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鄧雲鄉‖多才葉恭綽

由清代末葉,經曆北洋政府,一直到近二十年前,與章士钊孤桐老人出處近似者,還有一位大名家,那就是番禺葉恭綽(譽虎、亦作“玉虎”)遐庵老人。這二人可以說是旗鼓相當,幾乎活躍了近七十年的人物。共同的特征是學問好,社會活動力強,又會理财,有眼光,有見解,官做的都大,又都長壽。章終年九十四,葉短些,也八十六,而且去世時正處逆境,困難多端,如果條件好一些,可能也活到九十多歲呢。

鄧雲鄉‖多才葉恭綽

具體說,兩人又有許多不同處,就是章是段棋瑞最重用的人物,在南京政府中卻再任要職,而葉卻是由北洋政府南下廣州,投身北伐,後來又在南京任交通、鐵道等部長要職。另外在籍貫問題上也各有特征:孤桐老人随便到了哪裡,都說自己是長沙人,北伐之後,北洋政府舊人紛紛離開北京,章土钊去北韓遊曆,火車經過之處,車窗外都是稻田,他《北韓道中率成》詩,起句便雲:“此邦風物似長沙,盡日車行見水涯。”可見其鄉情彌笃,這因為他從小是在故鄉長大的關系。葉遐庵則不同,籍貫雖寫番禺,而他卻是在北京宣南降生的,少年時代,其父宦遊江西,他又跟在江西任上。庚子後,回到北京在京師大學堂讀書,畢業後入郵傳部,奠定了他成為交通系健将的基礎。大革命時,去廣州大學營,其後又息影蘇州、香港、上海、北京等地。是以 他與廣東人認同鄉,因他祖籍番禺;他與北京人認同鄉,因他出 生在北京,青年時在北京上學,長期在北京做官,對北京風土人情、官場仕宦極熟悉;他和江西人認同鄉,因他少年時在江西成長;他和蘇州人認同鄉。他按家譜查出他家是宋詞人蘇州葉石林的後代,和吳江明代女詞人葉小鸾是同鄉,他又同浙江人認同鄉,其《先君仲鸾公家傳》一開頭說: ”先君諱佩玱,字雲坡,号仲鸾,廣東番禺人,原籍浙江餘姚,高祖楓溪公幕遊粵中,遂家焉。”他可以拉上這麼些鄉親,這是因為幾代宦遊,浮家南北,到處為家的關系。

鄧雲鄉‖多才葉恭綽

他青少年時,在江西,受到萍鄉文廷式的賞識;在京師大學堂,受到長沙張百熙的賞識,張當時是學部大臣兼大學堂總辦。光緒末年,他進入郵傳部,受到閩侯陳玉蒼的賞識,陳是尚書,後來又受到三水粱士诒的器重。對以上四人,他一生感恩知遇,久而彌笃。一九四九年春天,他尚蟄居香港,未歸北都,玉蒼公長孫由津沽經港轉滬,順道來看他,他一見面便以世伯身份,先贈以百元見面禮,還是做交通總長的老規矩,隻不過出手已很少了。

他長于經濟管理,以文人而四長交通部,管理井井有條,遊歐美時,外人認為是鐵路專家。他講詩、講詞、講書、講畫、講建築、講佛經、講文物,無一不精,無一不深,他真可以說是通材大家了。

民國十年,他在北洋政府交通總長任上,把北京、上海、唐山三地有關鐵路工程的學校合并成立交通大學,他自任校長。一九三六年,葉在交通大學四十周年時寫感想道:

“本校二十五周年紀念時,适交通大學方改組成立,而餘實主其事,……今滬、唐、平三校仍合為一校,……以往僅工程、管理等三數科,今已擴為五院……”

他始終是以交通大學的締造者自居的。

退庵先生歸道山已二十餘年矣。前年平伯夫子惠寄書譜出版社影印的《古槐書屋詞》,前面有遐庵先生寫的序,文很長,對依聲之道,說的也很細。平伯夫子特别重視這篇序,特識于後雲:

”昔歲甲午,承遐庵仁丈寵錫序文,屬望意至倦倦,惜手稿于其後佚去。頃後馬君雲假得《矩園餘墨序跋》第二輯,從之移錄,亦幸事也。”

鄧雲鄉‖多才葉恭綽

遐庵先生清代光緒年間,畢業于京師大學堂,當時的校長叫總辦,總辦是張百熙,是以他總自稱是“出長沙張冶秋先生門下”。在清末入郵傳部為部首,與夏仁虎同僚,其時郵傳部尚書是閩人陳璧,後來退庵先生常常追懷陳氏。

遐庵先生原籍廣東,卻生在北京,一生宦遊所至,北京、廣州、香港、南京、上海等地,可說的事情太多了。他曾在網師園居住過,這裡再說說他與蘇州的一點點因緣。

遐庵先生本是廣東番禺人,而他卻自認是蘇州人,為什麼呢?因為按譜系他是宋代詞人葉石林的後裔。葉石林是吳下風池鄉人,現在蘇州乘魚橋還有地名葉家埭者。這就是他的祖籍,因之他對蘇州特别有感情。他給何亞農題明人山水圖長句,最後道:“結鄰待賃臯橋庑,藝海相後即幸民。”其時何亞農住蘇州,他在詩後注雲;“餘頗有蔔居吳門之志。”他在三十年代中期,在蘇州住了四五年。本想住在他楓江漁父故宅,未如願,就蔔居于網師園。後來又遷居到汪甘卿的房子中,經營小圃,曰“鳳池精舍”。一九三六年端陽節,他在網師園和何亞農、張善孖、張大幹、彭恭甫等位歡聚,正逢傅增湘遊黃山歸來,也到蘇州參加盛會,由善孖、大幹二老繪圖記盛,遐翁自己題詩雲:

“百年一日意何任,寥落茲辰感獨深,思水魚煩愁呴沫,巢林燕瘁幾哓音,椒焚孰識行吟痛,帆卸空餘競渡心。辛苦醴雞能共舞,甕天閑處一相尋。”

其時正值抗戰前夕,遐翁政治上又不得意,是以詩中大有相濡以沫之感。遐翁住蘇州時,正是與善開、大千居士過從最密的時期,而參與昔時盛會者,前幾年隻剩大幹居士一人,現在則一個也沒有了。

其一生算來,住在北京的時間最長,也曾兩度客居香港,一是抗日戰争時期,一是一九四八年至一九四九年初。抗戰期間他來香港時,曾有《滬破南歸至港晤次周叔有詩見及因和》七律雲:

“南還依舊作勞人,投老羞存後死身。國運倘期貞下會,鄉愁頻擾定中塵。霜筠節苦終無忝,雪栝心枯久不春。回斡旋轉應有屬,幾時同作太平民。”

鄧雲鄉‖多才葉恭綽

這詩後來有九疊原韻,都是在香港作的,六疊結句雲:“凄絕歸來遼鶴語,隻餘城郭少人民。”九疊絕句雲:“匡時報國吾何有,愧托廛間作一民。”感時憂國之心,溢于言表,可以想見其人了。一九三八年遐庵先生在香港度中秋,遊汲水門賞月,憶舊詞

“中秋月,香港景翻新,箫鼓中流淩萬頃,簪裾豪氣壓幹人,碧海正無塵。

極一時之勝遊,在詞注中說;“華燈畫舫,容與碧波間,勝概豪情,一時稱盛。”但先生雖足迹遍海内外,但最情深的地方,還是北京。另一首(望江南)雲:

“中秋月,孤賞翠微旁,小築幽栖原幻住,安心是處更無鄉,倜怅不能狂。”

詞後注雲:“北平西山秘魔崖下幻住園,淨持葬地也。花木萦翳,景殊幽寂,餘中秋數宿此。”幻住園是他在西山管的墳地,小有園林之勝,他元配夫人早死,就葬在這裡。三十年代初,僑寓蘇州,他女兒新婿,北歸去西山掃墓,他拍了照片,讓女兒帶到墓前焚化,并賦四絕句,告慰夫人于地下。其中一首道:

“土木形骸一寫真,臨風非複舊豐神,故吾今我憑君認,告我今宵夢裡聞。”

一往情深,凄惋欲絕。他離北京四年後,曾有《離燕地四年矣,春來念幻住園中群花将發,感賦一律》之作,亦極為感人,限于篇幅,本文不暇引述,隻好割愛了。

段棋瑞執政府時,章士钊任教育、司法總長,葉遐庵任交通總長。不過這時他早已同廣東政府有密切關系了。一九二三年他在日本神戶,即應中山先生之召,轉道香港,到了廣州,擔任了大學營的财政部長。當時他家住惠福路。後來廣州方面,欲與北方段祺瑞、張作霖合作,命他北來斡旋。是以他又北上,擔任了段執政府的交通總長。

鄧雲鄉‖多才葉恭綽

他詞學造詣極深,少時曾學詞于文廷式。他編的《全清詞鈔》,去年又重版了。他書法宗何子貞一派,繪事意境亦深,《退庵彙稿》初輯、二輯,都是值得一看的書。

閱讀連結

鄧雲鄉‖多才葉恭綽

作者簡介:鄧雲鄉,學名鄧雲骧(1924.8.28----1999.2.9)山西省靈丘東河南鎮人。上海紅學界元老,與魏紹昌、徐恭時、徐扶明并稱上海紅學四老。青少年時期,先後在北京西城中學、師範大學和私立中國大學求學。194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先後任教山西大同中學,天津中學。新中國成立後,在北京中央燃料工業部工作。1953年10月起,先後在蘇州電校與南京電校教書。1956年1月在上海電力學院教書,至1993年退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