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物志》的作者是劉劭、劉邵還是劉卲?

劉劭(生卒年不詳),字孔才,廣平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思想家和政治家。東漢末年,舉孝廉出身,初為上計吏,曆任太子舍人、秘書郎等。曹魏建立後,曆任尚書郎、散騎常侍、陳留太守,冊封關内侯。正始年間,去世,追贈光祿勳。

劉劭學問詳博,通覽群書,曾經執經講學,成為推動漢學向魏晉玄學過渡的中間環節。參與編纂類書《皇覽》,制定《新律》。編寫《人物志》,品評人才。著有《趙都賦》《許都賦》《洛都賦》等辭賦作品,多已亡佚。僅見《趙都賦》、《上都官考課疏》,收入于《全三國文》中。

《人物志》的作者是劉劭、劉邵還是劉卲?

【姚海濤】《人物志》的作者,當寫為劉邵還是劉劭?

【胡可濤】後者。

【姚海濤】我上圖,版本資訊:(三國魏)劉邵撰.王曉毅譯注.人物志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9.

《人物志》的作者是劉劭、劉邵還是劉卲?

【董鐵柱】王曉毅好像還挺有名的。

【姚海濤】必須的有名。

《人物志》的作者是劉劭、劉邵還是劉卲?

【姚海濤】發現,提到《三國志》裡的傳時,是用劭,其他時候用邵。

【姚海濤】有錯字的書,全讓我買來了。

【姚海濤】

《人物志》的作者是劉劭、劉邵還是劉卲?

【姚海濤】上圖這本,沒有這個問題,一律寫作劉劭。《風俗通義》的作者應劭,也是此“劭”。

【姚海濤】明白了,作者的苦心。如下

《人物志》的作者是劉劭、劉邵還是劉卲?

【曹景年】邵字除了作姓沒意義,劭是用力的意思。

【姚海濤】竟然說是,學術界的習慣用邵?!習慣用劭才是。

【董鐵柱】人家做了解釋,就可以了。

【姚海濤】是的,有說則可。

《人物志》的作者是劉劭、劉邵還是劉卲?

【姚海濤】劉劭還是荀子老鄉,邯鄲人。此書後期校亦未精,第277頁把商鞅寫作啇鞅。

《人物志》的作者是劉劭、劉邵還是劉卲?

【姚海濤】紀昀給大家解惑了。如上。

【胡可濤】很多細節平時還真是沒注意。

【姚海濤】是的。

綜合看來,紀曉岚說,可從,寫為劉卲有理。可是,合理者未必現實。

從《三國志·魏書·劉劭傳》本傳當為劉劭。

從《隋書·經籍志》為劉邵。(此理最弱)

【曹景年】南北朝叫劭的人很多,一搜就出來,隋朝好像還有個王劭。可以看看他的字是什麼。

【董鐵柱】相當于現在的梓睿、雨彤。

【姚海濤】一查果然。

王劭,字敬倫,小字大奴,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大臣及書法家,丞相王導第五子。

張劭,字元伯,汝南郡(河南省汝南縣)人,東漢時期名士。

應劭,字仲遠,一作仲瑗,汝南郡南頓縣(今河南省周口市項城市南頓鎮)人。東漢末年著名學者,司隸校尉應奉之子。

【姚海濤】還是從衆,寫為劉劭,比較好。刻意找名、字關聯,恐泥。

【曹景年】大緻劭應該是美的意思吧。

【曹景年】王劭,字敬倫,這個應該是德劭之劭

【陳迎年】邵、卲、劭,現代漢語詞典的講法是:邵,姓;劭,1勸勉,2美好;卲,同劭2。

【陳迎年】介紹的紹和繼承的紹竟然是兩個不同的字。

【陳迎年】太難了。

【陳寒鳴】邵姓者生兒,不妨即取名邵卲劭。

【曹景年】感覺應該是一個字,介紹是日語詞,日語叫紹介。

【陳迎年】@曹景年 字典裡正用了紹介,但又解釋說介紹。

【陳迎年】它把紹介和紹興當成一個紹。

【姚海濤】因為是荀子群,是以這個紹必須和荀子有關系。果然在蘭陵荀子的橫匾上書——周孔之紹。

【姚海濤】荀子駕到。如下

《人物志》的作者是劉劭、劉邵還是劉卲?

【陳迎年】周孔之繼續。

【姚海濤】陳老師被抽中了,明天推他的專輯。

【董鐵柱】

《人物志》的作者是劉劭、劉邵還是劉卲?

【董鐵柱】古漢語就有紹介,日語還是後來的吧。

(荀子學園,2022.01.08)

附《三國志·魏書·劉劭傳》:

劉劭字孔才,廣平邯鄲人也。建安中,為計吏,詣許。太史上言:“正旦當日蝕。”劭時在尚書令荀彧所,坐者數十人,或雲當廢朝,或雲宜卻會。劭曰:“梓慎、裨竈,古之良史,猶占水火,錯失天時。禮記曰諸侯旅見天子,及門不得終禮者四,日蝕在一 。然則聖人垂制,不為變豫廢朝禮者,或災消異伏,或推術謬誤也。”彧善其言。敕朝會如舊,日亦不蝕。

禦史大夫郗慮辟劭,會慮免,拜太子舍人,遷秘書郎。黃國中,為尚書郎、散騎侍郎。受诏集五經群書,以類相從,作皇覽。明 帝即位,出為陳留太守,敦崇教化,百姓稱之。徵拜騎都尉,與議郎庾嶷、荀诜等定科令,作新律十八篇,著律略論。遷散騎常侍。時聞公孫淵受孫權燕王之号,議者欲留淵計吏,遣兵讨之,劭以為“昔袁尚兄弟歸淵父康,康斬送其首,是淵先世之效忠也。又所聞虛實,未可審知。古者要荒未服,修德而不征,重勞民也。宜加寬貸, 使有以自新。”後淵果斬送權使張彌等首。劭嘗作趙都賦,明帝美之,诏劭作許都、洛都賦。時外興軍旅,内營宮室,劭作二賦,皆諷谏焉。

青龍中,吳圍合肥,時東方吏士皆分休,征東将軍滿寵表請中軍兵,并召休将士,須集擊之。劭議以為“賊衆新至,心專氣銳。寵以少人自戰其地,若便進擊,不必能制。寵求待兵,未有所失也。以為可先遣步兵五千,精騎三千,軍前發,揚聲進道,震曜形勢。騎到合肥,疏其行隊,多其旌鼓,曜兵城下,引出賊後,拟其歸路,要其糧道。賊聞大軍來,騎斷其後,必震怖遁走,不戰自破賊矣。”帝從之。兵比至合肥,賊果退還。

景國中,受诏作都官考課。劭上疏曰:“百官考課,王政之大較,然而曆代弗務,是以治典阙而未補,能否混而相蒙。陛下以上聖之宏略,愍王綱之弛頹,神慮内鑒,明诏外發。臣奉恩曠然,得以啟蒙,辄作都官考課七十二條,又作說略一篇。臣學寡識淺,誠不足以宣暢聖旨,著定典制。”又以為宜制禮作樂,以移風俗,著樂論十四篇,事成未上。會明帝崩,不施行。正始中,執經講學,賜爵關内侯。凡所選述,法論、人物志之類百馀篇。卒,追贈光祿勳。子琳嗣。(選自《三國志 魏書 劉劭傳》,有删節)

繼續閱讀

  • 《荀子·臣道篇》

    13·1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難,百姓不親,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說,善取寵乎上:是态臣者也。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譽乎民;...

    鑷子

    04-12

  • 《荀子·修身篇》

    【原文】。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②然必以自惡也。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賊也...

    鑷子

    04-12

  • 《荀子·君道篇》

    12·1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猶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

    鑷子

    04-12

  • 荀子·榮辱篇

    【原文】憍洩①者,人之殃也;恭儉者,偋②五兵也。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故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于矛戟。...

    鑷子

    04-13

  • 荀子·不苟篇

    3·1。故懷負石而赴河,是行之難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然而君子不貴者,非禮義之中也。山淵平,天地比,齊、秦襲,入乎耳、出...

    鑷子

    04-13

  • 荀子·非相篇

    5.2故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術正而心順之,則形相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形相雖善而心術惡,無害為小人也。君...

    鑷子

    04-13

  • 荀子·仲尼篇

    7·1“仲尼之門,五尺之豎子,言羞稱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誠可羞稱也。齊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則殺兄而争國,内行...

    鑷子

    04-16

  • 荀子·儒效篇

    8·1大儒之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惡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聽天下之斷,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

    鑷子

    04-16

  • 跟着荀子學修身

    荀子真是儒家大師,第一篇學勸學,第二篇就學修身修身不僅是學習的過程,荀子還教會我們怎麼看人,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知人才...

    鑷子

    04-18

  • 跟着荀子學不苟篇

    不苟,指不随便、不馬虎。君子以禮義治國,以誠信養心,以自律而求同志。極力表彰君子的種種可貴品格,揭露和批判了小人的不良行...

    鑷子

    04-18

  • 跟着荀子學榮辱

    "榮"即光榮、榮譽,是指社會對個人履行社會義務之後所給予的褒揚與贊許,以及個人産生的自我肯定肯定心裡體驗。"辱"即恥辱,...

    鑷子

    04-18

  • 跟着荀子學王制

    本文是荀子對政治的看法。荀子認為王者之政是一種用賢罷廢、誅惡化民的政治,賞罰分明,可以使人人歸于禮義。處理政事要用禮和法...

    鑷子

    04-19

  • 跟着荀子學儒效

    這一篇除了論述大儒的作用外,還論述了聖人、君子、勁士、雅儒、小儒、俗儒、俗人、衆人、鄙夫幾類人的德行,并強調了學習與法度...

    鑷子

    04-19

  • 跟着荀子說仲尼

    《仲尼篇》用了文章開頭二字作為篇名,和内容并無關系。首二段是說霸者自然有其不滅亡之道,而不免會有用禮讓來裝飾自己的表現;...

    鑷子

    04-19

  • 跟着荀子學非相

    這是荀子對面相學的否定面相學是中國五術中的一種學問,主要從人的面上或身上的特征、行為舉止等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和健康,進而...

    鑷子

    04-19

  • 跟着荀子學非十二子

    這是一篇對先秦各學派代表人物它嚣、魏牟、陳仲、史魚酋、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鄧析、子思、孟轲等十二人作了批判,而...

    鑷子

    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