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物志》的作者是刘劭、刘邵还是刘卲?

刘劭(生卒年不详),字孔才,广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思想家和政治家。东汉末年,举孝廉出身,初为上计吏,历任太子舍人、秘书郎等。曹魏建立后,历任尚书郎、散骑常侍、陈留太守,册封关内侯。正始年间,去世,追赠光禄勋。

刘劭学问详博,通览群书,曾经执经讲学,成为推动汉学向魏晋玄学过渡的中间环节。参与编纂类书《皇览》,制定《新律》。编写《人物志》,品评人才。著有《赵都赋》《许都赋》《洛都赋》等辞赋作品,多已亡佚。仅见《赵都赋》、《上都官考课疏》,收入于《全三国文》中。

《人物志》的作者是刘劭、刘邵还是刘卲?

【姚海涛】《人物志》的作者,当写为刘邵还是刘劭?

【胡可涛】后者。

【姚海涛】我上图,版本信息:(三国魏)刘邵撰.王晓毅译注.人物志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9.

《人物志》的作者是刘劭、刘邵还是刘卲?

【董铁柱】王晓毅好像还挺有名的。

【姚海涛】必须的有名。

《人物志》的作者是刘劭、刘邵还是刘卲?

【姚海涛】发现,提到《三国志》里的传时,是用劭,其他时候用邵。

【姚海涛】有错字的书,全让我买来了。

【姚海涛】

《人物志》的作者是刘劭、刘邵还是刘卲?

【姚海涛】上图这本,没有这个问题,一律写作刘劭。《风俗通义》的作者应劭,也是此“劭”。

【姚海涛】明白了,作者的苦心。如下

《人物志》的作者是刘劭、刘邵还是刘卲?

【曹景年】邵字除了作姓没意义,劭是用力的意思。

【姚海涛】竟然说是,学术界的习惯用邵?!习惯用劭才是。

【董铁柱】人家做了解释,就可以了。

【姚海涛】是的,有说则可。

《人物志》的作者是刘劭、刘邵还是刘卲?

【姚海涛】刘劭还是荀子老乡,邯郸人。此书后期校亦未精,第277页把商鞅写作啇鞅。

《人物志》的作者是刘劭、刘邵还是刘卲?

【姚海涛】纪昀给大家解惑了。如上。

【胡可涛】很多细节平时还真是没注意。

【姚海涛】是的。

综合看来,纪晓岚说,可从,写为刘卲有理。可是,合理者未必现实。

从《三国志·魏书·刘劭传》本传当为刘劭。

从《隋书·经籍志》为刘邵。(此理最弱)

【曹景年】南北朝叫劭的人很多,一搜就出来,隋朝好像还有个王劭。可以看看他的字是什么。

【董铁柱】相当于现在的梓睿、雨彤。

【姚海涛】一查果然。

王劭,字敬伦,小字大奴,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大臣及书法家,丞相王导第五子。

张劭,字元伯,汝南郡(河南省汝南县)人,东汉时期名士。

应劭,字仲远,一作仲瑗,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南顿镇)人。东汉末年著名学者,司隶校尉应奉之子。

【姚海涛】还是从众,写为刘劭,比较好。刻意找名、字关联,恐泥。

【曹景年】大致劭应该是美的意思吧。

【曹景年】王劭,字敬伦,这个应该是德劭之劭

【陈迎年】邵、卲、劭,现代汉语词典的讲法是:邵,姓;劭,1劝勉,2美好;卲,同劭2。

【陈迎年】介绍的绍和继承的绍竟然是两个不同的字。

【陈迎年】太难了。

【陈寒鸣】邵姓者生儿,不妨即取名邵卲劭。

【曹景年】感觉应该是一个字,介绍是日语词,日语叫绍介。

【陈迎年】@曹景年 字典里正用了绍介,但又解释说介绍。

【陈迎年】它把绍介和绍兴当成一个绍。

【姚海涛】因为是荀子群,所以这个绍必须和荀子有关系。果然在兰陵荀子的横匾上书——周孔之绍。

【姚海涛】荀子驾到。如下

《人物志》的作者是刘劭、刘邵还是刘卲?

【陈迎年】周孔之继续。

【姚海涛】陈老师被抽中了,明天推他的专辑。

【董铁柱】

《人物志》的作者是刘劭、刘邵还是刘卲?

【董铁柱】古汉语就有绍介,日语还是后来的吧。

(荀子学园,2022.01.08)

附《三国志·魏书·刘劭传》:

刘劭字孔才,广平邯郸人也。建安中,为计吏,诣许。太史上言:“正旦当日蚀。”劭时在尚书令荀彧所,坐者数十人,或云当废朝,或云宜却会。劭曰:“梓慎、裨灶,古之良史,犹占水火,错失天时。礼记曰诸侯旅见天子,及门不得终礼者四,日蚀在一 。然则圣人垂制,不为变豫废朝礼者,或灾消异伏,或推术谬误也。”彧善其言。敕朝会如旧,日亦不蚀。

御史大夫郗虑辟劭,会虑免,拜太子舍人,迁秘书郎。黄初中,为尚书郎、散骑侍郎。受诏集五经群书,以类相从,作皇览。明 帝即位,出为陈留太守,敦崇教化,百姓称之。徵拜骑都尉,与议郎庾嶷、荀诜等定科令,作新律十八篇,著律略论。迁散骑常侍。时闻公孙渊受孙权燕王之号,议者欲留渊计吏,遣兵讨之,劭以为“昔袁尚兄弟归渊父康,康斩送其首,是渊先世之效忠也。又所闻虚实,未可审知。古者要荒未服,修德而不征,重劳民也。宜加宽贷, 使有以自新。”后渊果斩送权使张弥等首。劭尝作赵都赋,明帝美之,诏劭作许都、洛都赋。时外兴军旅,内营宫室,劭作二赋,皆讽谏焉。

青龙中,吴围合肥,时东方吏士皆分休,征东将军满宠表请中军兵,并召休将士,须集击之。劭议以为“贼众新至,心专气锐。宠以少人自战其地,若便进击,不必能制。宠求待兵,未有所失也。以为可先遣步兵五千,精骑三千,军前发,扬声进道,震曜形势。骑到合肥,疏其行队,多其旌鼓,曜兵城下,引出贼后,拟其归路,要其粮道。贼闻大军来,骑断其后,必震怖遁走,不战自破贼矣。”帝从之。兵比至合肥,贼果退还。

景初中,受诏作都官考课。劭上疏曰:“百官考课,王政之大较,然而历代弗务,是以治典阙而未补,能否混而相蒙。陛下以上圣之宏略,愍王纲之弛颓,神虑内鉴,明诏外发。臣奉恩旷然,得以启蒙,辄作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又作说略一篇。臣学寡识浅,诚不足以宣畅圣旨,著定典制。”又以为宜制礼作乐,以移风俗,著乐论十四篇,事成未上。会明帝崩,不施行。正始中,执经讲学,赐爵关内侯。凡所选述,法论、人物志之类百馀篇。卒,追赠光禄勋。子琳嗣。(选自《三国志 魏书 刘劭传》,有删节)

继续阅读

  • 《荀子·臣道篇》

    13·1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

    镊子

    04-12

  • 《荀子·修身篇》

    【原文】。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②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镊子

    04-12

  • 《荀子·君道篇》

    12·1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

    镊子

    04-12

  • 荀子·荣辱篇

    【原文】憍泄①者,人之殃也;恭俭者,偋②五兵也。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镊子

    04-13

  • 荀子·不苟篇

    3·1。故怀负石而赴河,是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山渊平,天地比,齐、秦袭,入乎耳、出...

    镊子

    04-13

  • 荀子·非相篇

    5.2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

    镊子

    04-13

  • 荀子·仲尼篇

    7·1“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诚可羞称也。齐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内行...

    镊子

    04-16

  • 荀子·儒效篇

    8·1大儒之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

    镊子

    04-16

  • 跟着荀子学修身

    荀子真是儒家大师,第一篇学劝学,第二篇就学修身修身不仅是学习的过程,荀子还教会我们怎么看人,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知人才...

    镊子

    04-18

  • 跟着荀子学不苟篇

    不苟,指不随便、不马虎。君子以礼义治国,以诚信养心,以自律而求同志。极力表彰君子的种种可贵品格,揭露和批判了小人的不良行...

    镊子

    04-18

  • 跟着荀子学荣辱

    "荣"即光荣、荣誉,是指社会对个人履行社会义务之后所给予的褒扬与赞许,以及个人产生的自我肯定肯定心里体验。"辱"即耻辱,...

    镊子

    04-18

  • 跟着荀子学王制

    本文是荀子对政治的看法。荀子认为王者之政是一种用贤罢废、诛恶化民的政治,赏罚分明,可以使人人归于礼义。处理政事要用礼和法...

    镊子

    04-19

  • 跟着荀子学儒效

    这一篇除了论述大儒的作用外,还论述了圣人、君子、劲士、雅儒、小儒、俗儒、俗人、众人、鄙夫几类人的德行,并强调了学习与法度...

    镊子

    04-19

  • 跟着荀子说仲尼

    《仲尼篇》用了文章开头二字作为篇名,和内容并无关系。首二段是说霸者自然有其不灭亡之道,而不免会有用礼让来装饰自己的表现;...

    镊子

    04-19

  • 跟着荀子学非相

    这是荀子对面相学的否定面相学是中国五术中的一种学问,主要从人的面上或身上的特征、行为举止等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和健康,从而...

    镊子

    04-19

  • 跟着荀子学非十二子

    这是一篇对先秦各学派代表人物它嚣、魏牟、陈仲、史鱼酋、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轲等十二人作了批判,而...

    镊子

    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