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不大的父母》:别太自信,你可能就是那個沒長大的父母

今天是第26個世界讀書日,趁春光,一起讀書吧。推薦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哈佛大學賴肖爾日本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加藤谛三《長不大的父母》。

在很多家庭中,親子關系看上去很親密,孩子非常懂事。

但實際上,父母可能存在一些強勢操縱孩子的行為,讓孩子無條件服從自己的想法。比如父母會習慣性打擊孩子自己的想法,比如父母會按照自己的心意替孩子做選擇,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習慣了逆來順受,非常乖巧聽話,是外人眼中的“好孩子”,形成了一種父慈子孝的家庭幸福的假象。

這是一本幫助你終止家庭創傷的療愈手冊。作者加藤谛三用豐富的真實案例深入分析了“長不大的父母”的形成原因和心理構造,并提出了終結這一惡性循環的有效建議。

《長不大的父母》:别太自信,你可能就是那個沒長大的父母

父母操縱孩子,不是因為他們具有權威,恰恰相反,是因為這些父母他們沒有長大,還在依賴孩子,他們需要孩子來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在孩子那裡,他們可以獲得他們想要的一切,尤其是認可和服從,這種父母就是“長不大的父母”。

這種強勢的父母,他們通常是小時候沒有被父母疼愛過的人。

即便長大了,他們身上還是會殘留着為所欲為的欲望,總想受到矚目,成為人群的焦點。他們的内心依舊是一個愛撒嬌、缺乏責任感且依賴心極強的小孩。

因為成年人的社會無法滿足他們的幼兒式願望,于是他們将這種對關注和愛的欲望投入到事業上,執着地追求名望和地位。如果他事業不成功,無法在成人世界裡獲得贊許,他們就會把伴侶和孩子當作日常負面情緒的宣洩口。将自己想要撒嬌的欲望投射到親子關系中,讓孩子做自己的“父母”。

《長不大的父母》:别太自信,你可能就是那個沒長大的父母

中國父母普遍不夠成熟,這是不争的事實。

很多父母過分關心自己的孩子,生怕他們走錯了路,吃了虧,或者錯過什麼好機會。雖然中國有“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說法,這在兩千年幾乎一成不變的社會裡,或許有點道理。

在進步日新月異的今天,老年人的見識未必比年輕人更多,如果我們相信社會是進步的、發展的,年輕人的所知所得,從總體上講一定比上一代多,而且在今天還多得多。舊的時代是競争不過新的時代的。同樣的道理,如果兩個年輕人在未來的社會上競争,一個是新時代的腦筋,一個是舊時代的,後一種不免會被淘汰。

如果年輕人跌了跟頭怎麼辦?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的道理,這在投資上是個鐵律。人不可能一輩子不栽跟頭,如果要跌跟頭,早一點比晚一點好。就算父母多麼正确,不可能呵護孩子一輩子,孩子終究要長大。

如果20歲跌跟頭,有的是機會再站起來,到了四十歲再跌跟頭,站起來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長不大的父母》:别太自信,你可能就是那個沒長大的父母

一些家族一直不幸,仿佛血液裡流淌着争吵的詛咒,這可能就是“親子關系颠倒”代代相傳的結果。那麼,如果你發現自己就是“親子關系颠倒”的受害者,應該怎麼辦呢?

答案是,你一定要克服“親子角色颠倒”對你的影響,把它終結在你這裡。不隻是為了你的下一代,更是為了你自己。

如果你是父母,你要明白的是,孩子并不會因為被過度寵愛而變壞。在育兒過程中,父母要學會閉上大段說教的嘴,多聽孩子訴說,才是和孩子交流的重點。

當你的孩子表達和撒嬌時,滿足孩子的需求才是正确的做法。孩子們通過在父母面前自吹自擂,滿足了自戀情結,自戀情結就會自然而然地消失,才能獲得心理層面上的成長。

父母不應在孩子面前強調自己有多麼辛苦,不應在孩子面前自吹自擂。還得讓孩子贊歎附和道:“爸爸媽媽好厲害呀!”一旦孩子成為了傾聽者,育父育母,他的自戀情結就錯過了消失的機會,他可能直至80歲都是一個自戀者。

由于童年沒有人關注他,他隻好關注他自己,給他人的愛卻很吝啬,他會極度在意别人是否喜歡自己。因為他自己身上并沒有多餘的能量,隻能自顧不暇地抱緊自己。

《長不大的父母》:别太自信,你可能就是那個沒長大的父母

如果你是孩子,具體如何自愈呢?

最重要的就是離開控制你的父母。同樣地,依賴孩子的父母,也要學會離開孩子。孩子們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人,跟喜歡的人表達自己的看法,體察和覺知自己細膩的感受,在他人人雲亦雲的時候,冷靜地問問自己真實的感受。

另外一個比較好的解決方法,是意識到人和人的不同,學會享受人與人的不同。

對幸福的定義。他認為,人如果無法認同自己最真實的模樣,便無法獲得幸福。幸福就是學會愛上真實的自己,真實的自己包括你的相貌、能力和認知。不管你的樣貌如何,你的能力如何,你能否變得更好,你都欣然接受這樣的自己。

人如果能接納“真實的自己”,那他便是幸福的,他在人際交往中就能與人真誠地表達自己,如此,幸福才能在一個人身上循環起來。

人一旦開始對自己和他人都不吐露真心,那幸福便會離他越來越遠。無論一個人多麼富有,社會地位多高,隻要他能說的真話越來越少,沒有可以吐露真心的對象,那他就是不幸的。一個人能否在社會上獲得成功或許取決于他的能力,但一個人能否獲得幸福,則取決于他有沒有不勉強自己的心态,取決于他能否告訴自己“現在的我就挺好”,認同自己、寬容他人,這就是幸福。

《長不大的父母》:别太自信,你可能就是那個沒長大的父母

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哈佛大學賴肖爾日本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加藤谛三在《長不大的父母》中描述:人們常會把父母對孩子的依賴誤認為是愛,這種所謂的“愛”會讓孩子一生都心靈痛苦,進而傳遞給孩子的下一代。這種現象,被稱為“親子角色颠倒”。最可怕的是,父母和孩子卻都往往不知情,父母意識不到自己在虐待孩子,孩子也認為父母很愛自己。#讀書給人生帶來的改變#

推薦您閱讀《長不大的父母——如何終止家庭創傷》,如果你是父母,一定要及早意識到自己是否已經成熟,已經長大,不要給孩子留下一生的創傷,感謝您的閱讀、關注!

《長不大的父母》:别太自信,你可能就是那個沒長大的父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