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跟着荀子學修身

作者: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荀子真是儒家大師,第一篇學勸學,第二篇就學修身

修身不僅是學習的過程,荀子還教會我們怎麼看人,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

知人才是有才智的人。

見到善良的行為,一定認真地檢查自己是否有這種行為;見到不善的行為,一定要嚴肅地檢讨自己;自己身上有了好的德行,就要堅定不移地珍視它;自己身上有不良的品行,就如會是以而被害似的痛恨自己。

是以,指出我的缺點而批評又中肯的人,就是我的老師;肯定我,而贊賞又恰當的人,就是我的朋友;谄媚我的人,就是害我的寇賊。

是以君子要尊重老師,親近朋友,而極端痛恨那些谄媚自己的賊人。追求好的德行永遠不滿足,受到勸告能夠警惕,這樣即使不想進步,可能嗎?

小人則與此相反,自己胡作非為,卻痛恨别人批評自己;自己極其無能,卻期望别人說自己賢能;自己心腸狠毒,行為如同禽獸,卻又憎恨别人說妨害自己。

他們親近阿谀奉承自己的人,疏遠直言規勸自己改正錯誤的人,把糾正自己錯誤的話當作譏笑自己,把極端忠誠的行為當作損害自己,這樣的人即使不想滅亡,可能嗎?

《詩經》說:“胡亂吸取,亂加诋毀,實在是非常可悲啊。本來計劃做好事,結果卻違反,本來計劃不好,反而一一依從。”就是說的這樣的小人。

修身很全面,要保持自己的健康,要自己的思想很純正,要有好的名聲,要有為人處世的原則。荀子都交給我們。

使人無往而不善的法則是:用調理血氣來保養身體,那麼自己的壽命會僅次于彭祖;用善行來潔身自好,那麼自己的名聲可與堯、禹媲美

既适宜于用來處守顯達的順境,也有利于處守困窘的境遇,這全在于禮法和信義。

凡是使用血氣、意志,智慧和思慮的時候,遵循禮法就通達順利,不遵循禮義就産生謬誤錯亂,行為就會遲緩怠惰;

在吃飯、穿衣、居處及活動的時候,遵循禮義的行為就會和諧适當,不遵循禮義就會觸犯禁忌而生病;

人的容貌、态度、進退、行走,遵循禮義就溫雅可親,不遵循禮義就顯得傲慢、固執、邪僻,粗野。

是以,人沒有禮義就不能生存,做事情不講禮義,事情就辦不成,國家沒有禮義就不能安甯。《詩經》說:“禮儀完全符合法度,一言一笑完全得當。”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用善行引導别人叫做教導,用善行去附和别人叫做順應,用不良的言行引導别人叫做谄媚,用不好的言行去附和别人叫做阿谀。

以是當是,以非當非,就叫做明智,以是為非,以非為是,就叫做愚蠢。用言論中傷善良,就叫做讒言,用言論陷害良士,就叫做虐害。

以是為是,以非為非,就是正直。竊取财物,就叫做偷竊,隐瞞自己的行為,就叫做欺騙,信口開河,就叫做虛妄,對追求是進取還是放棄猶豫不決,就叫做無常,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棄義,就叫做大賊。

聽到的事情多叫做廣博,聽到的事情少叫做淺薄,見多識廣叫做僴,見識少叫做孤陋寡聞。難于進取叫做廢弛,學過的經常遺忘叫做遺漏。

事情少但井井有條叫做治理、管理,事情多但繁多而雜亂無章叫做昏亂不明。

養生的方法,荀子也交給我們了,

調理血氣,修養思想的方法是:對血氣剛強的,就用心平氣和使其順服;思想深沉而不明朗的,就用坦率、平易的方法去同化他;勇猛乖張的,就用疏導的方式輔助他;對性急嘴快的,就用動靜相輔相成的方式去節制他;對心胸狹窄的,就用寬宏大量來開導他;對于卑下、遲鈍、貪圖小利的,就用高尚的志向去提高他;對庸俗散漫的,就用良師益友去改造他;對怠慢、輕薄、自暴自棄的,就用招緻災禍後果使他明了;對于愚鈍、樸實、端莊、拘謹的,就用禮儀音樂去協調他,用深思熟慮去開導他。

凡是調理血氣、修養思想的方法,最直接的就是遵循禮義,得到好的老師的指導更重要的了,沒有什麼比專心一緻更神妙的了。

這就是所說的調理血氣、修養思想的方法。做人的方法也說了,真正的高手不懼怕任何事物。

志向買好就能傲視富貴,看重道義就能鄙薄王公貴族;内心省察自己,就覺得外來的财物輕微了。

古書上說:“君子支配外界事物,小人則被外物所支配。”說得就是這個道理。身體勞累,但内心感到安适的事,就去做它;利益少但意義重大的事,就去做它;侍奉暴君違背禮儀而顯達,不如侍奉窮困的君主而按照禮儀治理國家。

是以好的農民不因為遭到水災、旱災就不再耕種,好的商人不因為虧本就不再做買賣,有志向和學問的人不因為貧窮而怠慢道義。

外貌恭敬,内心忠誠,遵循禮義并且性情仁愛,這樣的人走遍天下,即使困頓在邊遠地區,也沒有人不敬重他的;勞累辛苦的事搶先去做,有利可圖、享樂的事卻能讓給别人,誠實守信,謹守法度而又明察事理,這樣的人走遍天下,即使困頓在邊遠地區,也沒有人不信任他的。

外表傲慢固執,内心陰險狡詐,濫用慎到和墨翟的學說,并且性情肮髒,這樣的人走遍天下,即使顯貴四方,沒有人不輕視他的;遇到勞累辛苦的事就逃避,遇到有利可圖、得以享樂的事就用花言巧語地谄媚,毫不謙讓地迅速搶奪,邪僻惡劣又不忠厚,輕賤而不善良,這樣的人走遍天下,即使顯貴四方,沒有人是不摒棄他的。

為什麼讀書人不去得罪社會上的壞人。

走路時小心謹慎,不是因為怕陷于泥沼;走路時低頭俯視,不是因為怕碰撞着什麼;與别人對視而先低下頭,不是因為懼怕對方。

讀書人這樣做,隻是想獨自修養自己的身心,而不願去得罪世俗之人。

修身要堅持不懈,還有不能走偏。

千裡馬一天能奔跑千裡,劣馬跑十天也可以達到。但是,如果用有限的氣力要去窮盡無盡的路途,追趕起來沒完沒了,那麼即使劣馬跑斷了骨頭,走斷了腳筋,一輩子也不能趕上千裡馬啊!如果有個終點,那麼千裡的路程雖然很遙遠,也不過是快點、慢點,早點、晚點而已,怎麼不能到達目的地呢?

不知道走小路的人,是用有限的力量去追逐那無限的目标呢?還是也有個一定的範圍和止境呢?對那些“堅白”、“同異”、“有厚無厚”等命題的考察、辨析,不是不明察,然而君子不去辯論它們,是因為有所節制啊。

那些怪異的行為,并不是不難做到,但是君子并不去做,也是因為有所節制啊。是以學者說:“當别人停下來等待我的時候,我就努力趕上去,這樣或慢或快,或早或晚,怎麼不能一同到達目的地呢?”

是以隻要一步一步地走個不停,那麼即使瘸了腿的甲魚也能走千裡;土堆積起來沒完,山丘也能夠堆成;堵塞水源,開通溝渠,即使是長江、黃河也會枯竭;一會兒前進,一會兒後退,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就是六匹千裡馬拉車也不能到達目的地。至于人的資質,即使相距懸殊,難道會像瘸了腿的甲魚和六匹千裡馬那樣懸殊嗎?

然而瘸了腿的甲魚能夠到達目的地,六匹千裡馬拉的車卻不能到達,這并沒有其他的原因,隻不過是有的去做,有的不去做罷了!路程即使很近,但如果不走就不能到達;事情雖然很小,但不做就不能完成。

那些無所事事的人,他們是不可能超過别人的。

怎麼才不能走偏呢,要做到遵守禮法。

遵守法度,而且盡力遵行的,是學士;意志堅定,而又親身實踐的,是君子;思慮靈活而智慧又永不枯竭的,是聖人。

人沒有禮法,就會無所适從;有禮法,卻不知其意義,就會局促不安,遵循禮法而又深明事類,精确把握它的具體規則,然後才能溫和可親,得心應手。

禮法,是用來端正自身的行為的;老師,是用來正确解釋禮法的。

沒有禮法,怎麼能夠端正身心呢?沒有老師,又怎能知道禮義是正确的呢?禮法怎樣規定就怎樣去做,這就是性情習慣于按照禮的要求去做;老師怎麼說就怎麼說,這就是理智順從老師。性情習慣于遵禮而行,理智順從老師,這就是聖人了。

是以,違背了禮法,就是無視法度;違背了老師,就是無視老師。不遵照老師的教導,違背禮法,喜歡自以為是,這就好像用盲人去分辨顔色,用聾子去分辨聲音,除了胡說妄為是不會幹出什麼好事來的。

是以,學習就是學禮法,老師要以身作則,而且又要安心于這樣做。《詩經》說:“不知不覺,順應天帝的法則。”就是說的這種情況。

年輕人,要注意哪些陷阱,要成為好君子,最重要的做到禮法戰勝私情,公理正義戰勝個人欲望。

端正謹慎而順從兄長,就可以稱為好少年了;如果還好學上進,謙虛靈活,那就沒有人能超過他了,這樣的人可以稱為君子了。

苟且偷安,懶惰怕事,沒有廉恥而又貪圖吃喝,就可以稱為壞少年了;如果還放蕩兇暴,不順從長者,險惡害人,這就叫做兇險的少年了,這樣的人即使遭受刑殺,也毫不可惜。

尊敬老人,那麼青壯年便會歸附;不輕侮處境艱難的人,因而明通事理的人便都會來聚集;暗中做好事,施惠不圖報答,這樣賢人和不賢的人都會歸向你,人有這三種好德行,即使有天大的過失,恐怕上天也不會讓他大禍臨頭吧。

君子對利益的追求不斤斤計較,他能較早的避開禍害,惶懼不安的避免恥辱,他對于道義的奉行是勇往直前的。

即使身處貧困,君子志向是遠大的;即使身處富貴,體态容貌卻非常恭敬;即使生活安逸,但精神并不松懈懶惰;即使勞累疲乏,但容貌依然端莊;發怒的時候也不過份地處罰人,高興時也不過份地獎賞人。

君子雖然受到貧窮,但志向是遠大,這是因為他要尊重仁德;雖然得到富貴,可是容貌是謙恭的,這是因為他不依勢作威;雖然安逸,但精神并不松懈懶惰,這是因為他明通道理;雖然身體勞累,但容貌依然端莊,這是因為他愛好禮儀,注重禮節;發怒時、高興時的賞罰不過度,這是因為禮法戰勝了私情。

《尚書》說:“不要有所偏好,要循古代聖王的正道;不要有所偏惡,遵循古代聖王的正路。”

就說的是君子能用公理正義戰勝個人的欲望。

綜合一下:

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故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 國家無禮則不甯。

多聞曰博,少聞曰淺。多見曰閑,少見曰陋。難進曰偍,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 多而亂曰秏。

凡治氣養心之術,莫徑由禮,莫要得師,莫 神一好。夫是之謂治氣養心之術也。

故良農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折閱不市,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 道。

然夫士 欲獨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道雖迩,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其 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遠矣。

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體,君子也;齊明而不竭,聖人也。

禮者、是以正身也,師者、是以正禮也。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遠害也早,其避辱也懼,其行道理也勇。

君子貧窮而志廣, 富貴而體恭,安燕而血氣不惰,勞倦而容貌不枯,怒不過奪,喜不過予。

君子貧窮 而志廣,隆仁也;富貴而體恭,殺埶也;安燕而血氣不衰,柬理也;勞倦而容貌不 枯,好交也;怒不過奪,喜不過予,是法勝私也。

君子之能以公義勝私欲也。

繼續閱讀

  • 《荀子·臣道篇》

    13·1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難,百姓不親,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說,善取寵乎上:是态臣者也。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譽乎民;...

    鑷子

    04-12

  • 《荀子·修身篇》

    【原文】。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②然必以自惡也。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賊也...

    鑷子

    04-12

  • 《荀子·君道篇》

    12·1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猶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

    鑷子

    04-12

  • 荀子·榮辱篇

    【原文】憍洩①者,人之殃也;恭儉者,偋②五兵也。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故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于矛戟。...

    鑷子

    04-13

  • 荀子·不苟篇

    3·1。故懷負石而赴河,是行之難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然而君子不貴者,非禮義之中也。山淵平,天地比,齊、秦襲,入乎耳、出...

    鑷子

    04-13

  • 荀子·非相篇

    5.2故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術正而心順之,則形相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形相雖善而心術惡,無害為小人也。君...

    鑷子

    04-13

  • 荀子·仲尼篇

    7·1“仲尼之門,五尺之豎子,言羞稱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誠可羞稱也。齊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則殺兄而争國,内行...

    鑷子

    04-16

  • 荀子·儒效篇

    8·1大儒之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惡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聽天下之斷,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

    鑷子

    04-16

  • 跟着荀子學不苟篇

    不苟,指不随便、不馬虎。君子以禮義治國,以誠信養心,以自律而求同志。極力表彰君子的種種可貴品格,揭露和批判了小人的不良行...

    鑷子

    04-18

  • 跟着荀子學榮辱

    "榮"即光榮、榮譽,是指社會對個人履行社會義務之後所給予的褒揚與贊許,以及個人産生的自我肯定肯定心裡體驗。"辱"即恥辱,...

    鑷子

    04-18

  • 跟着荀子學王制

    本文是荀子對政治的看法。荀子認為王者之政是一種用賢罷廢、誅惡化民的政治,賞罰分明,可以使人人歸于禮義。處理政事要用禮和法...

    鑷子

    04-19

  • 跟着荀子學儒效

    這一篇除了論述大儒的作用外,還論述了聖人、君子、勁士、雅儒、小儒、俗儒、俗人、衆人、鄙夫幾類人的德行,并強調了學習與法度...

    鑷子

    04-19

  • 跟着荀子說仲尼

    《仲尼篇》用了文章開頭二字作為篇名,和内容并無關系。首二段是說霸者自然有其不滅亡之道,而不免會有用禮讓來裝飾自己的表現;...

    鑷子

    04-19

  • 跟着荀子學非相

    這是荀子對面相學的否定面相學是中國五術中的一種學問,主要從人的面上或身上的特征、行為舉止等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和健康,進而...

    鑷子

    04-19

  • 跟着荀子學非十二子

    這是一篇對先秦各學派代表人物它嚣、魏牟、陳仲、史魚酋、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鄧析、子思、孟轲等十二人作了批判,而...

    鑷子

    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