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跟着荀子學不苟篇

作者: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不苟,指不随便、不馬虎。君子以禮義治國,以誠信養心,以自律而求同志。極力表彰君子的種種可貴品格,揭露和批判了小人的不良行徑。

《周禮·地官·大司徒 》:"一曰,以祀禮教敬,則民不苟。" 賈公彥 疏:"不苟且也。"

《後漢書·王堂傳》:"﹝ 堂 ﹞遷 汝南 太守,搜才禮士,不苟自專。"

清 錢泳 《履園叢話·夢幻·許昌》:" 嘉定 有老儒名 朱綱 ,為人方正不苟,頗信佛老之說。"

《管子·法法》:"言有辨而非務者,行有難而非善者,故言必中務,不苟為辨;行必思善,不苟為難。"

荀子的不苟就是要君子怎麼做,小人怎麼做,怎麼才能算是君子。

荀子說君子,行為學說和名聲。

君子對于行為,不以不正當的難能為可貴;

對于學說,不以不正當的明察為寶貴;

對于名聲,不以不正當的流傳為珍貴;隻有行為、學說、名聲符合了禮義才是寶貴的。

是以懷裡抱着石頭而投河自殺,這是難以做到的行為,但申徒狄卻能夠這樣做;然而君子并不推崇,是因為它不合禮義的中正之道。

高山和深淵高低相等,天和地高低一樣,齊國、秦國相毗連,從耳朵中進去從嘴巴裡出來,女人有胡須,蛋有羽毛,這些都是難以把握的學說,但惠施、鄧析卻能論證它們;然而君子并不賞識,是因為它們不合禮義的中正之道。

盜跖的名字常挂在人們嘴邊,名聲就像太陽、月亮一樣無人不知,和舜、禹等一起流傳而永不磨滅;然而君子并不珍重,是因為它不合禮義的中正之道。

是以說:君子對于行為,不以不正當的難能為可貴;對于學說,不以不正當的明察為寶貴;對于名聲,不以不正當的流傳為珍貴;隻有行為、學說、名聲符合了禮義才是寶貴的。

《詩》雲:“既要有其物,又要得其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君子還要這樣做。

君子容易結交,但難以勾搭;容易恐懼,但難以脅迫;害怕禍患,但不逃避為正義而犧牲;希望得利,但不做自己認為是錯誤的事;與人結交很親密,但不勾結;言談雄辯,但不玩弄辭藻。胸懷是多麼寬廣啊!他是和世俗有所不同的。

君子還小人有才能不一樣的對比

不是因為有才才是小人和君子的差別,是因為對比。

君子有才能也是美好的,沒有才能也是美好的;小人有才能也是醜惡的,沒有才能也是醜惡的。

君子有才能,就寬宏大量平易正直地來啟發引導别人;沒有才能,就恭恭敬敬謙虛退讓來小心侍奉别人。

小人有才能,就驕傲自大邪僻背理地來傲視欺淩别人;沒有才能,就嫉妒怨恨诽謗來傾軋搞垮别人。

是以說:君子有才能,那麼别人就會把向他學習看作光榮;沒有才能,那麼别人就會樂意地告訴他知識。

小人有才能,那麼别人就會把向他學習看作為卑鄙;沒有才能,那麼别人就不願意告訴他什麼。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差別。

君子寬宏大量,但不懈怠馬虎;方正守節,但不尖刻傷人;能言善辯,但不去争吵;洞察一切,但不過于激切;卓爾不群,但不盛氣淩人;堅定剛強,但不粗魯兇暴;寬柔和順,但不随波逐流;恭敬謹慎,但待人寬容。這可以稱為最文雅最合乎禮義的了。

《詩》雲:“溫柔謙恭的人們,是以道德為根本。”說的就是這種人了。

君子推崇别人的德行,贊揚别人的優點,并不是出于谄媚阿谀;公正地議論、直接地指出别人的過錯,并不是出于诋毀挑剔;說自己十分美好,可以和舜、禹相比拟,和天地相并列,并不是出于浮誇欺騙;随着時勢或退縮或進取,柔順得就像香蒲和蘆葦一樣,并不是出于懦弱膽怯;剛強堅毅,沒有什麼地方不挺直,并不是出于驕傲橫暴。

這些都是根據道義來随機應變、知道該屈曲就屈曲該伸直就伸直的緣故啊。《詩》雲:“該在左就在左,君子在左無不可;該在右就在右,君子在右也常有。”這說的是君子能根據道義來屈伸進退随機應變的事。

君子,是小人的反面。

如果君子心往大的方面用,就會敬奉自然而遵循規律;

如果心往小的方面用,就會敬畏禮義而有所節制;

如果聰明,就會明智通達而觸類旁通;

如果愚鈍,就會端正誠笃而遵守法度;

如果被起用,就會恭敬而不放縱;

如果不見用,就會戒慎而整治自己;

如果高興了,就會平和地去治理;

如果憂愁了,就會冷靜地去處理;

如果顯貴,就會文雅而明智;

如果困窘,就會自我限制而明察事理。

小人就不是這樣,如果心往大的方面用,就會傲慢而粗暴;

如果心往小的方面用,就會邪惡而傾軋别人;

如果聰明,就會巧取豪奪而用盡心機;如果愚鈍,就會狠毒殘忍而作亂;如果被起用,就會高興而傲慢;

如果不見用,就會怨恨而險惡;如果高興了,就會輕浮而急躁;

如果憂愁了,就會垂頭喪氣而心驚膽戰;

如果顯貴,就會驕橫而不公正;

如果困窘,就會自暴自棄而志趣卑下。

古書上說:“君子在相對的兩種情況下都在進步,小人在相對的兩種情況下都在堕落。”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君子整治有秩序的國家,而不整治混亂的國家。

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說:符合禮義叫做有秩序,違背禮義叫做混亂。

是以君子整治符合禮義的國家,而不整治違背禮義的國家。

這樣的話,那麼國家混亂了就不去整治嗎?

回答說:國家混亂而去整治它,并不是說在那混亂的基礎上去整治它,而是要除去混亂,再給它加上有秩序。

就像人的外表或思想肮髒了而去整治他一樣,并不是說在那肮髒的基礎上去整治他,而是要除去肮髒而換上美好的外表或思想。

除去混亂并不等于整治混亂,除去肮髒并不等于整治肮髒。整治作為一個概念,就等于說,君子隻搞有秩序的而不搞混亂的、隻搞美好的而不搞肮髒的。

君子整潔自己的身心,因而和他志同道合的人就聚攏來了;完善自己的學說,因而和他觀點相同的人就來響應了。

是以馬鳴叫就有馬來應和它,牛鳴叫就有牛來應和它,這并不是因為它們懂事,而是那客觀情勢就是這樣的。

是以剛洗過澡的人總要抖一下自己的衣服,剛洗過頭的人總要彈一下自己的帽子,這是人之常情啊。有誰能讓自己的潔白蒙受别人的玷污呢?

君子保養身心沒有比真誠更好的了,做到了真誠,那就沒有其他的事情了,隻要守住仁德,隻要奉行道義就行了。

真心實意地堅持仁德,仁德就會在行為上表現出來,仁德在行為上表現出來,就顯得神明,顯得神明,就能感化别人了;真心實意地奉行道義,就會變得理智,理智了,就能明察事理,明察事理,就能改造别人了。

改造感化輪流起作用,這叫做天德。上天不說話而人們都推崇它高遠,大地不說話而人們都推崇它深厚,四季不說話而百姓都知道春、夏、秋、冬變換的時期:這些都是有了正常因而達到真誠的。

君子有了極高的德行,雖沉默不言,人們也都明白;沒有施舍,人們卻親近他;不用發怒,就很威嚴:這是順從了天道因而能在獨自一人時也謹慎不苟的人。

君子改造感化人之道是這樣的:如果不真誠,就不能慎獨;不能慎獨,道義就不能在日常行動中表現出來;道義不能在日常行動中表現出來,那麼即使發自内心,表現在臉色上,發表在言論中,人們仍然不會順從他;即使順從他,也一定遲疑不決。

天地要算大的了,不真誠就不能化育萬物;聖人要算明智的了,不真誠就不能感化萬民;父子之間要算親密的了,不真誠就會疏遠;君主要算尊貴的了,不真誠就會受到鄙視。真誠,是君子的操守,政治的根本。

隻要立足于真誠,同類就會聚攏來了;保持真誠,會獲得同類;丢掉真誠,會失去同類。保持真誠而獲得了同類,那麼感化他們就容易了;感化他們容易了,那麼慎獨的作風就能流行了;慎獨的作風流行了再緊抓不放,那麼人們的真誠就養成了。

人們的真誠養成了,他們的才能就會完全發揮出來,永遠地使人們趨向于真誠而不回返到他們邪惡的本性上,那麼他們就完全被感化了。

君子成功的方法

君子地位尊貴了,而内心仍很恭敬;心隻有方寸之地,但心懷的理想卻很遠大;能聽到、能看到的很近,而聽見、看見的東西卻很遠。

這是為什麼呢?是君子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才能這樣。因為那千千萬萬個人的心情,和一個人的心情是一樣的;天地開辟時的情況,和今天是一樣的;上百代帝王的統治之道,和後代帝王是一樣的。

君子審察了當代帝王的統治之道,進而再去考查上百代帝王之前的政治措施,就像端正身體拱着手來議論之從容不勞。

推究禮義的綱領,厘清是非的界限,總攬天下的要領,用來治理海内的群眾,就像役使一個人一樣。

是以掌握的方法越簡約,能辦成的事業就越大;就像五寸長的曲尺,能夠畫出天下所有的方形一樣。

是以君子不用走出内室廳堂而天下的情況就都聚集在他這裡了,這是因為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才使他這樣的啊。

有通達事理的人,有公正無私的人,有耿直爽快的人,有拘謹老實的人,還有小人。

上能尊敬君主,下能愛撫群眾,事情來了能應付,事件發生了能處理,像這樣就可以稱為通達事理的人了。

不在下面互相勾結去愚弄君主,不向上迎合君主去殘害臣民,在一些事情中有了分歧争執,不因為個人的利益去陷害對方,像這樣就可以稱為公正無私的人了。本身的長處,君主即使不知道,也不将它瞞過君主;本身的短處,君主即使不知道,也不靠它騙取獎賞;長處短處都不加掩飾,将真實的情況主動地暴露無遺,像這樣就可以稱為耿直爽快的人了。

說一句平常的話也一定老老實實,做一件平常的事也一定小心謹慎,不敢效法流行的習俗,也不敢幹他個人特别愛好的事,像這樣就可以稱為拘謹老實的人了。說話經常不老實,行為經常不忠貞,隻要是有利可圖的地方,就沒有不使他傾倒的,像這樣就可以稱為小人了。

公正會産生聰明,偏私會産生愚昧;端正謹慎會産生通達,欺詐虛僞會産生閉塞;真誠老實會産生神明,大言自誇會産生糊塗。這六種相生,君子要謹慎對待,也是禹和桀不同的地方。

是追求還是厭惡、是攝取還是舍棄的權衡标準是:看見那可以追求的東西,就必須前前後後考慮一下它可厭的一面;看到那可以得利的東西,就必須前前後後考慮一下它可能造成的危害;兩方面權衡一下,仔細考慮一下,然後決定是追求還是厭惡、是攝取還是舍棄。像這樣就往往不會失誤了。

大凡人們的禍患,往往是片面性害了他們:看見那可以追求的東西,就不考慮考慮它可厭的一面;看到那可以得利的東西,就不去反顧一下它可能造成的危害。

是以行動起來就必然失足,幹了就必然受辱,這是片面性害了他們而造成的禍患啊。

别人所厭惡的,我也厭惡它。對那富貴的人一律傲視,對那貧賤的人一味屈就,這并不是仁人的感情,這是奸邪的人用來在黑暗的社會裡盜取名譽的做法,用心再險惡沒有了。

是以說:“欺世盜名的不如偷竊财物的。”田仲、史鰌還不如個賊。

綜合一下:

君子行不貴苟難,說不貴苟察,名不貴苟傳,唯其當之為貴。

故曰:君子行不貴 苟難,說不貴苟察,名不貴苟傳,唯其當之為貴。詩曰:“物其有矣,惟其時矣。” 此之謂也。

君子易知而難狎,易懼而難脅,畏患而不避義死,欲利而不為所非,交親而不 比,言辯而不辭,蕩蕩乎其有以殊于世也。

故曰:君子能則人榮學焉,不能則人樂告之;小人能則人賤學焉,不能則人羞告之。 是君子小人之分也。

君子寬而不僈,廉而不刿,辯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勝,堅強而不暴, 柔進而不流,恭敬謹慎而容。

君子養心莫善于誠,緻誠則無它事矣。

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所聽視者近,而所聞見者遠。

公生明,偏生闇,端悫生通,詐僞生塞,誠信生神,誇誕生惑。此六生者,君 子慎之,而禹桀是以分也。

繼續閱讀

  • 《荀子·臣道篇》

    13·1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難,百姓不親,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說,善取寵乎上:是态臣者也。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譽乎民;...

    鑷子

    04-12

  • 《荀子·修身篇》

    【原文】。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②然必以自惡也。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賊也...

    鑷子

    04-12

  • 《荀子·君道篇》

    12·1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猶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

    鑷子

    04-12

  • 荀子·榮辱篇

    【原文】憍洩①者,人之殃也;恭儉者,偋②五兵也。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故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于矛戟。...

    鑷子

    04-13

  • 荀子·不苟篇

    3·1。故懷負石而赴河,是行之難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然而君子不貴者,非禮義之中也。山淵平,天地比,齊、秦襲,入乎耳、出...

    鑷子

    04-13

  • 荀子·非相篇

    5.2故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術正而心順之,則形相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形相雖善而心術惡,無害為小人也。君...

    鑷子

    04-13

  • 荀子·仲尼篇

    7·1“仲尼之門,五尺之豎子,言羞稱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誠可羞稱也。齊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則殺兄而争國,内行...

    鑷子

    04-16

  • 荀子·儒效篇

    8·1大儒之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惡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聽天下之斷,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

    鑷子

    04-16

  • 跟着荀子學修身

    荀子真是儒家大師,第一篇學勸學,第二篇就學修身修身不僅是學習的過程,荀子還教會我們怎麼看人,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知人才...

    鑷子

    04-18

  • 跟着荀子學榮辱

    "榮"即光榮、榮譽,是指社會對個人履行社會義務之後所給予的褒揚與贊許,以及個人産生的自我肯定肯定心裡體驗。"辱"即恥辱,...

    鑷子

    04-18

  • 跟着荀子學王制

    本文是荀子對政治的看法。荀子認為王者之政是一種用賢罷廢、誅惡化民的政治,賞罰分明,可以使人人歸于禮義。處理政事要用禮和法...

    鑷子

    04-19

  • 跟着荀子學儒效

    這一篇除了論述大儒的作用外,還論述了聖人、君子、勁士、雅儒、小儒、俗儒、俗人、衆人、鄙夫幾類人的德行,并強調了學習與法度...

    鑷子

    04-19

  • 跟着荀子說仲尼

    《仲尼篇》用了文章開頭二字作為篇名,和内容并無關系。首二段是說霸者自然有其不滅亡之道,而不免會有用禮讓來裝飾自己的表現;...

    鑷子

    04-19

  • 跟着荀子學非相

    這是荀子對面相學的否定面相學是中國五術中的一種學問,主要從人的面上或身上的特征、行為舉止等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和健康,進而...

    鑷子

    04-19

  • 跟着荀子學非十二子

    這是一篇對先秦各學派代表人物它嚣、魏牟、陳仲、史魚酋、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鄧析、子思、孟轲等十二人作了批判,而...

    鑷子

    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