉隻有特需号,轉而問弟弟:耳朵是很疼很疼,疼得受不了了?還是有一點疼,斷斷續續疼?

弟弟說:有點疼,但。。。不是很疼很疼那種。

朋友于是摟着弟弟說:媽媽摟着,睡着了就不疼了

然後睡到第二天早上,才去的醫院。

她說要是老大,管他特需不特需的,早就第一時間飛奔到醫院了。

為什麼大多二胎家庭,父母都偏愛這個孩子?

其實米粒媽有點能了解大多父母對第一個孩子的這種“偏愛”,“偏愛”不是“偏心”,而是來自父母在養育上的不确定、不踏實。

我有個同僚,她就是家裡的第二個孩子,姐姐比她年長不少。

小時候親戚朋友都說她是家裡“老幺”(最小的孩子),最得寵,她也是這麼以為的,直到長大後,有了自己的孩子,再去回憶小時候,才發現,姐姐才是父母“偏愛”的那個孩子。

姐姐初三時,同僚在姐姐的抽屜裡發現了好幾個小蛋糕的包裝袋,空的,她以為姐姐偷買零食,還去父母那裡告了一狀。

後來她才知道,是因為姐姐沖刺中考,每天要學習到很晚,媽媽悄悄給姐姐買了香腸、小蛋糕,還讓姐姐保密(同僚自嘲:可能是因為她從小就貪吃,怕供不起)。

為什麼大多二胎家庭,父母都偏愛這個孩子?

姐姐讀高中的時候,每天上晚自習,下午6點家長可以去送飯,媽媽每天都做好吃的給姐姐裝上滿滿一飯盒,裝完飯盒,鍋裡一片肉都不剩了,同僚說她就把米飯倒到鍋裡拌肉湯吃。

從小媽媽就在姐姐學習上下了很大功夫,那個年代沒有網課,也沒有成體系的補課班,媽媽沒事兒就去書店給姐姐挑作文選,挑參考書,還托關系找老師給姐姐單獨補課。

到我同僚這兒呢,直接扔到住宿學校去,省心省力

其實同僚說,她自己也清楚,爸媽對姐姐的那種偏愛,是本能,因為第一個孩子所經曆的一切,都是未知,小升初、中考、聯考、讀研、工作、結婚生子……

第一個孩子無論面對什麼,都像一場冒險,父母跟孩子像是捆綁一輩子的“戰友”,一起更新打怪,一起歡喜,一起憂愁,一起挑戰,即使全力以赴,也依然會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但第二個孩子,成長中所經曆的一切,父母已然心中有數,不慌不忙,大可以坦然面對。

其實生活中的二胎家庭,對兩個孩子能做到絕對的“一碗水端平”,太少太少了。

為什麼大多二胎家庭,父母都偏愛這個孩子?

之前公司裡的一個編輯小姐姐,也是出生在二胎家庭,有個哥哥,她說她媽媽就是非常少有的,對兩個孩子絕對公平。

從小,他們家就有一個小天平,給兩個孩子分零食,會在天平上稱一稱,确定好了一樣多,才分給兄妹倆。

哥哥考試考得好,妹妹考試考得不好,媽媽會獎勵一支鋼筆給哥哥,同時也會送給妹妹一支鋼筆,鼓勵她下次考得更好。

米粒媽覺得,這個媽媽可能正是用這種看得見的“一碗水端平”,去控制自己内心的“喜愛”和“偏愛”吧。

個人簡介:@米粒媽頻道(歡迎關注),米粒媽,美國海歸,海澱家長,當當新書總榜第一名《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作者。專注于學習幹貨、教育經驗分享,5-12歲孩子的教育和升學,英文、數學、科學啟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0~5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愛分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