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美的作品來自人民——紀錄片《雲嶺的孩子》觀後

2021年,安徽廣播電視台經濟生活頻道傾力打造的紀錄片《雲嶺的孩子》,是對人民看似平凡而又久遠的生活故事的捕捉,正是走近了人民發現了背後的深沉偉大,發現了人民群衆對黨和人民軍隊的深情厚誼,發現了紅色精神的代代傳承,因而具有了好作品的底色。——馬梅: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安徽師範大學研究基地研究員,安徽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最美的作品來自人民——紀錄片《雲嶺的孩子》觀後

拼死守護與感恩反哺的魚水情深

《雲嶺的孩子》中的詹順子和詹劉氏夫婦,對于新四軍孩子的拼死守護和後來竭盡所能的養育過程中的堅忍不拔的偉大犧牲、舍生取義、舍己為人,是一切後續的本源,是紀錄片表現的重心。詹順子和詹劉氏拼死守護轉移離去的新四軍幹部留下的孩子,這既是黨上司的新四軍在人民當中工作、生活、和敵人戰鬥所表現的偉大精神和愛民情懷,使其得到了人民群衆衷心擁護的反映,也是中國人民善良、守信精神的應有之義,是中華傳統美德、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具體表現——答應養育人家的孩子,就要盡己所能、傾己所有地做到,這是中國人的信義、至善至美。

最美的作品來自人民——紀錄片《雲嶺的孩子》觀後

紀錄片并沒有停留在一個詹家,而是巧妙地做了點和面的處理,它在以孟皖留和養父母的故事為主線的同時,讓與她有着同樣經曆的新四軍将士的孩子也适時地發言,他們也曾經被留在百姓家裡,被農村的人民群衆拼死守護,很多群衆因為保護他們而被殺害。進而,觀衆就可以明白:這是一對皖南普通貧苦的農民夫妻對新四軍孩子的拼死守護,這又不僅僅是一對夫婦對一個孩子的守護,透過這一對夫婦和養育的新四軍孩子,我們看到的是新四軍乃至整個人民軍隊、中國共産黨與廣大人民群衆的魚水情深的反映和凝聚。

最美的作品來自人民——紀錄片《雲嶺的孩子》觀後

平實講述與傳奇故事的工筆書寫

《雲嶺的孩子》嚴格遵守了紀錄片創作的真實真誠原則,不虛構不誇張。

詹家夫婦的拼死守護和深情養育,以及被養育者——“雲嶺的孩子”的代表孟皖留老人的感恩反哺,這是紀錄片的核心事實,紀錄片主要采用了當事人、知情人、研究者平實講述的多元交織、互相補充印證來客觀呈現。當然為了讓表現元素更加多元,增加視聽表達效果,在某些關鍵資訊上也運用了情景再現,但這個情景再現沒有讓再現者正面出鏡,沒有具體的人物與人物之間交流互動的鏡頭,沒有刻意增加戲劇效果。觀衆看到的是孟皖留的身為新四軍幹部的父母抱着她在村裡尋找能夠喂奶的村民,然後到了詹家,一方面是孩子願意吃詹劉氏的奶、不再哭鬧,另一方面詹劉氏剛剛夭折了一個孩子,孩子使她暫時忘卻了悲痛,這裡父母抱着孩子行走在村裡,用了從身後拍的背影鏡頭,孩子吃奶的鏡頭,隻用一點暗色背景中被輕輕搖動的包裹嬰兒的小花被的特寫……一切都是平實的、自然的,不過分刺激觀衆感官,隻讓解說詞和這含蓄的訓示性鏡頭進行對位,讓觀衆可以自己展開聯想和想象來補足資訊鍊條。

最美的作品來自人民——紀錄片《雲嶺的孩子》觀後

《雲嶺的孩子》中,詹家夫婦是普通的農村群衆,不識字,誤将飽含新四軍将士對皖南情誼和一對父母對于孩子不得不留在皖南的難舍深情的好名字“皖留”,記作了皖南鄉間常見的大牲畜“牛”,還是“萬牛”,認為這個名字好,寓意病弱的孩子能夠長得壯壯的。這看似啼笑皆非的善意錯誤,恰恰反映了一對沒有多少文化水準的鄉間父母,對收留的孩子勝似親生的萬般深情。紀錄片對這個關于名字的誤記,以及其引起的給孟皖留和母親相認帶來的曲折,進行了較細緻的交代。這個誤記也恰恰反映了語言學上安徽南部方言區的聲母n、l不分的情況,更顯得誤記的真實可信,悄悄地點名了泾縣的風物風俗等地理空間和文化特點。

衆所周知,在20世紀40年代初皖南地區的白色恐怖革命形勢下,國民黨反動派對新四軍及其家屬是瘋狂地搜尋、迫害。紀錄片通過圍繞孟皖留老人身邊的知情人的回憶講述,詳細還原了詹家夫婦為了保住小皖留所遭遇的生命危險。國民黨反動派将詹順子抓去,運用各種酷刑,甚至穿透鎖骨吊起來兩天兩夜……詹劉氏為了救自己的丈夫和保住孩子,破天荒地抛頭露面,挨家挨戶去磕頭請求村民擔保……

最美的作品來自人民——紀錄片《雲嶺的孩子》觀後

白色恐怖年代是拼死守護,而在相對平靜的生活中,養父母在清苦的情況下總是偏愛孟皖留,有好一點的食物總是留給孟皖留,不給自己的親生孩子;在孩子們的沖突當中,養父母總是先責怪親生孩子,而偏向孟皖留;在孟皖留生病的時候,養母連續三四十天衣不解帶地看護;在家裡無法養育孩子們時,養父母把親生的大女兒送給别人家做童養媳,而留下孟皖留……正是這些平凡的私人曆史的細緻講述,為我們塑造了平凡人民群衆的偉大犧牲精神,也正是這種精神才孵化出了女兒的感恩反哺,也正是無數個這樣的人民,保護了新四軍留在群衆中的後代,才有了今天的紅色血脈赓續和對于紅色精神的追尋與傳承。

最美的作品來自人民——紀錄片《雲嶺的孩子》觀後

情景再現和詩意鏡頭的東方氣韻

故事這樣的深情,不能僅僅有講述者樸實的話語,還應該盡可能地讓它在表達上美些更美些,讓更多人記住并傳播傳承。《雲嶺的孩子》努力做到了美的價值和美的藝術的統一。紀錄片運用了克制的虛化的情景再現,意象般地還原了曆史事件,同時又通過空鏡頭的點染和反複呈現,實作了東方優美詩意的表達。

最美的作品來自人民——紀錄片《雲嶺的孩子》觀後

在藝術表現手法上,《雲嶺的孩子》在用平實樸素的訪談與少量的情景再現來還原事實之外,每隔幾分鐘點染一兩個景物空鏡頭,用壯美的山水和秀雅的江南草木來緩解觀衆的接受疲勞,激發審美體悟,優化紀錄片的傳播效果。比如,在紀錄片伊始,用盛開的嫣紅杜鵑花,來表現安徽泾縣雲嶺這個新四軍軍部舊址所在地的秀美與紅色革命精神;小小的嬰兒被送到了農民家裡,能吃奶了,活下來有希望了,此時用了含苞欲放的綠梗粉荷,亭亭玉立在鏡頭的視覺中心位置,美麗,也是希望;講述詹劉氏夫婦自己的孩子夭折,出現的是枯萎的荷梗上部折斷而耷拉一邊的幹癟褐色蓮蓬特寫;生活清苦,但一家人其樂融融,和解說詞聲畫對位的是綠葉枝頭的嬌豔的粉色嬌花;大女兒被送出去當童養媳,出現的鏡頭是枯萎的荷葉;在新中國成立後被組織上找回去上學時,有枝頭歡快蹦跳的呆萌小鳥……這些是日常生活中溫馨秀雅的景物空鏡頭,有着比喻蒙太奇和積累蒙太奇的作用。而表現到南京上學,養父每周去接她,此時有高空俯拍的鏡頭,一隻船靠在濃綠的水邊綠樹之中;表現皖南泾縣山水,極高遠的視野,遠遠的一隻小船,在大遠景景别的青綠山水圖的深處劃着,在青山綠水中緩行;還有表現皖南山間雲霧奔騰、稻禾連綿、田疇千裡、白牆紅瓦的高空下的遠村……境界闊大高遠,有山河之美,有人間煙火之美。正是“登高使人心曠,臨流使人意遠”的心理喚起啊。此情此景,或優美,或含蓄,或深沉,或壯闊,詩意濃郁,情感如涓涓細流被慢慢喚起,溢出,集聚,充分彰顯了中國審美旨趣。

最美的作品來自人民——紀錄片《雲嶺的孩子》觀後

那些情景再現也克制含蓄,運用的是背影、側面、逆光、暗影,隻給人一些情景的暗示,不坐實以緻匠氣俗氣,頗有實事虛筆的“留白”之效。

《雲嶺的孩子》所反映的中國共産黨、人民軍隊和人民群衆在血雨腥風的戰争年代就已凝結成的魚水情深,所表達的新四軍幹部的孩子放棄了更好的生活和發展機會而留在養父母身邊的感恩反哺——其實這也表達了一種對于區域發展差異與個人發展關系辯證對待的更深沉的認識,以及紀錄片事實上深沉讴歌的這些中華傳統美德和中國精神,正是作品思想深刻的展現;而該片又恰如其分地運用了一定的情景再現進行事件還原,運用如同江南青綠山水畫般的詩意空鏡頭來進行情感渲染和審美激發,讓人感受到了無盡的風物之美和人情之美的交融互滲,表現了清新質樸秀雅之美,能夠潛移默化地滋養觀看者的審美觀價值觀。

最美的作品來自人民——紀錄片《雲嶺的孩子》觀後

總之,紀錄片《雲嶺的孩子》,可以說是做到了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融合表現,做到了對于人民偉大精神的書寫,做到了對曆史的深沉緻敬。

編輯:沈娴

責編:左開勳、陳宇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轉發擴散!記得點下

繼續閱讀