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異鄉生活,74%的受訪青年對家人“報喜不報憂”

異鄉生活,74%的受訪青年對家人“報喜不報憂”

臨近春節了,對于不少離家在外生活的人而言,故鄉一直是心頭的牽挂。對于在異鄉生活的年輕人來說,會和家人随時交流自己的真實情況嗎?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158名受訪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4.0%的受訪青年會對家人“報喜不報憂”。提高收入(79.1%)和豐富興趣愛好(57.0%)是受訪青年認為可以讓異鄉生活更好的主要方式。

56.7%受訪青年正在經曆異鄉生活

調查中,56.7%的受訪青年正在經曆異鄉生活,40.9%的受訪青年曾經有過。

“因為還在上學,經濟上不用太擔心。社交上,我适應能力比較強。”老家在河南的95後劉鑫堂,目前在北京讀研。雖然在異鄉生活還算順利,但偶爾遇到不太開心的事情,也會讓她情緒有些沮喪,“比如備考的時候,會想念父母做的好吃的,天冷了也會想家。心情不好時,給父母或朋友打電話哭哭鼻子就好了”。

來自新疆的沙沙(化名)在北京生活了近10年,她覺得自己遇到的困難不算太多,“可能主要是經濟方面,想要買什麼東西得靠兼職掙錢,不想問父母要錢。我想在北京讀研,既然選擇了,就要堅持自己的夢想”。

“生病的時候會格外想家。”家在河北的劉旭,是南京某高校2021屆碩士畢業生,他感覺外出求學,沒有了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遇到生病不舒服的時候,心裡會有些難受,“但也盡量不告訴家人,會在好了以後,才跟他們說我前幾天病了”。

資料顯示,在異鄉生活遇到的主要困難上,56.3%的受訪青年選擇了經濟壓力大,52.9%的受訪青年選擇了生病或情緒低落時缺少陪伴,感到孤獨。其他還有:擔心父母的身體狀況(43.5%),與當地人思維觀念不一樣,很難融入(41.9%),不習慣當地的飲食習慣(37.0%),語言交流方面的障礙(34.5%)等。

家在山東的牟昊琨是武漢某高校2021屆畢業生。牟昊琨說,離家在外生活,無論遇到開心還是不開心的事情,都會跟家人說,“比如在實習機關拿到獎勵或榮譽,會跟家人分享,生病時也會跟家人發發牢騷”。

劉旭則表示,自己是一個隻報喜不報憂的人。“像拿了獎學金這樣開心的事,會馬上跟家人說,讓他們也高興一下。但遇到讓自己焦慮的事,比如畢業季面臨論文和求職的雙重壓力,就隻是自己去面對處理,不跟家人說”。

沙沙覺得,如果是一些比較麻煩的情況,瞞着父母并不能解決問題,“比如像身體出了狀況,不能等到要住院或者做大手術時,父母才得到消息。如果有什麼情況得提前跟他們說,也是對他們的一種負責”。

調查顯示,74.0%的受訪青年會對家人“報喜不報憂”,21.5%的受訪青年會視具體情況而定。

56.1%受訪青年雖想過回鄉但仍願意留在異鄉

“如果能夠為新疆的教育事業貢獻一份力,是最好的。”沙沙想回家鄉發展,當個老師。但她覺得眼下還需要提升專業素質、積累經驗,“是以想在北京讀研,提升能力再回家鄉奮鬥”。

劉鑫堂考慮過畢業後回家鄉發展,“父母希望我能到離家近點的地方工作,安安穩穩。我也覺得自己更熱愛家鄉的文化”。

資料顯示,14.9%的受訪青年沒有想過回家鄉生活,非常願意在他鄉拼搏,56.1%的受訪青年雖然想過,但仍想繼續留在他鄉,12.1%的受訪青年已經在為回家鄉做準備了,16.9%的受訪青年表示還沒想好。

“在他鄉生活,社交方面可能會自由一些,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生活,在家的話家長管束就比較多。”牟昊琨目前還沒想過回家鄉發展,他覺得在北上廣深等城市可能有更多的機會,“想在外面多打拼幾年”。

牟昊琨期待自己可以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達到理想的薪資水準,提升在他鄉生活的幸福感。

怎樣可以在他鄉過得更好一些?79.1%的受訪青年認為需要提高收入,增加收入來源,57.0%的受訪青年建議豐富興趣愛好和日常活動,55.9%的受訪青年建議多認識新朋友擴大交際圈。其他還有在當地安家落戶(49.3%)和保持與家人的聯系(45.0%)等。

劉鑫堂認為,多了解當地文化,有助于更好地融入這個城市,“去接受、享受和家鄉不一樣的人和事,可以帶來很好的感受。讓生活充實起來,自然就會覺得幸福了”。

“從社會大環境來看,我覺得城市要對異鄉青年多些包容,在住房、醫療等方面推出一些惠民政策。”此外,劉旭覺得對于在外生活的年輕人來說,也需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态,“一方面要想明白留在異鄉生活的目的,通過腳踏實地的努力來收獲幸福,同時也要有合理預期”。(記者 孫山 實習生 楊哲)

來源:中國青年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